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方激励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策略作用

时间:2022-05-20 01:03:17

论西方激励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策略作用

【摘要】本文以大学英语教学为研究对象,以四种西方激励理论为指导思想讨论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策略作用,如何使学习者具备更多的学习热情、动力和效果;同时,本文也提出大学英语教师在西方激励理论的指导下,如何在心理层面和人文层面更多地提高教学能力和技巧。

【关键词】激励理论;英语教学;作用

激励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指激发人的动机和力量,使人产生一股内在动力,并朝着所期望的目标迈进。不论是中国古代诸葛亮的“挥泪斩马谡”,还是美国总统老罗斯福的“胡萝卜加大棒”政策,在中西方的文化进程中,形形的激励理论为人类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

在西方文明的发展过程中,积极的激励理论推动了社会向人性方向的良性发展,如亚当斯的“公平”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维克托・弗鲁姆的“期望” 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动机”理论等。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西方激励理论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并一定程度地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技巧。

1.亚当斯的“公平”理论(Theory of Equality)

美国行为学家亚当斯(J.S.Adams)在1962年提出“公平理论”,其基本观点是:当一个人完成一项工作并取得了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其相对量,即报酬是否与自己付出的努力相当等。因此,他要进行种种比较来确定自己所获得的报酬是否公平和合理,比较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他今后工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大学英语的学习集“听、说、读、写、译”于一身,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尤其重要,因此大学英语教师要注重面对学生们的公平性。对于那些由于语言基础薄弱和学习悟性较差而产生强烈自卑感的学生,教师们要给予更多的耐心,为之创造更多的表现机会,并给予适当的语言鼓励,从而增强他们的勇气和自信心,并促使他们保持一种心理均衡的状态。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注重成绩较好的学生们的课堂表现,而忽略了一部分弱势学生的想法甚至他们的存在,没有给予每一位学生公平表现的机会,使一部分人产生强烈的挫败感,从而大大损伤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在今后的学习中“优者更优,弱者更弱”两极分化的不良现象的出现和恶化。

2.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Hierarchy Theory of Needs)

美国心理学家马洛斯(Maslow)在1943年提出“需求层次”的激励理论,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激励理论,分为从下至上五个层次,如下图所示。

这一金字塔形的图示,由下至上清晰地表明了以生理需要为基础,以自我实现为最高需求层次的马洛斯激励理论的精髓和升华。满足自我现实的需求就要求一个个体在竭尽全力发挥了自己的潜能,完成与自己能力相当的工作之后,成为了自己所期待的人物,实现了自我的人生价值,获得了强烈的成就感。

语言的学习不同于其他方式的学习类型,是一个学习者需要相对较多地暴露于公众环境之中,学习表达自己语言能力和与人沟通技巧的过程,所以学习结果的好坏将直接即刻关系到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与否。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习者的语言鼓励将非常重要,因为 人从外部得来的满足感会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感转化。同时,英语学习策略和技巧的传授也会增强学习者的自信心,使之更加充分和活跃地体验学习过程,加速自我实现的进程。

3.维克托・弗鲁姆的“期望” 理论(Theory of Expectancy)

北美著名的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学家维克托・弗鲁姆的(Victor H.Vroom)的“期望” 理论提出,每个人要求做某项工作是认为这项工作的完成会达成自己设定的目标,获得的成功将会满足自己某些方面的需求。同时,完成工作之后的奖励也要根据个体的期待和差异进行具体的处理和对待。另外,激励者要采用适用大多数人的激励措施,使期望概率不能过大或过小,受益大多数人,提高工作的效率和工作者的动力。

大学英语学习中,由于学习者的水平参差不齐,基础薄弱不一,因此在完成同样难度的工作后,对参与者的评价和奖励方式应该是适合他的心理需求的,这样,不同层次水平的学习者得到的是合理的奖励,将会提高其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所以,大学英语教师掌握了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也会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和教学技巧的完善。通过与学习者的沟通交流以及学习过程中的种种表现和学习的不同结果的表现形式,教师们要掌握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包括英语基础的不同,过往学习经历对现在的影响及内在的对学习需求得到不同的满足的程度。另外,教师们不能仅仅采取一般的奖励措施,而是要采取适合大多数人认为的最合理的措施。当然对于期望值大小的界定,弗鲁姆认为要加强心理疏导,使得实际的结果稍大于平均的期望值,这样不会使学习者由于期望值落空而产生挫败感,也不会是学习者因为期望值落空而缺乏学习的动力。因此,学习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将非常重要,要使得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避免学习者“眼高手低”导致的期望值过大。

4. 麦克利兰的“成就动机”理论(Theory of Achievement)

美国的权威心理学家戴维・麦克利兰教授(David Clarence McClelland)提出人有多种需要,其中最重要的是成就需要(need for achievement, 争取成功希望做得最好的需要)、权利需要(need for authority and power, 影响或控制他人且不受他人控制的需要)和亲和需要(need for affiliation,建立友好亲密的人际关系的需要)。具有强烈成就需要的人是典型的现实主义者,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工作效率战胜困难,将事情做得更加完美,他们追求的是过程中奋斗的乐趣。不同于 “期望理论”的是,拥有成就需求的个体并不看重成功为之带来的物质奖励,而是成功之后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拥有成就需要的英语学习者有更强烈的内在的追求成功的动力和动机,尤其是对于有成败各半机会的学习任务有更大的热情和兴趣,而不是那些成功机会很大或很小的挑战,因为机会太小,成功就有很强的偶然性,而机会太大,轻而易举的成功会使得学习者的成就需要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一般而言,拥有强烈成就需要的英语学习者已拥有相当的语言知识基础,对自身也非常有自信心,他们喜欢通过自身的刻苦努力达到设定的学习目标,并从自身努力的过程中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和成就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这样的一个团体,并依据他们先前的基础给予他们更高难度的学习任务和更高的学习目标,满足他们内在的成就需要,使之在原有水平上有更大的提高,并对英语学习产生更大的热情和动力。

以上的四种西方激励理论的阐述以及和大学英语教学的结合需要大学英语教师们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和方法,尊重和激励每一个学习个体,最大程度地促进自我实现的完成和内心的成就需要的满足,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激励理论也可促使教师在心理层面和人文层面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创洁,《激励的学问》(一)。北京,学苑音像出版社,2004。

[2]何广铿,《英语教学法基础》。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3]让・雅克・拉丰,激励理论的应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唐利行,《英语教学方法和技巧》。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

[5]王少如,高路。The making of anation education report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

上一篇:高职英语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 下一篇:以行动为导向的高职课程教学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