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智慧照亮前方

时间:2022-05-18 10:06:01

教师的智慧照亮前方

摘?要:中国的学校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值得中国教育反思的。究其原因有很多,其中教师的角色和所赋予的使命或许有新的诠释。教师的最高智慧应该是让学生到达各自的心智门口,满足其心理需要的同时给予其科学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关键词:教师;智慧;独立思考

钱学森临终遗言,最重要的疑问是:“中国的学校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笔者不时会看到这样的结论:中国的学生想象力倒数第一,创造力倒数第三。暂且不问其调查的严谨性,这不禁让我们反思我们的教育到底是干什么的,答案应该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教育是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因此,教师的智慧不是堵塞道路,而是开拓道路,照亮一条知识路,一条人生路。

一、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和技能

数学家苏步青回忆其日本的老师——著名的几何学家洼田教授,对其的指导时说:“洼田似乎不曾用什么方法,面对学生的难题,他只是推荐阅读书目,让学生自己去解决。仔细想来,这就是为师的最高智慧。”苏霍姆林斯基曾多次强调,课堂教学有两项教育任务,其一是传授一定的知识,其二是启发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教师一定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照亮学生前进的方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教,是为了不教”“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等教育名言也指出了这一教育真谛。在教育功利化的今天看来,第二个任务“启发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显得更为重要。因为有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如想象和创新等,但这都需要第二个任务的完成才能实现。那么怎样启发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呢?《学记》中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教师只有拥有不断学习的愿望和兴趣,才能为学生打下终身学习的基础。

二、课堂上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

在《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做老师》这本书里,有一句话:“如果教师利用自己的智慧过多地强调孩子们的无知,在他们身上显示作为教师的某种优势,这是十分有害的。”我觉得每个老师在能意识到的时候是不会这样做的,然而,可能有时我们是意识不到的。这让我想到一件事,某班有个学生在学期初前几节课是非常认真的,积极思考并发言。但后来几次课似乎总不能积极投入,让我很费解,又很有压力。但总不能直接去问,太直接也肯定得不到答案,或许结果更糟。后来,我总是在课间有事没事与他和他周围的学生一起聊天。有一次聊到国际形势,事件,朝韩局势等,他讲得滔滔不绝着实让我学到很多。直到上课,奇迹发生了,这位学生又恢复了以往的热情和积极,整整一节课都很投入,以后也是这样。我想,有时“被关注和被需要”本身比得到表扬和鼓励更让人有前进的动力。按理说,追求知识本身就应该满足其心理需要。但由于教育等种种原因,学生因为好奇心而学习的情况越来越少。本来也不是所有的心理过程都是由好奇心这一单一的心理需要所引领,如表扬和鼓励等外在强化手段的运用也满足了其被肯定、被接纳的心理需要。我想,被关注、被需要、被肯定等心理需要应该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最宝贵、最隐蔽,开发得最少的教育资源。

三、发展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中,有一封作者写给小斯宾塞的信,结尾是这样一句话:“我最满意的是,你已经具备了科学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我希望你能好好运用它。”相信读完这本书后,我们都会折服于作者斯宾塞的教育的敏锐和智慧。这是他最满意的,也是我们所追求的。这就需要学会质疑与独立思考——不轻信,不盲从,不唯书,不唯上,一切放在理性的天平上来考量。为此,教师不能总按自己的意图执教,将自以为是的知识和课标里的重难点一厢情愿地传给学生,要注重课堂的生成性和生命性,切忌让学生只是围绕教师的套路思考,这就失去其本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现在的有效课堂,提出课堂教学目标的出示以及课堂效果的巩固,这都无可厚非,但是以记忆为目标的训练过多会阻碍学生心智的自由发展。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独立人格和个性的人,不是要培养人云亦云的应声虫。总之,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指引方向,但又不是代替他们去行走,教师要智慧地照亮学生前进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赫伯特·斯宾塞.斯宾塞的快乐教育[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10.

[2]肖?川.教育的智慧与真情[M].长沙:岳麓书社,2005.

上一篇:体育教学中常见的运动损伤预防及处理 下一篇:说话的学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