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民生应该 何处破题

时间:2022-05-19 02:25:10

改善民生应该 何处破题

近日,记者在豫南桐柏县采访时看到,由于桐柏县县委、县政府对民生的持续关注和不断投入,群众生活发生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变化:出门不踩泥、过河不脱鞋、住房不漏雨、做饭不烧柴等等。同时使人关注的是,作为一个国家级贫困县、革命老区,桐柏县检验民生工程的标准又是什么?这种标准给当地的民生工程带来了哪些特点?执政者对改善民生应具有怎样的理念和视野?为深入了解这些问题,记者与桐柏县的部分基层干部群众进行了深入的交谈。

注重群众感受:

让民生工程成为民心工程

记者:桐柏县近年实施民生工程最突出的特点是努力做到“六不”,也就是从根本上解决普通老百姓最基本的六个需求:出门不踩泥、过河不脱鞋、住房不漏雨、上学不掏钱、看病不作难、做饭不烧柴。请大家结合自身实际谈谈,目前这些问题解决得怎么样?

张东升(桐柏县程湾乡党委书记):程湾乡是桐柏县的一个山区乡,很偏僻,只有一条公路通往山外,乡间道路更是坎坷难行。当地俗语“赶集上山,来回一天”,说的就是这种情况。2000年前,由于不通路、不通电、不通电话,交通闭塞、文化落后、信息不灵,经济十分落后,年人均纯收入仅700多元。对山区群众来说,改善交通状况就是他们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的愿望,就是最大的民生。所以,这几年乡里多方筹措资金修路,实现了村村通公路,乡亲们可高兴了。

记者:路修通了,群众出行方便了,经济收入有变化吗?

杨勇(桐柏县程湾乡姚河村村民):当然有。过去山里穷,不是因为人懒,主要是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现在路修好了,到县里乘车只需要一个小时,大家搞特色种植的热情可高了。我家现在就种有香菇和木耳,每年收入1万多元,比没修路前提高了不少。而且,现在技术员进山方便了,经常到村里来搞技术指导,我们种植上遇到问题再也不用担心没有人帮忙了。

记者:桐柏是个山区县,河流很多,都架桥了吗?

杨勇:我从小就趟河,趟了50多年。每年冬天,光脚过河的滋味啊,简直没法形容。大人还好说,就是苦了娃娃们,娃娃们天天上学都要光脚过河,遇上汛期,还很危险。现在好了,我们乡所有的河都架了桥,终于告别了打赤脚过河的日子。看到孩子上学不用趟河了,我们当爹娘的比娃们还高兴。

记者:其他方面是怎样的情况?

金鑫(桐柏县平化镇中学校长):县里搞民生工程,把改善山区教师的生活条件也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给了很多资金支持。现在我们学校盖起了崭新的宿舍楼,几乎所有的教师都住上了一套单元房,有独立的厨卫设施,还用上了沼气,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梁燕(桐柏县新集中学学生):我曾给县领导写过一封感谢信,因为我实在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生活变化太大了。过去,我家门前到处是垃圾,夏天都不敢开窗户;排水不畅,道路泥泞,出入很不方便。可现在排水沟通了,道路硬化了,路灯装上了,花草种上了,县城越来越有城市味道,居民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好。身处其中,我们特别满意政府为群众做的这些好事。

刘新年(桐柏县县委书记):改善民生,重要的是站在群众的立场,多了解群众的需求和感受,才能赢得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工作才会事半功倍。否则,投入得再多也不一定会让群众满意。这几年,有的地方花巨资修建市民广场和新农村别墅,虽然惠民,却脱离实际,并未满足群众的迫切需要,还造成资金严重浪费。这说明,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离不开“民心”这个根本标准。要让“民生工程”成为“民心工程”,首要的是重视“民生感受”。

金鑫:群众评价政府,往往并不看重GDP增长了多少,而多从自己的切身感受出发,比如孩子是不是有书读、房子的问题怎么解决、看病的医药费是不是太贵、家门口的路是不是好走等等。只有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才能真正赢得民心。

动员群众参与:

让民生工程成为合作工程

记者:相比很多地方实施的民生工程,我感觉桐柏县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更高。其中原因,除了要重视解决群众最关心、最急迫的实际问题之外,还有哪些主要方面?

