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知青重返鸡冠山

时间:2022-09-19 05:30:17

一条消息炸开了锅:“老知青孙奎连玩真的,这次真回来了,当党支部书记!”

鸡冠山村坐落在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西部大山深处,是一个典型的贫困革命老区村。2006年年底,在这个闭塞的山村,一条消息炸开了锅:“老知青孙奎连玩真的,这次真回来了,当党支部书记!”

有些村民还是将信将疑:“孙奎连在大连的工厂和饭店办得风风火火,还能再回到咱这穷窝来?”可事实就是如此,这个离开鸡冠山村20多年的老知青不时出现在各家各户的房前屋后,把鸡冠山踏了个遍。

说起孙奎连,村民们清楚地记得他早先几次回村的情形。

1997年,他带着妻儿回到阔别22年的鸡冠山。看到坑坑洼洼的通村公路、低矮的土房和摇摇欲坠的校舍,立即把随身带来的2万元捐给了村里。回到大连后,孙奎连又为鸡冠山村寄来1万元,并联络在大连、沈阳、辽阳等城市的老知青为鸡冠山捐献衣物。

2000年,孙奎连再次回到鸡冠山。为解决老百姓吃水困难,他联系自己的老同学、宁城县的领导,从县里8个涉农部门争取到4万元资金,为村里通上了自来水。

2004年,孙奎连和几个同学第3次回到鸡冠山。当看到山上水土流失、沟壑遍山的情形时,就与随行的同学商量,把村里的荒山承包过来,建立知青林场,帮助村民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想法未能如愿。

更有年长一些的村民,还依稀记得孙奎连当年到鸡冠山插队时的情形。

面对非议,他当众承诺:“我绝不先走,把你们都送走后,我最后一个走。”

1969年,孙奎连15岁。那年,他跟随父母所在的110医疗队,从大连来到内蒙古宁城县。1972年高中毕业后,响应国家“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插队到鸡冠山,成为一名插队革命老区的知识青年。

孙奎连出身知识分子家庭,不属于“根红苗正”。在那个讲究家庭出身的特殊年代,他的心灵深处始终隐藏着一种与其他同学不一样的自卑感。所幸的是,老区人民接纳了他。劳动中,乡亲们手把手地教他干农活;生活上,乡亲们像父母一样关爱他;生病的时候,拿出连自己都舍不得吃的鸡蛋和豆包,让他改善生活。

在特殊的环境下,孙奎连学到了农民质朴的品德和在农村生存的本领。干活时,他总是挑最苦、最累的活干。逢年过节,别的知青回家,他要求留下来,参加农田大会战。久而久之,他和老区人民建立起深厚感情,得到大队党支部的认可,破例在知青中第一个入了党,还当上了大队党支部副书记。

开始,青年点里的同学对他的表现不理解,私下议论说:“他咋这么积极,还不是为了有机会第一个走。”面对非议,他当众承诺:“我绝不先走,把你们都送走后,我最后一个走。”

后来的事实证明,孙奎连不仅是最后一个走的人,也是再次返回鸡冠山村当干部的知青。

尽管头上顶着全国优秀包装企业家、大连大学客座教授的光环,他还是回村当起了村官。

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一个个招工、提干、上大学的指标接踵而来,知青们纷纷离开农村返城。当40多名知青一个个离开鸡冠山之后,当时的大队党支部书记孙瑞把最后一个推荐上大学的指标给了孙奎连,结束了他3年的知青生活。

1978年,孙奎连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辽宁省机械厅直属农机工业公司工作。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成为第一批下海的人。

在大连,他先与日本株式会社三兹和创办合资企业,引进了收缩包装机械技术,发明了15项专利技术,起草过3项《收缩包装机国家标准》,被中国包装技术协会评为全国优秀包装企业家,被大连大学包装工程系聘为客座教授。

