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知青重新“插队” 黑土地再谱新曲

时间:2022-05-19 12:13:40

老知青重新“插队” 黑土地再谱新曲

43年前,上海知青徐桔桔,在黑龙江省逊克县山河村插队落户。返城退休后,她告别城市生活,重返山河村,成立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走上致富之路。是什么力量促使她花甲之年毅然回到当年曾经战斗过的这片黑土地呢?

青春壮歌,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逊克县地处我国北方边陲。自20世纪60年代起,全国大批知青汇聚于此,战天斗地,青春无悔。

来自上海的徐桔桔当时只有17岁,她与其他知青一道,带着“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美好憧憬,来到山河村插队落户。

那时的黑龙江,莽原雄阔,荒凉无边,条件十分艰苦。这位端庄娴秀的江南女孩,与东北老乡一道上山打柴,下地种田,养鸡、喂猪、打鱼、种菜……晴天一身汗,雨天两脚泥,累得腰酸背痛,双手磨出血泡,“早起三点半,归来星满天,啃着冰冻馍,雪花汤就饭,吃苦为人民,乐在苦中间!”这首当年闻名遐迩的打油诗,就是知青们战天斗地的真实写照。

徐桔桔清晰地记得,有一年春节,老连长请知青们到家里做客。外面寒风凛冽,室内温暖如春,知青们围坐一团,风卷残云般将一盆猪肉酸菜馅水饺吃完。徐桔桔跳下火炕,准备到外屋盛饺子汤时,眼前的一幕令她目瞪口呆:连长妻子领着两个衣衫褴褛的孩子,正蹲在灶台旁,吃着一碗黑乎乎的雪里蕻咸菜,啃着干巴窝头,每人面前碗里盛着漂着油花的饺子汤……见此情景,徐桔桔鼻腔一酸,眼圈泛红。“东北老乡,淳朴实在,知青去家里做客,都会盛情款待,将最好吃的东西拿出来,宁肯自己吃糠咽菜。”往事如昨,历历在目,现在回想起来,依然让徐桔桔感慨不已。

1970年的一天,毗邻的双河村发生了气壮山河的事件,上海知青金训华,奋身跳进滔天洪水中,为抢救国家财产壮烈牺牲。“当时他的英勇事迹闻名全国,非常鼓舞人心,至今他仍长眠在那片黑土地……”往事如烟,徐桔桔面色凝重,若有所思,思绪仿佛又飘回那个如火如荼的悲壮年代。

“这一代人的青春,是知青们用汗水和泪水、苦涩和艰辛、希望和憧憬,在蹉跎岁月里书写的。”知青作家叶辛曾如是说。

生活的艰辛,历练了徐桔桔的坚强性格,她是知青们公认的邢燕子式的“铁姑娘”。20岁那年,她当上村妇女队长,入了党,每天忙忙碌碌,为村民排忧解难,成为老乡们的贴心人。

1979年,大批知青陆续返城,27岁的徐桔桔也回到阔别十载的上海,不久进入上影厂财务科,开始了她的人生新起点。为了做好本职工作,学历低底子薄的徐桔桔业余时间充电苦读,上夜大、读函授,考取了上海立信会计学院,拿到了会计师资格证,不久走上上影集团财务处副处长的领导岗位。退休后,不甘虚度晚年的她,应聘到一家外资企业做财务管理,年薪十几万。

重新“插队”,释放人生正能量

岁月流转,情怀依旧。虽然返城回到上海已多年,但黑土地始终让徐桔桔魂牵梦萦。“那里播撒过我们年轻时的激情、奋斗和梦想,镌刻下我们刻骨铭心的青春记忆,磨炼了我们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和性格。”徐桔桔言语中透着对黑土地一往情深的眷恋情怀。

即使远隔千山万水,徐桔桔仍深深惦念着黑土地的老乡们,鸿来雁往,通信不断。而山河村的村民们,也对远在上海的徐桔桔念念不忘,每年秋天采完山珍特产,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她。自从退休后,徐桔桔偶尔也会故地重游,在她的印象中,虽然老乡们现在的生活水平与当年有天壤之别,但农民致富的步伐并不快,即便她年年为村里的贫困户寄钱,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2009年9月,徐桔桔当年的“插友”贾爱春重回山河村。有村民对她说,“能不能找个当年的上海知青来当村官,带领大家过好日子?”贾爱春听罢,脑海中蓦然闪现出好友徐桔桔的身影,能否让她回来?

接到贾爱春的电话,徐桔桔平静的心海泛起波澜,虽然身居上海,但山河村的一草一木无时无刻不牵动着她的心,且随着年龄增大,这种无法割舍的情感越发令她难以释怀。

经过深思熟虑,徐桔桔跟爱人摊牌。“简直是异想天开,你去黑龙江,这个家怎么办?再说村官是那么好当的吗,我劝你别干费力不讨好的傻事……”爱人一票否决。徐桔桔说:“回山河村,是我后半生最想做的事,我不能留下遗憾。”

徐桔桔打定主意,先辞去年薪十几万的外企工作;将年逾九旬的父母安置在敬老院;甚至连出生尚未百天的小孙女也无法顾及,赶紧打点行装,去北京与贾爱春汇合,然后奔赴那片神奇的热土。

“我们的魂儿丢在山河村了,这回要把这魂儿找回来!”坐在驶往黑龙江的列车上,两人吐露了共同心声。

徐桔桔和贾爱春重返山河村,受到村民们的热烈欢迎。有村民拉着徐桔桔的手问:“你俩这次来,还走不走了?”她动情地说:“不走了,今后就在这里扎根啦!”

