对推进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若干思考

时间:2022-05-20 01:43:07

对推进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若干思考

[摘要] 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我国应大力搞活农产品流通,促进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加快制定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发展规划,实施农产品批发市场、流通质量优化工程,建设农产品流通网络信息体系,培育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以此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流通 现代化 农产品 市场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进程中,要“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要“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现代流通方式”;要“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国市场自由流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国亟待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快流通领域市场现代化的发展步伐。

一、流通现代化的内涵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流通现代化”的新概念。随后,学术界开始对流通现代化进行了相关研究,先后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是,在对流通现代化的界定上并未达成完全一致。为了避免歧义,本文试就流通现代化的内涵做一界定。

要了解流通现代化的基本含义,首先应界定流通的涵义。所谓流通,广义上是指在实体经济范畴内,由商品流通直接引起或与商品流通直接有关、直接由其派生并直接为其服务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总和或总称。它主要包括:农产品流通、工业消费品流通和工业投资品流通。在本文中,流通不是指广义的流通概念,即与生产过程相统一的流通过程,而是指狭义的流通概念,即与生产过程相分离的流通过程,通常称为商品流通。其次应界定现代化的涵义。就现代化的本质来看,现代化是一个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分层次、分阶段的历史发展过程,是经济、科技、政治、文化等诸方面综合平衡的动态发展过程。换句话说,现代化表达着一种向前和进步的发展趋势,并将这种趋势动态地展示为一个历史过程和不同阶段的发展状态。就当代来看,现代化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商品流通扮演着重要角色。

那么,什么是流通现代化呢?依据笔者的认识,流通现代化是指商品流通现代化,是指在实体经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进程中,凭借先进理论、思维方法、经营管理方式和科学技术手段,对传统流通格局中的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所进行的全面改造和提升,以便全面、系统、大幅度地提高流通的效能。流通现代化的核心是“现代化”。它主要包括流通制度现代化,流通组织现代化,流通方式现代化,流通技术现代化,流通观念现代化和流通人才现代化等六个方面。

二、我国农产品流通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现代流通是农业产业化的先导性力量。市场经济越发达,流通的地位和作用就越重要。产品流通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和社会的安定,及时解决农产品流通中所存在的困难与问题,这对于促进我国农业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满足人民需求和保持市场繁荣稳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现任商贸部部长指出,我国许多农村地区农民之所以出现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农民在流通上所下的功夫不够,农民生产出来的东西卖出去比较便宜,而买进来的东西却相对较贵。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农产品流通方面存在的突出矛盾与问题有:

1.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低下,消费水平不高。2005年,我国农民人均收入为3255元,不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93元)的三分之一。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的老少边穷地区,农民的实际收入水平更低,有的甚至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农民收入结构中相当部分的收入来源于农村本土之外,那些收入水平较高的外出务工农民的生活消费需求只有通过城市才能实现,而留守农村的农民因收入水平低使得他们的消费水平就显得更低。

2.农村生产流通组织化程度低,流通主体组织在变革中缓慢发育,整体乏力。我国农产品生产以家庭小规模方式为主,农产品交易以简单的交换形式为主。个体生产、分散经营的组织形式,严重弱化了农户的市场主体力量,使之在农业商品经济关系中处于极其弱小的地位。与国营流通企业,如粮食、棉花、供销等经营部门相比,虽然农民合作、合伙经济组织真正代表了农民利益,但是由于其数量有限,经验不足,组织分散,所以力量也就比较单薄。目前,我国有42%的农户自己销售农产品,45%的农户卖给个体商贩,只有3%左右的农户是通过订单销售。就这种销售结构看,以订单销售为主的现代农业销售模式在我国许多农村地区远未建立起来,这实际上也是我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比较低的真实写照。

