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发展视角下对两高关于办理盗窃案件新解释适用探究

时间:2022-05-18 10:05:18

社会经济发展视角下对两高关于办理盗窃案件新解释适用探究

摘 要:盗窃罪一直是刑事案件中高发的罪名之一,严重侵害了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但是实践中出现了很多新问题和新情况,如何更好地在盗窃类案件中真正做到罪责刑相适应是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于今年下发了《关于办理盗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本文将对这一解释做一探究。

关键词:盗窃;未成年人;情节;未遂

中图分类号:D9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6-0000-01

2013年4月4日,“两高”《关于办理盗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正式实施。盗窃罪是基层司法实践中最为常见的侵财型犯罪,《解释》传承了1998年解释(以下简称“旧解释”)的基本精神,并基于15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对于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给予了诸多考量。由于新司法解释变化较大,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对很多问题的思考还不深入,现就新司法解释适用中出现的实践空白做一些粗浅探究。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具体适用

《解释》第二条、第六条分别规定了“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的特别标准,这一特别规定充分体现了盗窃罪的定罪处罚不“唯数额论”,应综合考虑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盗窃情节、后果的严重性等社会危害性因素。但是与旧解释存在同样的问题,新解释依然没有明确规定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或者跨年龄段犯罪嫌疑人)是否适用特别规定。值得一提的是,特殊条款第一、二项规定的前科劣迹标准,我们认为当然不适用未成年人。刑修八规定,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属于认定累犯的例外;刑诉法则规定了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本地司法实践中,书中亦不表述前科劣迹,按照“入罪则举轻以明重、出罪则举重以明轻”的当然解释原理,未成年人犯罪当然不存有前科劣迹的情况,故无必要考虑一、二项特殊规定,这与笔者上述阐释并不矛盾,与刑事法律体系亦是相辅相成。

二、四类特殊盗窃行为入罪的具体认定

《刑法修正案(八)》(以下简称刑修八)对刑法第264条作了修改,将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与多次盗窃并列规定为盗窃犯罪的定罪标准。《解释》在充分领会立法精神的前提下,结合审判实践情况和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以及多方意见,从准确适用法律的角度,对四类行为进行了界定。但在具体司法实践中出现了诸多适用问题,标准不一以致各地的定罪量刑存有差异。

(一)是否存在数额限制、未遂等情节

刑法条文虽规定四类盗窃行为入罪,但各地司法实践具体不一,有地区一旦实施四种行为即进入司法程序定罪量刑,而有地区考虑数额、实际取得财物等情节,区分既未遂,情节显著轻微不予刑事处罚,故同样的行为在不同区域甚至存在罪与非罪的差异。这有待于司法解释进一步明确。但我们认为四类盗窃行为属于结果犯而非行为犯。首先,不能根据分则条文直接断定四类行为属于行为犯,其次,四种行为的性质决定其应当遵循盗窃罪统一的既遂未遂判断标准,最后,从构成要件齐备的角度看,将四种行为认定为结果犯较为合理。

(二)具体情节的认定

1.携带凶器盗窃

《解释》规定“携带凶器盗窃”是指携带枪支、爆炸物、管制刀具等国家禁止个人携带的器械盗窃,或者为了实施违法犯罪携带其他足以危害他人人身安全的器械盗窃。该界定与高法《关于审理抢劫、抢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对携带凶器抢夺以及抢劫中凶器的认定标准一致。

2.扒窃

《解释》规定“扒窃”是指在公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上盗窃他人随身携带的财物。实践中对于在医院偷拿病人床头财物的案例认定存有争议:扒窃或是特别规定的八种情形之一。这就需要我们准确界定公共场所的含义。

3.入户盗窃

《解释》规定“入户盗窃”是指非法进入供他人家庭生活,与外界相对隔离的住所盗窃,这与高法《关于审理抢劫、抢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对抢劫罪中“户”的界定标准一致,须同时具备“家庭生活”、“外界隔离”双重特征。“与外界隔离”尚容易理解,但若干特殊生活空间如公租房、集体宿舍等是否认定为 “户”,因司法实践中对“家庭生活”这一概念的解释不一而存有争议。辞海将“家庭”解释为由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而产生的亲属间的共同生活组织。而此处的“生活”我们认为应当狭义解释为衣食住行,当然包括单身生活。

4.多次盗窃

《解释》将“多次盗窃”更改界定为二年内盗窃三次以上的,相较旧解释取消了对空间和场所的限制,即只要在特定时段(二年内)实施了三次以上盗窃行为,即构成“多次盗窃”,这更符合日常生活常识对“多次盗窃”的理解。我们认为因往次行为未被评价处罚,可以与本次行为累加,同时适用行政处罚法第二十八规定的折抵刑罚原则,将本次行政处罚的拘留期限以及罚金数额从刑事处罚中相应扣减。

三、盗窃未遂入罪的具体把握

《解释》第十二条规定了盗窃未遂的入罪标准,但是如何具体确定量刑档次存有空白。犯罪嫌疑人以“数额特别巨大”的财物为盗窃目标,应该在何种量刑档次处罚;犯罪嫌疑人以“数额巨大”的财物为目标实施盗窃,正在翻找即被抓获,与财物刚到手未能实际控制即被抓获二者的处罚是否应有所区分等等情形,具体司法实践仍存有疑义。我们认为以“数额巨大”为目标盗窃应与“数额特别巨大”有所区分,量刑档次应依次递增,以体现罪责刑相统一;财物尚未到手即被抓获,排除构成其他犯罪的,因未实际造成任何损失,情节显著轻微,可以不以犯罪处理;而已经到手尚未实际控制的,应视情节轻重区分处罚必要性。

[作者简介]薛卫晶(1986.12-),女,江苏南通人,如东县人民检察院未检科,研究方向:刑法学。

上一篇:浅论现代数字媒体艺术 下一篇:初中物理有效提问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