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批评的艺术

时间:2022-05-20 01:02:32

浅说批评的艺术

批评报道的艺术,不仅包含了批评策略和方法的运用。包含了语言和分寸的把握,也包含了记者和编辑的修养和经验。这种修养和经验,需要在实践中培养,需要通过一定的“实战”机会来体味、来升华。批评报道有艺术,但这种艺术几乎完全来自实践。

“批评性报道”这个概念,往往给人一种“难”的印象。难在哪里?难在报道实践中如何来把握“分寸”。1997年3月经济日报刊登的系列报道《“晨星”南下“取经”记》,是一次探讨批评报道艺术的有益尝试。

“晨星”是一家企业,过去是同行业的“老大哥”,在后来的竞争中,渐渐失去了昔日的光彩,成了“维维”后面的“小弟弟”。本来,就这一现象,报纸可以做成“批评性报道”,直接反映“晨星”由盛转衰的过程,直接反映它的种种教训。那样做,不仅操作上难度大,而且企业不容易接受,现在用企业自己找差距的办法,使企业处于主动的地位,再用上“取经”这个说法,就既能把问题摆出来了,又明确了可以学习的榜样和经验,给落后的企业找到了出路,达到了“皆大欢喜”的效果。这中间,艺术的含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做新闻报道工作,最要紧的是要讲辩证法。“非黑即白”,“非好即坏”,都是片面的,很容易使报道出现偏颇。过去,我们在一些人物和典型的宣传上,出现了一些被动,要么是黑,要么是白,要么是好,要么是坏,使报道的真实性受到损害。也带来了一系列的不良后果。这种所谓“鲜明”,恰恰使新闻变了“味道”。现实的一切,不论是人,还是事,从不同的角度看,视角里的东西都会有所差别。这告诉我们,必须学会用辩证法观察和认识问题,认识人,认识事物。

把握批评报道的艺术,有四个方面要注意:

――批评的目的和方法是不是富有建设性?为批评而批评,不是为了解决问题,会在操作中失去正确的努力目标,造成不良的后果。建设性批评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这样来做批评报道,就能达到比较理想的宣传效果。

――批评的对象是不是处于“配合”状态?批评报道,不论单篇,还是系列,只是触及了问题,触及了人和事,涉及的因素就很多,很复杂。这里,不能有半点粗心大意。而如果工作做细了,做到家了,被批评的对象会口服心服,会减少不必要的阻力。

――批评的过程里是不是善于协调?一个批评报道,从披露问题,到解决问题,会有许多的曲折和矛盾。及时恰当处理预想到的和预想不到的曲折及矛盾,会保证报道的顺利进行。

――批评的语言是不是做到了“留有余地”?批评报道总是要有针对性的,总会有明确的观点,总要触及一些敏感问题,总会涉及人和事。这中间,就有个语言上的把握程度问题,有个“话说到什么分上”的问题。做到了“留有余地”,往往会掌握报道的主动权。

批评报道的艺术,不仅包含了批评策略和方法的运用,包含了语言和分寸的把握,也包含了记者和编辑的修养和经验。这种修养和经验,需要在实践中培养,需要通过一定的“实战”机会来体味、来升华。批评报道有艺术,但这种艺术几乎完全来自实践。

上一篇:逝者如斯 不可重渡 下一篇:新闻写作的特殊笔法:跨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