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混龄结构游戏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2-05-20 12:22:19

幼儿园混龄结构游戏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正确看待混龄结构游戏,走出混龄结构游戏的误区。借助混龄结构游戏帮助幼儿去自我中心,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关键词】混龄 结构游戏 误区 思考

一、定义与价值

结构游戏是幼儿利用各种建筑和结构材料动手造型的活动,是对实现生活的反映。混龄结构游戏是指参与建构游戏的孩子的年龄相差在12个月以上,是跨越幼儿园常规的年龄班的一群幼儿聚在一起的建构活动。它可以是小跨度的混龄也可以是大跨度的混龄。在小跨度混龄游戏中,幼儿的年龄跨度仅一岁,大跨度混龄游戏中幼儿的年龄跨度可以是两岁以上。这两种混龄各有优势。年龄较接近的孩子一同游戏时,因为他们的原有经验与思维特征、理解能力较为接近,所以能更好地合作与互动,而且又不同于常规年龄班孩子间的交往;年龄跨度大的孩子一同游戏时,年长的孩子得以展现自身优势、培养责任感,年幼的孩子在得到更多的引领和关照的同时,也亲历了更为精彩的游戏。

二、混龄建构游戏开展的几个误区

1.误区一:把混龄结构游戏看成是大孩子的结构游戏与小孩子的结构游戏的简单叠加。

有人认为,提供了结构游戏材料,把不同年龄班的孩子带到一起玩,就是开展混龄结构游戏了。其实不然。在混龄游戏中,玩伴之间的年龄、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对于教师来说无疑是一项挑战。用好这种差异、创设适宜的游戏环境、给予实时适当的引导,有利于培养儿童的适应、责任、分享、帮助等多方面的亲社会行为,既能增强年长幼儿的责任感和自制力,也能提高年幼幼儿的活动参与度与社会适应性。如若只是让低龄幼儿和年长的幼儿简单地同处一室,共用一套材料,对于幼儿游戏水平的提升、社会性发展而言,必然弊大于利。

2.误区二:把混龄结构游戏看成是大孩子教小孩子看。

如果只是大孩子教小孩子,那必然不是游戏。因为游戏是幼儿自主自发的愉悦的活动。在混龄结构游戏活动中,年幼的孩子不会有目的有意识地请教年长的孩子,但他们会模仿年长的孩子的动作和语言。年幼的孩子们总喜欢模仿年长的幼儿拼搭的动作,他们在模仿中挑战自己的意志,提升自己的动作水平、游戏水平。年长的孩子发挥大哥哥姐姐的引领作用,运用自己的已有经验,带动弟弟妹妹一起游戏,收获新的体验。正如蒙台梭利所说:“5岁儿童的心理比我们更接近3岁儿童的心理,幼儿从他们那里很容易学会我们认为是难以传授的东西。在他们之间,存在着一种自然的心理渗透。”这种自然的心理渗透可以使幼儿在混龄游戏中出现的认知冲突被“顺应”和“同化”成自身的认知经验。

3.误区三:一套规则应对所有的孩子。

游戏需要规则,让孩子们自己来制定自己游戏的规则,这个观念已经为大家所认同。但规则怎么订就需要好好考量。混龄建构游戏中独具体色的年龄差异、能力差异,决定了不可能一套规则管所有的孩子。规则订得过难,年幼的孩子做不到;规则订得过易,对年长的孩子来说没有价值和意义。因此量体裁衣,制定两套的难易不同、有所递进的规则才是恰当可行的,这两套规则本是一个整体,服务于不同年龄的孩子。游戏活动中,年长的孩子向年幼的孩子解释、示范游戏规则,这就很好地增加了他的自信心。年幼的孩子愿意付出努力遵守相互间的约定,也以此赢得大孩子的尊重。这种异龄幼儿之间的示范和模仿,远比老师的规范来得自然和深入人心,也有别于同龄孩子之间的互动和影响。

三、混龄建构游戏指导的几点思考

(一)创设游戏平台,支持幼儿游戏。

在混龄结构游戏中,由于幼儿的年龄不同、发展水平和需要也不同,因此,教师在创设游戏条件时,要对游戏空间、材料、时间等进行全方位的思考。

首先,不同年龄的孩子对于游戏空间的心理需求是不一样的,因此,在大型的建构活动室内有意识地创设一两个较为温馨的小建构区域,这样的游戏环境就很符合孩子们的需要。那一两个较小的建构空间也可以作为精细材料拼搭、半成品材料制作的场所,可谓一举两得。