孙奎连的第二次创业是1996年。在大连,他第一个把农业资源同旅游资源整合在一起,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他的农庄被大连市政府评为带动农民致富企业,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然而,随着生意一天天做大,鸡冠山落后的村情村景却时常勾起孙奎连的牵挂和遐想。他明白,是这个小山村给了他人生的第一笔精神财富,使他在艰苦的创业过程中淘到了第一桶金。尽管头上顶着全国优秀包装企业家、大连大学客座教授的光环,他还是回村当起了村官。

“有些干部希望我出点钱,没想到我挡住了他们的财路。”

在许多人看来,农村空气好、农村人朴素、农村生活节奏慢,在农村生活一定很惬意。但对于在城市里生活二三十年的孙奎连而言,在鸡冠山还是有些“水土不服”。

村子卫生条件差、交通不便、手机信号不好、电视信号不通……再加上远离家人的孤独感,让他着实犯了愁。

最难解决的问题是人才短缺。孙奎连说:“现在村里的年轻人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回乡,而留守村里的人受家族、知识、能力、观念、资金等制约,很难做好农村工作。”

更主要的问题是对于发展的认识冲突。孙奎连告诉《村委主任》记者:“和村干部商量发展经济,他们觉得是天方夜谭。有些干部希望我出点钱,没想到我挡住了他们的财路。”更有一些干部,不择手段地想把他赶回去。

但孙奎连最终坚持了下来,开始担任村党支部书记(2009年,鸡冠山村党支部升格为党总支,孙奎连担任党总支书记),后来被选举为村委主任,两职一肩挑。之后,对不合格的村干部进行调整、教育,一些反对他的干部、村民逐步意识到,孙奎连是真心来鸡冠山村做实事的,态度由反对转变为拥护。

“我向鸡冠山群众递交的答卷应该是山上绿树成荫,山间果树飘香,山下河水清澈。”

孙奎连对《村委主任》记者说:“回到鸡冠山,是我的第三次创业。”在感动内蒙古人物的颁奖会上,他坚定地说:“我向鸡冠山群众递交的答卷应该是山上绿树成荫,山间果树飘香,山下河水清澈。”

最初回到鸡冠山村时,他就马不停蹄地行动起来,请来赤峰市林业研究所、大连市经济林研究所、朝阳市全禾食用菌研究所的专家,对鸡冠山村的产业发展进行科学论证,并亲自起草了《鸡冠山新农村十年发展规划》,提出了“三年雏形、五年见效、八年脱贫、十年初步建成生态型新农村”的发展目标。

为接通大山与外界的联系,他从大连给村里带回3辆汽车、4台电脑和电视、卫星接收机;拉来3卡车铡草机、脱粒机、发电机、小拖拉机和深井泵等农机具;拉来了桌椅、被褥等生活用品;村里没有经费,他让儿子每月寄来5000元,用于办公经费和日常支出。

为转变农民观念,调整产业结构,孙奎连组织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到大连、朝阳等地,考察学习果树和黑木耳管理技术。回来后,组织全村开展了7天农田大会战。

为把农民组织起来,孙奎连在鸡冠山村先后组建了林果、养殖、食用菌和生态旅游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林果合作社坡地改梯田1000多亩,打机井25眼,铺设引流管路1.5万米,栽种各种果树2000亩,新建沼气池100户。食用菌合作社林下露地栽培黑木耳,每亩可增加收入2万元。养殖合作社新建牛舍4000平方米,存栏肉牛500多头,平均每头肉牛可获效益3000元。村里还购置年产5000吨的颗粒饲料加工设备、年产200万袋的食用菌菌包生产设备。新上了生物秸秆综合利用加工和苹果深加工等项目。

在孙奎连的努力下,当年破旧的知青大院中,一座新的村委会办公楼拔地而起。农民有了文化活动中心、便民小超市、宽敞明亮的医疗室和图书室,党员有了远程教育培训基地。

2009年,鸡冠山村新建起2座便民桥。2011年,12公里的通村路建成,1500亩的果树用上了节水微灌设施。昔日过河难、行路难、浇地难的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

上一篇:盘松蜂产品合作社的品牌路线 下一篇:一牛一车托起村庄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