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科学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时间:2022-05-19 08:46:24

上好科学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科学课程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也是科学学习的方式。那么在科学课上,我们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为此,我上了一堂四年级教研课《摩擦力的秘密》(苏教版),感触颇深。

一、注重课前备课,提高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性

充分的课前准备在课堂教学中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科学课到底备什么?怎么备?简单说一备学生,二备教材,三备材料。教师应通过了解学情、吃透教材,从而确定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所以,备课之初,我首先对学情进行分析,然后研究教材的教学意图,两者综合后确定教学课时,制定教学目标。因此,我重组了教学内容,把固体间摩擦力现象作为第一课时主要探究课题,并以此展开“摩擦力含义”“生活中摩擦力的功与过”以及“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三部分内容的学习和研究。第二课时再着重研究空气和液体中的摩擦力(即阻力)现象。这样安排,学生对摩擦力知识的学习就会比较系统、透彻。

二、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生自主参与的有效性

叶圣陶曾说:“教师所务,唯在启发诱导。”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激发学习动机,可以让学生潜在的学习状态变为主动的学习探求。因此,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动脑筋、想办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般可以是情境的创设(如游戏、猜谜等),也可以是直指问题(如根据演示实验现象而产生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有了自主参与的意识,课堂探究的氛围自然就浓郁了,教学的有效性也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所以,我以游戏“夹玻璃球”作为学习导入,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试过就发现:球滑,筷子也滑,夹得很费劲。这时再提问:“能不能想个办法可以让筷子夹得容易些?”学生回答五花八门,有说磨筷子的,有说削筷子的。然后教师教大家给筷子裹层布会怎样?学生再次实验,效果大增。这时,抛出问题“为什么用了加工后的筷子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并出示研究课题:摩擦力。

三、营造和谐关系,增强课堂互动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体现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尊重、互动学习的和谐关系上。

科学概念的识记是科学课程中必不可少的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小学阶段的科学概念是对普遍的、显而易见的科学现象作出共性特征的一种文字提炼和升华。有些教师往往把概念的教学简单化、机械化了,于是出现“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读,学生念;教师强调,学生背诵”的被动接受局面。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教师要创设平等、自由的学习气氛,循序渐进地加以引导,让学生生在和谐的互动中得到真知。

在理解“摩擦力”的定义部分,我进行了这样的分解教学。

师:摩擦力产生需要几个物体?

生:两个。

师:(出示实物:塑料盒和木板)这种力它们要怎样才能产生摩擦力?

生:要动起来。

师:(演示塑料盒和木板平行运动)是这样吗?

生:不是。

师:那该怎样?

生:它们要放在一起动。

师:你能演示给大家看吗?(学生演示:塑料盒放在木板上前后移动)

师:这样,塑料盒和木板间就有摩擦力了。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老师,还可以这样。(演示:塑料盒放在木板上左右移动)

师:真好。还有吗?

生:两个同时动。(演示:塑料盒放在木板上相互运动)

师:这几种不同的方法都产生了摩擦力,但是它们却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师生共答:接触并运动)

四、渗透理性思维,培养学生科学过程技能的有效性

科学课不仅是单一的科学知识讲授,更重要的是科学探究方法、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所以,在科学课上渗透科学思维,指导科学过程是必要且重要的。

在探究“影响固体间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我逐层深入,步步引导,让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讨论——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过程中得出科学道理,获得实践体验,掌握探究方法。首先提出探究问题:地面移动的木箱,可能是哪些因素影响了它移动时所产生的摩擦力大小?当学生回答出与接触面和物体重量有关时,再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根据老师提供的实验器材和实验记录表去讨论实验的探究方法,并进行全体交流(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实验中变量的控制)。最后再进行实验操作,获取数据,得出结论。

综上,通过《摩擦力的秘密》的教学,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上一篇:巧用原子守恒法解化学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下一篇:创新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