2011年9月28日,山河村选出新一届村委会,徐桔桔出任村支书。走马上任伊始,她意识到,山河村的现实比自己预料的还要严峻。村子位于黑龙江畔,属东北高寒,无霜期仅有120天,靠天吃饭的村民,祖祖辈辈只种植大豆和小麦,遇到年景不好,肚子都填不饱。联产承包以来,农民们淘汰了小麦,只单纯种植大豆,而大豆产量低、效益差,靠广种薄收很难维持温饱。

徐桔桔深知,现在摆在她面前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带领乡亲们开辟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致富之路。

徐桔桔在了解和学习农业政策的同时,四处奔波,多方请教农业专家,为山河村“号脉”会诊,开出“良方”。村民们要想尽快脱贫致富,必须摒弃传统单一的种植模式,重新组织起来,成立专业合作社,走现代化大农业发展之路,同时注重科技投入,才能获得高产出、高收益。

然而,成立专业合作社谈何容易,山河村地广人稀,大部分土地都掌握在农民手里。成立合作社,土地规模经营是关键,只有实现土地流转,将田地连片经营,才能发挥大机械的优势。如果这道难关不攻破,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徐桔桔深入各家各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与村民促膝谈心,宣传合作社权利义务、分配形式等。她的推心置腹,真情实意,打消了村民们的顾虑。她还专门搞了一次“民意调查”,结果竟有98%的村民按上密密麻麻的红手印,这下徐桔桔心里有底了。一些热心的村民主动协助她做工作,说服自己的亲友“纳田归社”。一位村民的话最能代表大家的想法:“她们是真心实意帮我们致富,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她们!”

成立合作社需要注册资金,徐桔桔拿出自己在上海炒股的赢利和在外资企业赚的钱,贾爱春也掏出了多年储蓄,再加上动员其他6位当年的知青入股5万元,总算凑齐了60万元启动资金。

2012年1月4日,山河村注册成立了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贾爱春担任董事长。

情系黑土,带领村民闯出一片天地

徐桔桔和贾爱春首先想到调整种植结构,她们引进“德美亚1号”和“合力”两个抗低温早熟优质玉米品种,山河村173公顷土地第一次种上了高产玉米。山河村底子薄,买不起大型农机具,徐桔桔灵机一动,“借船出海”,与邻近的“团结农机合作社”合作,用大型机械对玉米地进行深耕整地,机械化播种、施肥、除草、收割……

然而,好事多磨,一场60年一遇的大旱,令河塘干涸,阡陌龟裂。面对严峻考验,徐桔桔带领大家打井灌溉,抗旱救灾,大灾之年仍然取得粮食增产增收,每公顷玉米产量达8.5万千克,纯收益6100元。

徐桔桔所倡导的现代化大农业的巨大魅力,让山河村农民看到了新希望。合作社成立后,由于大面积机械化耕作,使80%的劳动力被解放出来,投身到多种经营之中,种菜、养猪、养鸡、养鱼等,农民收入全方位增加。

谈到农业生产,徐桔桔说:“今年将调整种植结构,提高产量和效益,除主打作物玉米、大豆外,还将开发寒地水稻,这又是一个高产高效适合农民种植的粮食新品种。同时,还要积极鼓励村民大面积种植蔬菜,将蔬菜出口到对岸的俄罗斯,拓宽海外市场。”

徐桔桔上任后短短一年,山河村面貌就焕然一新,村里相继建起了活动室、农家书屋、文化广场,还组建了篮球队、舞蹈队。

“以前村子死气沉沉的,现在一到晚上,村民们纷纷来到广场唱歌、跳舞、扭秧歌,可热闹啦!”一个村民说,“徐书记上任以来,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还四处奔走,积极筹措新农村建设资金,为了让村民过上好日子,她晒黑了,累瘦了,我们很心疼她。”

徐桔桔说:“我来山河村不图别的,只要村民们都能过上富裕日子,我就活得有滋味有成就感,苦点累点也值得……”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贾爱春说,“每个人都有梦想,我们老知青也有梦想,那就是希望把第二故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徐桔桔返乡插队二次创业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反响很大,许多“插友”表示,退休后也要加盟徐桔桔团队,为第二故乡发挥余热。一些事业有成的知青企业家,纷纷回到当年战斗过的地方投资创业。原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看完有关徐桔桔的报道后,亲笔批示:“读完此文,既钦佩又感动,使我增强了信心和力量。”

面对未来,徐桔桔信心百倍,她设想,明年要组建投资千万元的农机合作社,在村里种上成片果树和花草,安上路灯,村后那条小河要动工开挖,再大面积种植荷花,发展乡村观光旅游业……

上一篇:确立大植保理念 减少农药污染 下一篇:高粱高产规范化栽培技术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