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鸿门宴的座次问题

时间:2022-05-18 07:20:47

也谈鸿门宴的座次问题

摘要:鸿门宴上,"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这几句描写看似泛泛之笔,其实如果仔细深究,可以深味当时情势和气氛之微妙。

关键词:鸿门宴;座次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229-01

鸿门宴上,"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这几句描写看似泛泛之笔,其实如果仔细深究,可以深味当时情势和气氛之微妙。

战国秦汉时期,朝堂宴会的座次是很讲究的尊卑主宾之仪的。《礼记・曲礼上》说;"席南乡北乡,以西乡为上,"这里的"乡"就是"向",而"向"与"方"不同。"以西乡为上",应该就是以东向为尊。也就是说,主人在宴请宾客时,通常是以宾客为尊,让他们东向而坐,而以自己为卑,西向而坐。这一点顾炎武在《日知录》卷二十八"东向坐"一条里引证丰饶,足资佐证。

东西向上东向为尊,那么南北向上呢?我们先看《史记・孝文本纪》里记载的文帝(即代王)推辞天子的事:"代王西乡让者三,南乡让者再。"说的是文帝一开始坚持以主人的身份西向而坐来接见群臣,群臣不同意,就改坐南向,虽然口头上谦虚推辞,但实际上已经表示要接受帝位了。从这个时事件里可以看出东向为尊之外,同时还说明了君臣相见南向为尊的礼节。

《史记》集解引用如淳的话说:"宾主位东西面,君臣位南北面。"日本泷川龟太郎《史记会注考证》引用高淳耀的话说:"古人尚右,故宗庙之制皆南向,而庙主则东向,主宾之礼亦然。"这都可以总结说明战国秦汉时期东向、南向为尊的礼节。

回到鸿门宴的座次上来。如上所述,如果根据"宾主之位东西面"的原则来安排座次,因为刘邦是客人,应该东向而坐,但为何偏偏是身为主人的项羽东向而坐了呢?据当时情形来看,鸿门宴决非一个普通的宾主欢宴的场合,故而座次上也有些不合常例。当时(公元前206年)天下未定,而刘项都尚未称王,鸿门一宴事关霸权的问题,所以很多细如座次这样的问题也都非同小可。本来,沛公起事的时候就是从属于项梁的,项梁阵亡后,项羽自然就继承了他叔父的领导权,何况钜鹿之后 ,项羽已经是"诸侯上将军,诸侯接属焉,"而刘邦自然是项羽的天然的部属了。据此从心理上推测,与其说项羽是把刘邦当作一名平等的宾客看,毋宁说是把他当作自己的部属看了。而从刘邦这一方看,他先破咸阳,因怀王"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之约,加之听从鲰生"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尽可王也"的怂恿,他或许萌生了称王之意,但曹无伤这个小贼的暗中告密致使项羽怒以四倍于己的兵力屯结在侧,不但名德尽失而且敌我悬殊,"固不如也"。适逢项伯来给张良指点迷津,便邀来"兄事之",又"约以婚姻",先套上了近乎,终使项伯归项羽并为言忠诚守德之心。因此无论是项羽的自视为主上,还是刘邦的自拜为属下(哪怕是出于情势所迫)都是合于当时的逻辑的。所以项羽东向坐至尊之位而刘邦北向坐最卑之位仿佛也就理所当然,而太史公对于座次的描写也就看似是泛泛之笔了。但事情不会就这么简单。

但是项羽东向而坐是否就像清代吴见思评点《项羽本纪》时所说"是时东向为尊,足见项王自大"呢?项羽虽然性甚粗豪,但出身贵族世家,还不至于像刘邦那样傲慢无礼。《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载韩信之言说:"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项羽如此"恭敬慈爱",大约是不会自作主张东向坐而使刘邦北向坐的,那么鸿门宴的座到底是谁安排的呢?

英国哲学家柯林伍德在《历史的观念》一书里提出史学家应有对历史作"先验的想象"的能力,以此来重构历史。我们不妨也作一次"先验的想象",或者是"同情的想象",来推定座次的安排情况。首先,刘邦、张良是来宾,不可能主动安排座次的,范增是陪客,也不大可能,那么剩下的就只有项伯了。项伯已经许诺为刘邦"具言"其"不敢倍德",而且也力践其诺,劝项羽莫为"不义","不如因善遇之",项羽也答应了项伯,也就是说项羽是不会杀刘邦的。刘邦次日来到鸿门后就自表忠诚,以求谢罪,而项羽也检讨了自己听信曹无伤谗言的过失,"不然,籍何以至此。"看来双方已经是一团和气,前嫌冰释了。到了入宴时,项羽刘邦他们对谁坐上位的问题肯定有一番推辞和谦让。不过项羽的推辞谦让应当是虚情假意,因为虽然他对刘邦称王之事已经祛疑息怒,但毕竟是人家刘邦先入咸阳;虽然刘邦名属己下,但怀王公约是人尽皆知,因此他亟须在刘邦面前重申自己的权威尊严,给他一个警示,说明他们之间还是尊卑有别的,而当时情形下的最好方式就是东向而坐。但有碍于刘邦已经表示屈服,而且有身为宾客,项羽只好违心地推辞谦让。而刘邦呢,为了使项羽祛疑息怒,为自己在以后的大计着想,暂先忍辱负重,以退为进,以期麻痹项羽,故而选择自居末座,也是极为可能的。正当刘项二人虚虚实实地相互谦让不下之际,他们的"红娘"项伯就站了出来,主持大局,遂了各方的心愿,既满足了项羽的虚荣心,有隐蔽地回护了刘邦,才最终形成这个充满玄机的座次。

因此,鸿门宴座次的最终排定应当是项伯的斡旋调停之力为最多,而刘邦的阴忍也暗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座次如此一定,鸿门宴杀气腾腾之说可以稍歇了,因为项羽早已经没有了杀刘之意,而范增也就只能一相情愿,举玉佩示意再三,又安排项庄徒劳舞剑。在鸿门宴这个中国历史上最有意味的事件中,项羽为了满足一时的权欲而致使刘邦全身而退,虎归深林,四年之后(公元前202年)灭羽称王。刘邦曾对项羽说:"吾宁斗智,不能斗力,"而项羽说:"天亡我,非战之罪,"这其实都道出了鸿门宴在楚汉之争中的重要意义。而欲窥鸿门宴的机要,明其座次足矣。

上一篇:相声演员李伟健:“两样面”孝敬师父 下一篇:引导小学课外阅读的有效途径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