刘新年:桐柏的民生工程另一个很重要特点,就是高度重视群众的实际参与。对群众来说,再好的实事,如果不让他们参与,就难免有看不见、摸不着的感觉。只有参与进来,亲身感受,才能更加认同民生工程;只有参与进来,才会对工程可能出现的不尽如人意之处多些理解和包容;只有参与进来,才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投入,实现政府力量和社会力量的合力。从某种意义上,民生工程要让群众满意,动员群众广泛参与是增效器。

在民生工程实施前,我们在全县开展了万人问卷调查研究,并在党员中广泛开展“与贫困户同吃一顿饭、召开一次座谈会、撰写一篇调研文章、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的“五个一”活动,发动群众献计献策,尽可能广泛地听取群众意见。

民生工程启动后,县委组织召开了动员大会,并深入宣传,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在决策或部署工作时,邀请群众代表列席旁听县委常委会、四大班子会、县委县政府工作会等;在资金管理使用上,公开透明,接受群众监督;在工程质量管理上,邀请部分群众参加督查组和监管组,逐项验收。民生工程实现了1.4万名党员和10万多名群众积极参与,激发了大家的积极性,大家踊跃捐资、义务劳动,出现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可见,我们桐柏的民生工程不是“政府干、群众看”,而是“政府群众一起干”。

张东升:确实如此。群众通过对民生工程的参与,建立了对政府的理解和信任。记得刚开始摸底调查时,有位70多岁的老汉义务给工作队做向导,跋山涉水十几天,非常热心。2007年在“村村通”公路建设中,虽正值农忙,但岳沟村的余金彦不顾自家农活,义务做工程监督员,守在工地3个月,直到工程圆满结束。在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工程中,周边村民主动伸出援助之手,为新房修建出工帮料。在便民桥施工过程中,附近村民义务为施工队搬料打桩、热情送茶送饭。还有一些富裕起来的农户主动为修建道路捐款。群众和政府齐心协力,现在很多工作都好开展了。

张传海(桐柏县东风桥社区居民):我家门口的道路改造采取“三个三分之一”的办法筹资,就是县政府拿一部分,镇政府拿一部分,群众拿一部分。改造道路我家拿了200元钱,我拿得心甘情愿。为了啥?一、这是给咱们自己办好事呢;二、政府让我全程参与质量监督,我有责任感。也许有人以为,普通百姓目光短浅,只顾自家眼前利益。可实际呀,只要让我们参与实施过程,了解到政府的暂时困难和长远安排,我们会充分理解和支持的。就像修路,政府一下子拿不出那么多钱,需要我们拿一部分,大家都认为是应该的。

促进经济发展:

让民生工程成为可持续工程

记者:改善民生需要花钱,有时要花大钱。桐柏是个国家级贫困县,地方财政并不宽裕,在民生方面花钱多了,在别的方面的投入是否就会减少?如何找准改善民生和发展其他事业的结合点?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刘新年:改善民生肯定要花钱,但不一定要花大钱。对于桐柏这样的贫困县,我们掌握的尺度是量力而行,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修了370多座便民桥,但这些桥的花费并不高。县交通局组织了专业建桥队,还成立了攻关小组,摸索出了用防水钢管作基桩、用预制板作桥面的办法,既简单实惠,又保证质量,每座便民桥花费3000元到1万元不等。370多座桥县财政拿了200万元,这笔钱数目并不太大,却解决了8万群众过河难的问题。政府举手之劳,群众脚下有路,我们认为值得。再比如我们的背街小巷改造工程,也是采取“三个三分之一”的办法筹资,让受益群众也出一部分钱,大家都很理解和支持。

我想,改善民生和发展经济并不矛盾,关键是要找准二者的结合点。一些地方宁愿把有限的资金花在见效快的发展项目上,对改善民生并不是很热心,这里面就有一个对科学发展观认识不透彻的问题。表面看,改善民生获益最多的是老百姓生活方面,但其实,老百姓的生活改善了,社会和谐了,社会环境好了,经济发展也同样获益匪浅。由此看,改善民生促进发展,发展同时改善民生,二者相辅相成,可以形成良性循环。

桐柏县的民生工程很有特点,也取得初步成效,记者就此采访了河南省社科院助理调研员、社科学者齐建英。

齐建英认为,桐柏县以大力改善民生促发展,符合心理学中的“霍桑效应”。心理学家梅奥发现工人在计件工资制中,并不像所期望的那样,彼此拼命争夺,而是到了一定程度,工人间主动缩小差距,快的等待慢的,或共同向厂方交涉降低定额,更讲求友情、互助和集体要求受到尊重,而不是单纯追求个体的金钱、物质占有。由此看,人们都有对社会整体公平公正的渴求。在民生工程中,即使没有直接受益的非困难群众也同样可以获得心理满足和幸福感,这就大大提高了社会的凝聚力,让所有老百姓都能鼓足干劲谋发展。实施民生工程4年来,桐柏县税收涨幅达到700%,停产、破产企业所有职工的养老保险问题全部解决,省级文明县城成功创建,荣获全国最佳人居环境范例奖,被评为河南十大文化强县之一,经济、社会全面蓬勃发展,这就是最好的例证。

(摄影 张强 王刚)

上一篇:他寻求什么,在遥远的异地 下一篇:户籍,农民工心头的硬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