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编辑的主体意识及其提高途径

时间:2022-05-19 02:51:57

浅论编辑的主体意识及其提高途径

【摘要】学术期刊质量的高低与学报编辑的主体意识密切相关,编辑主体意识的提高主要取决于编辑自身的知识积累,取决于编辑团队精神的培育。学术期刊编辑不应该成为被动的文字加工的机器,而应体现较强的主体意识和再创作能力。因而,编辑主体意识的提高是办好刊物的前提。

【关键词】编辑素质 主体意识 学术期刊

编辑的主体意识蕴涵于编辑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之中,它是编辑人员贯彻党的宣传思想工作方针和完善党的出版事业所应该具有的思想觉悟。学术期刊质量的高低与学报编辑的主体意识密切相关,编辑对待事物的态度、喜好、理论基础、思维习惯都会直接影响着编辑的信息收集、取舍和编辑加工的水平。编辑主体意识的提高主要取决于编辑自身的知识积累,取决于编辑团队精神的培育。学术期刊编辑不应该成为被动的文字加工的机器,而应体现较强的主体意识和再创作能力。因而,编辑主体意识的提高是办好刊物的前提。

创新意识是编辑主体意识的灵魂。科学研究的本质就是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而学报正是展示科学研究成果的载体和窗口,这就需要学报不断创新,需要学报编辑具备创新意识。编辑的创新意识是学报办出特色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意识是开展创造性思维的出发点,也是编辑主体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学报编辑如果没有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创新意识,必然会安于现状、因循守旧,产生思维定势。因此,学报编辑必须以饱满的精神状态、不断进取的事业心投入到工作中,使刊物从栏目设置、科学选题、编辑出刊等方面,都能立足于不断创新,从而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优”的办刊物目标,体现办刊特色。

策划意识是编辑主体意识的关键。策划意识是编辑主体的一种能动意识,它是编辑部对学报发展的未来进行整体性思考、创造性设计的一种意识。学报编辑要做好策划工作,首先要有良好的策划意识。编辑策划是编辑主体意识和创造意识的集中体现。良好的策划意识和策划能力得益于编辑的系统学习和经验积累。为此,编辑人员必须认真学习出版传播策划学的相关知识,系统学习掌握策划理论和策划技巧,并付诸实施进而转化形成良好的策划能力。因此,策划意识是编辑主体意识的关键,是期刊富有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学术意识是编辑主体意识的核心。高校学报作为学术期刊,是一种知识层次较高的理论刊物,以学术性为主要特色。学报的主要作用是研究学术、传播学术、促进学术交流并推动学术发展。因此,学报编辑必须具备良好的学术意识,这是做好编辑工作的基本要求。编辑主体的学术意识一方面取决于自身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取决于知识涵养和学术修养。编辑主体的知识涵养丰富、学术修养高,自然会以创新的、科学的思维方式考虑每一个问题,鉴别每一篇文稿。编辑在大量来稿中,要选择出学术水平高的稿件,除具备学术意识外,还必须具有扎实的某一学科的专业功底,这就是业界普遍要求的“编辑学者化”,要求编辑成为某一学科领域的“专家”;同时还需掌握所编辑学科的一般理论及其相关知识,要求编辑成为“杂家”。

读者意识是编辑主体意识的根本。读者意识是指编辑在学报的编辑、出版、发行全过程中,明确自己的服务对象,将自己的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行为全部集中在如何服务读者上。编辑工作的最终目标和评价标准应该在读者。编辑的一切具体工作及其出发点都必须最终服务于读者。学报质量如何,读者说了算;学报社会反响如何,读者说了算。因此,学报编辑的一切工作必须紧紧围绕读者来开展;必须树立“一切为了读者,为了读者一切”的办刊理念。树立读者意识,首先必须树立为读者服务的观念。编辑缺乏读者意识的具体表现是:坐等来稿、“等米下锅”,来什么稿,就发什么文章,这是以作者为“中心”,全面服务作者的工作模式。这是目前许多期刊社面临的困境。我们必须改变这种片面服务作者的局面,形成既为作者服务又注重读者需求的服务模式。在科学选题、栏目设置等方面必须倾听读者的声音、兼顾读者的需要,从而要求编辑根据读者的需求组稿、审稿、编稿。其次,及时了解读者的阅读需求。许多名牌刊物之所以拥有众多读者,其主要原因就是读者意识强,能够及时了解读者。

不断培养学科专业知识能力。编辑学者化就是要求编辑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学报质量主要体现在稿件的学术水平上。学报编辑只有具备较高的专业学术水平,才能了解所编辑学科的研究现状,把握学科发展前沿;才能塑造良好的学报形象,才能对作者、读者产生较强的长期相对稳定的吸引效应;才能团结一批相对稳定的作者队伍,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学报的质量。

不断增强编辑的业务知识能力。业务素质是编辑应有的基本素质。编辑的专业学术素养必须经过长期的积累,而编辑学除具有一般学科的理论性外,还具有可操作性。通过训练和实践完全有可能较好地掌握编辑学原理和编辑技巧。为了胜任学报编辑工作,编辑应该系统学习编辑史、编辑美学、编辑文学、编辑伦理学和社会学、辞书文献等相关的编辑学知识。编辑学的基本理论必须运用到具体的编辑活动中,理论指导实践,不断提高学报的编辑质量。

编辑要具有团队精神。团队精神体现在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等方面。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并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团队精神的形成并不要求团队成员牺牲自我,相反,挥洒个性、表现特长保证了成员共同完成任务目标,而明确的协作意愿和协作方式则产生了真正的内心动力。

学报一般是综合性学术刊物,设有多个栏目,每个栏目都围绕一个学科进行研究。而学报面向的读者群知识层次较高,要求栏目刊发的文章学术性、理论性强,但任何一个编辑都不可能样样精通。这就要求学报编辑要处理好“精”与“杂”的关系。这是一个称职编辑开展工作的基础。当前,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术期刊作为重要的出版物,其质量的高低不仅关系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还关系到国家文化、科技、教育乃至经济建设和发展。做好学术期刊工作是一个期刊编辑责无旁贷的使命。编辑人员要高扬主体意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与时俱进,创新观念,打造个人品牌,提高双效图书的出版数量。同时要努力学习,努力使自己成为名编,成为复合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和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上一篇:F快递公司现状以及标准化改善策略研究 下一篇:广场舞推广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