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学困生”的三扇窗

时间:2022-05-19 09:11:38

学困生,是指那些学习成绩差,纪律又不好的学生,他们自由散漫、懒惰贪玩、孤芳自赏、狂傲不羁。其主要表现为: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不注意听讲,受了批评还当堂顶撞老师;说话不拘小节,大大咧咧,缺乏礼貌;情绪不稳定,好激动,爱玩个性;对老师、家长抱着怀疑和不信任的态度,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最棘手的是:这些坏毛病一旦得不到及时更正,时间长了就会变成顽疾,调理起来就更难了。与此同时,在师生关系的处理中,教师容易被他们磨得失去耐心,丧失信心,刺激并导致他们进一步放弃自己,由此形成恶性循环。那如何对症下药,打开“学困生”心灵的窗户,让“学困生”在学习中飞翔?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实践谈几点体会:

1.打开“心灵窗”,培养良好心态

“学困生”大都内心敏感,意志薄弱,思想封闭,自控能力差。教师应全方位接纳他们(甚至包括他们的某些缺点),对他们要有耐心,要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宽容,要善于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巧妙地打开他们的“心灵之窗”。

打开“心灵窗”的关键是找到合适的“突破口”。记得我接手三年级时,班里有几个“学困生”,“破罐子破摔”,上课开小差、扰乱课堂纪律的现象时有发生。周围同学及任课教师对此颇有微词,我找他们谈话,孰料他们中有个叫李雲的竟然振振有辞地说:“晏老师,反正我们都是笨蛋,能读什么书啊。”另一个叫王辉的说:“读书有什么用?你看某某大字不识几个,不照样当大老板?多少大学生在他手下打工?”

一个星期后,学校举行运动会。我在全班面前宣布:“本次运动会的重头戏—男子100米我班还没人参加。哪位同学能主动参加,为班级争光,做老师、同学心目中的英雄?”我发现李雲眼睛一亮,但很快就黯淡下去了。我看见了这一幕,便在全班面前说:“我认为李雲同学肯定行!我相信他‘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如果他代表班级参赛,我将亲自为他加油!”最终在我和全班同学的助威声中他取得了第三名。由于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并意识到了自己在班集体中的价值,从此,李雲开始变得对集体感兴趣了,并且能够领导其他“学困生”认真听讲,不少教师都表扬他们的学习态度端正了。

2.打开“语言窗”,激发学习兴趣

“学困生”由于学习能力较差,思维不灵活,容易“出口即错”,经常引起其他同学大笑,这就使得他们课上畏首畏尾,大练“站桩功”,任老师如何点拨,也是金口难开,连最简单的问题都不敢回答。即或回答,也常常是嗫嗫嚅嚅,吞吞吐吐。对于这类学生,要打开他们的“语言窗”,让他们敢于主动回答问题。我在课堂上常采用以下三步法:

第一步是善意提醒,打开金口。

上课伊始,趁全班同学都在考虑问题时,我常常对“学困生”悄悄点拨一番,并告知会请他们回答。由于经过了指点,他们往往较好地把握问题,回答的成功率大大提高,有时甚至令其他同学刮目相看。这样,大大提高了回答问题的自信。久而久之,他们便养成了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的良好习惯。

第二步是模仿借鉴,基础为先。

对一些基础题,在请中等生回答后,“依葫芦画瓢”,把数据改变之后再让“学困生”回答,他们往往能较顺利地说出答案。如教学“方程”时,我首先找中等生回答方程基本性质,然后找个“学困生”回答,结果他们很容易就说出正确答案。这种做法,既能让“学困生”学到数学知识,又增强了他们开口的能力。

第三步是寻找亮点,鼓励成功。

要“学困生”比较顺畅地回答一个问题难度较大。因而,对“学困生”问题的评价不能笼统地以“对”与“错”加以区分,要善于捕捉他们回答中有价值的因素而加以表扬。同时,还应及时找到引导正确思维的方向,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更高的要求。如在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时,有这样一个题目:一条绳的二分之一是1米问整条绳是不是2米。我找个“学困生”孔凡林回答,他说不是。我首先肯定她思路清晰,回答得很好,问她能否再考虑一下?结果她稍作考虑,就从容说出了正确答案。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打开了“语言窗”,实际上也就打开了“学困生”的思维之窗。

3.打开“成功窗”,增强求知信心

人的内心深处都有渴望成功的欲望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但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困生”更多地体验是失败而非成功。对他们而言,由于很难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以至于学习也越来越没有信心。只有打开“成功窗”,才能增强“学困生”的求知信心,从而真正走向“成功”。

为了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我结合教材的大纲要求,对一些基础知识与基本题型反复训练,力求人人过关。当然,题目的选择要有代表性与针对性,既能让他们“跳一跳摘到桃子”,又能达到训练的目的。针对班级的“学困生”,我每周利用一堂课进行测验,题目大都是近几年的考题,类型包括填空、选择、计算以及综合题,但都属于基础题。内容主要涉及数、统计或简单的图形题。考好之后,及时批阅。结果,分的考卷,他们绝大多数都能考80分以上。每每拿到考卷,看见上面的分数后,他们个个眉开眼笑,从中体验到从未有过的成功乐趣。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经告别了原来的“贫困”,步入了当前的“温饱”,我完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们将进入“小康”。

收稿日期:2013-08-01

上一篇:信息技术给图书馆采访工作带来的思考 下一篇:城市入境旅游景气指数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