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叔”的泛化

时间:2022-05-19 09:01:41

第一个将女人比喻为玫瑰的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第三个是蠢材。

2010年,被学生亲切地称为“根叔”的李培根,因亲自撰写2000多字的演讲稿《记忆》,在该校2010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把国家大事、学校大事、身边人物、网络热词等融合在一起,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根叔旋风”。

2011年,又到高校毕业季,从上海到成都,从北京到广州,国内多所高校校长在毕业典礼再现个性化的“根叔式演讲”。

“根叔”流行

去年此时,被称为“根叔”的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的毕业致辞火爆全国。今年,大学校长们似乎集体找到突破口,毕业典礼致辞一改多年“忠告+说理”的模式,纷纷改头换面,“潮语”迭出,与学生一起回忆校园生活。

上海交大校长张杰引用本校学生才能懂的俗语“一起参加VOS晚会,一起看《交大那些事》,一同拨过‘饿了么’的外卖电话”,迅速拉近了与数千学生的关系,学生称之为“杰哥”,送给他“V5”(威武)徽章。以出产电子商务名家出名的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校长薛克安在今年20分钟的毕业演讲中更是大秀网络语言:“童鞋们”“神马都是浮云”“药家鑫”“我是来打酱油的” “羡慕嫉妒恨”“你是我的优乐美” “人生是张茶几,上面放满了杯具” “蜗居”“蚁族”“你懂的”“伤不起啊”“给力”……被学生称之为“老薛”。

成都理工大学文法学院院长陈俊明的毕业演讲则是用打油诗继续自己犀利、幽默的风格,“见义时,路见不平一声吼,吼完独自往前走。受辱时,我自横刀向天笑,笑完之后去睡觉”。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何兵给研究生毕业演讲时更直白,“你们谁敢陷害忠良,我祝你给灭了门,不让你进我的门”。

广州本地三所名校校长今年也同时在毕业典礼中“秀”自己网络语言:暨大“军哥”有“淡定哥”、华南理工李元元有“伤不起”、广外“伟哥”有“姐的微笑”。

“讨好”与压力

校长们的精彩亮相引发毕业生们的热议。“从‘拼爹’到‘拼校长’,如果你是今年毕业的大学生,毕业典礼上校长的演讲要是不精彩,仿佛就少了一份荣耀,你都不好意思毕业。”象牙塔里的学生们也说,“以前,校长不这么讲话的!”

学生对校长讲话的评价更富正面色彩。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秦同学认为,校长本就应该“讨好”学生,现在是一种可喜的回归。“中大这两年一直在提善待学生,希望校长贴近学生的姿态能从毕业典礼‘逆行’至开学典礼。”秦同学也指出,“讨好”学生本没有错,但该如何“讨好”才是问题所在。大学能否在平时多给学生关怀,让学生带着满意离开校园,这样校长的演讲听起来也会更实在。校长们不在平时下工夫,临时抱佛脚,是否有作秀之嫌?

今年,有校长直言准备演讲词“有压力”。广东某高校校长今年在准备毕业典礼演讲稿时,不是像往年一样让秘书为其准备初稿即可,而是发动校长办公室的三四名工作人员一起进行“点子碰撞”,并注意听取两位年轻工作人员的意见,才将初稿准备完毕。“校长说今年的演讲稿要走活泼和冷幽默路线,专门找了一个平时比较时尚幽默的同事来参加初稿的写作。”这所高校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校办工作人员表示。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董天策教授认为,李培根式的演讲对官话套话充斥的大学校长演讲风是一个重要的改变,无论如何,毕竟开了个好头。问题的关键在于,除却演讲的形式和文风之外,其背后传递的内涵和价值理念更为重要。新鲜活泼的演讲词从大学校长们口中说出来固然更易引起学生共鸣,但演讲词本身所传递的思想,对学生的忠告和建议是否具有启迪意义并受用终身……这些方面更为重要。

理想的毕业演讲

广东某知名高校校长秘书透露,校长们的毕业典礼讲话有个传统的共同格式“今年,我校共有××名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在这里,我想向大家提出×点希望……”毕业时把有关数据和校长意图套进去,一篇讲话就生成了。多年来,这类毕业典礼致辞被批为“形同公文、毫无激情、格式固定。”

华南师范大学办公室华维勇分析了近年来中美大学毕业典礼校长演讲的差异,他认为中国大学毕业典礼演讲大多是“忠告+说理”的结构模式。有例为证:2009年,北京大学周其凤校长在毕业典礼上提出“要服务国家战略”;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演讲题目是“牢记责任,独立思考,诚信为人”;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提出“永远不要忘记出发时候的理想”。

与之相比,美国大学的毕业典礼是一种“个人故事+忠告”的模式。哈佛大学近年的毕业典礼曾邀请哈利波特的创作者J.K.罗琳,回忆过去灰暗的失败经历以及她对生命意义的认识,提出改变世界的力量来自每个人内心的魔法;还邀请比尔?盖茨回忆创业经历,谈世界存在的贫穷和不平,提出毕业生要致力于改变人类深刻的不平等。

华维勇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大学校长的毕业典礼演讲严肃而沉稳,大多是站在长者、教育者的角度告诫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其视角自上而下,多重抽象说理;而美国大学多邀请校外人士,形式灵活,风格一般活泼幽默,2009年应邀在哈佛演讲的朱棣文自嘲是个书呆子。

大学校长的毕业典礼演讲,不是语言秀,更不是用网络流行语串起来的所谓相声剧,赚取学子们的掌声本不是目的。这些演讲实际上是从校长的角度,对毕业学子四年大学生活的回顾,对学校教育工作的反思,对毕业学子的最后叮咛。因此,要做到这一点,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对于性格和气质迥异的校长们来说,“根叔”式的演讲不见得是最适合自己的方式。

校长在毕业典礼上向学生发表的演讲,应该是难忘的最后一课,即便不会严重到要影响即将踏上社会的学子一生,也会在他们的记忆中留下极深的印象。这样的演讲,其思想含量肯定要大过语言,而众人将讲话的“亮点”归结于用了网络流行语,认为这样的话语方式幽默而亲切,显然喧宾夺主了。

如果论语言的字正腔圆和朗颂美感,校长们也许不如播音员更给力。而如果要论对网络语言的熟络与轻车熟路,年长的校长也许不如台下数千名对网络更熟悉的学子。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说,校长在毕业典礼上讲网络语不该是亮点。

毫无疑问,李培根的演讲已经成为了经典,但他那种大量使用网络用语的演讲,只是开启了大学校长毕业典礼演讲多彩风格的先河,而不是创造了一种毕业典礼演讲的固定模式,李培根的演讲是对原先那种充满着套话的八股式演讲风格的否定,是一种个性化演讲。但此后众多校长们的模仿之作,却很显然让这种个性变成了共性,形成了一种新八股。

上一篇:箴言 第14期 下一篇:中国经济增长并未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