3.农村市场建设滞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比较低。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工业品商品化率高达98%以上,农产品中蔬菜、水果商品化率90%以上,水产品、畜产品商品化率70%以上,粮食40%以上。当前,虽说我国农产品市场初成体系,但从总体来讲,仍然是数量不少,规模过小,层次不清,档次不高,它们大多数是以简陋的大棚市场、露天市场和马路市场为主,设施比较落后、陈旧,交易方式为传统的一对一式的现货交易,现代化的大宗农产品交易手段少,期货交易、远期合约交易更少。同时,由于缺乏市场信息的形成机制和信息传播手段的落后,这就使得我国本来商品化程度就比较低的农产品在市场流通中显得非常困难,这实际上也严重影响了农民的产品收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4.农产品市场信息化、标准化建设严重滞后。导致这种滞后的原因,一是硬件建设跟不上。大多数市场没有配备信息设备,致使市场信息情报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市场信息方式简单,有的市场根本没有信息服务;二是信息资源不能共享。缺乏一个把政府、市场、客户和生产者联接起来的网络,市场供求信息不能快速传递。虽然当前涉农部门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络,但网络在乡、村出现断层,农民不能及时获取信息或获取信息成本过高,导致农民生产和农产品流通的盲目性;三是信息资源开发深度不够,前瞻性、准确性、权威性较差。我国绝大多数地区农产品产销之间联系十分松散,农民凭感觉生产,产品凭运气交易,初级交易仍以田间地头等场外交易为主。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农村商品流通的信息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农村批发市场仅有9.23%的市场全部或部分采用了电子商务交易技术。

三、推进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对策

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政府除了帮助农民解决怎么种、种什么的问题外,更重要的是还要帮助农民解决怎么卖的问题。为了推进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实现农民增产增收,政府应大力推进流通方式创新,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构建顺畅的农产品流通体系,着力解决小农户和大市场的对接问题。

1.制定我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发展规划。各级地方政府必须从经济发展的全局高度,密切结合我国农产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经验,制定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发展规划,并形成方案,有步骤地组织实施。

2.抓紧建设农产品流通网络信息体系。建议整合已有的与农产品流通相关的信息网络资源,构建全国集中统一的农产品流通网络平台。对农产品流通信息进行全面、及时、科学地收集、加工、分析、处理和。同时将此项工作与电子商务、连锁超市、物流配送等方面的建设结合起来。近期,可以从建立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网络起步,构建信息流枢纽,并与农村经济信息网络合作并网,同时采取适当方式大力解决农民和商户上网问题。

3.实施农产品批发市场现代化工程。编制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标准,编制全国及地方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规划和整顿规范方案;参照国际惯例,将农产品批发市场界定为社会公益性事业,设立国家农产品批发市场专项基金予以扶持,并在信贷、税收上予以政策倾斜。同时加强对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监管,加快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此外,对目前全国22000多个农产品集贸市场要逐步推行超市化,这项工作可先从大城市和发达地区做起。

4.实施农产品流通主体组织化建设,重点培育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按照农产品流通产业化的发展方向,推动商户企业化,在税费、资金和经营上予以支持;重点加大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运销企业、进出口企业、物流配送企业和大型食品连锁超市的扶持力度;以市场为依托,以企业为龙头,培育多种形式的生产基地+商户、加工企业+商户、运销公司+商户和配送中心+商户的企业联合体;加快农产品流通领域的外资引进力度,借鉴国外先进的运作经验,实现农产品流通领域多形式的中外合资与合作。

5.实施农产品流通质量优化工程。首先,要制定实施农产品流通质量安全规划。包括制定农产品流通质量安全标准、市场准入制度、检测制度,制定农产品经营者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实行质量公示制度和信息反馈制度。其次,要推动农产品优质流通计划。包括开通优质农产品信息网站,推动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鼓励生产者与市场、商户联合,鼓励商户专营和优质配送服务等等。

参考文献:

[1]李良宏: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的金融对策研究[J].经济师,2007(4):252

[2]林传任:搞活农产品流通初探[J].发展研究,2006(12):80-81

上一篇:网上商店的影响因素研究 下一篇:中国加工贸易顺差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