其次,游戏材料的选择与投放应多样化。对于年幼的孩子要多提供一些发展感知运动的材料,对于年长的孩子在要多提供发展思维能力、精细动作的材料。此外,要多提供低结构的材料,引导幼儿使用低结构的材料进行以物代物、一物多用的游戏。对于所提供的这些材料可以按照难易程度进行分类规整。教师做好了这些准备工作后,就能借助材料与环境的暗示性教育作用,引导幼儿进行自我管理与自我完善。如:为什么要按需取材,不能盲目地先占有很多材料;需要别人的材料时,怎么和同伴协商;什么样的行为叫惜材料……

再者,由于混龄幼儿的注意力、坚持水平不同,他们游戏时间的长短也不同,因而老师在组织活动的前期也应考虑到游戏时间差的问题,如:先结束的建构活动的孩子可以做些什么等等。总之是在时间上、游戏计划预设时充分考虑到不同年龄孩子的需要,做好混龄建构游戏的支持者。

(二)挖掘游戏主题,拓展游戏内容。

共同关心的话题,是将年龄不同的孩子凝聚在一起的最强有力的动力之一。因为感兴趣,所以愿意去思考、去操作、去交流、去收获。混龄幼儿的结构游戏,也是从感兴趣的话题开始的。幼儿感兴趣的话题获得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小区周边环境、美丽的大自然,独特的风景名胜都是不错的题材。此外,跟着班级的主题活动的路线走也是不错的一个选择。班上开展《大海》主题的时候,海边人的吃、住、行、玩就是不错的游戏的源泉。

鼓励幼儿进行有情节的自主建构是较为成功的一种混龄建构游戏模式。它把建构游戏和主题活动、角色游戏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借助建构材料为载体,以结构游戏特有的方式进行分工合作、互动交流。不同年龄的孩子们聚在一起,从各自的经验出发,以主题情节来支持建构设想,以角色游戏来推进建构主题。在建构《我们的社区》时,年幼的孩子再现的是多他们感兴趣的娱乐设施,年长的孩子的视野会更加宽广些,他们的组合不正是小区丰富多彩的一面面吗?各自建好,并不意味着游戏的结束,混龄建构游戏有了情节的支持,才真正跨越了年龄、技巧的鸿沟。年长的孩子和年幼的孩子之间自由组合、相互串门、边建边玩、边玩边建的互动交流才是游戏的精华所在。

(三)提升游戏水平,形成良好品格。

建构游戏作为创造性游戏的一种,对于推动幼儿社会性的发展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混龄的建构游戏则能够更大程度地帮助幼儿去自我中心,促进幼儿利他行为的发展。游戏中,教师鼓励年幼的孩子优先发表自己的意见,启发年长的孩子给予评价与支持;激励年长的孩子召集弟弟妹妹一同寻找材料、搭建作品、分享成果。孩子们在讨论、分工、协作、质疑、调整中,在参观、评价同伴的作品中,习得了合作的方法,很好地融入了团队活动、懂得去包容别人的想法、学会友善地提出自己的建议、尝试去赞美别人的作品。

建构游戏中,幼儿的技能技巧往往影响着游戏水平的提高。因而利用大小孩子混合游戏的优势,帮助幼儿发展结构技能,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进行“大帮小,小学大”的活动,发挥平行学习、同伴互助等学习模式的效力,就能很好地促进幼儿建构技能的进步,建构的水平越高,孩子们就越有成就感,参与游戏的兴趣就更浓厚了。

华爱华在《幼儿游戏理论》中指出:“完善的个体发展离不开同龄伙伴和异龄伙伴的交往,各自获得的益处是不同的。没有与年长者的交往,将减少知识经验和技能的学习机会,没有与年幼者的交往,使社会责任心、自主感和组织能力的补偿难以实现。没有与同龄者的交往,对事物共同的体验就失去了可以比较的机会和协商合作的可能”。所以在幼儿园中开展混龄建构游戏,不失为促进现代独生子女的社会角色意识的培养和社会性发展的一项好举措。

【参考文献】

[1]华爱华. 幼儿园混龄教育与学前教育改革[J]学前教育研究,2005年

[2]林菁,幼儿园创造性游戏指导与实施,2011年

上一篇:浅谈当代温州工艺美术创作的动力 下一篇:迎接QR码带来的新商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