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大质量”意识,推动纤检事业发展

时间:2022-05-18 06:01:35

树立“大质量”意识,推动纤检事业发展

目前,一场围绕“建立大质量工作机制、推进大质检文化建设”的大讨论,正在全国质检系统广泛深入地开展。大讨论不仅掀起了质检人思想深处的风暴,也激发了江苏纤检人对纤检发展问题的深度思考。

走“大质量”之路,是纤检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纤检机构是以纤维质量监督为主要职能的技术机构。从我省的情况看,1985年纤检机构恢复成立之初,正是我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关键时期。当时,纺织行业是我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定优势的几个为数不多的主要行业之一。一方面,为了顺应改革开放的形势,尽快搞活棉花流通市场,对棉花流通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另一方面,纺织行业的主要原料是棉花,棉花质量的好坏成为影响纺织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当时,我省11个地级市,几乎每个地级市都种植棉花,全省棉花种植面积接近900万亩,皮棉年产量平均50万吨以上,是纺织工业的重要原料基地。为了促进纺织行业的发展,就必须坚决遏制棉花流通领域里的质量违法行为,确保我省棉花资源质量稳定。纵观我省纤检机构20多年的发展历程,江苏纤检人以纤维质量监督为己任,凭着一股“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纤检精神,面对各种严峻挑战,团结拼搏、锐意进取,在棉花公证检验、纤维执法打假工作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突破,迎来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为规范纤维及纤维制品市场秩序,推动全省纤维产业转型升级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棉花质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纤维质量监督工作面临的形势、具体任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是棉花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2009年全省棉花种植面积378万亩,与1988年相比,下降近60%,棉花总产量25.6万吨,不及1988年的一半。1988年全省有10个地级市种植棉花,而2009年,全省成规模种棉的地级市减少了近一半。二是棉花非法加工严重,监管难度加大。目前,全省除了96家新体制棉花加工企业外,仍然有近200家小包棉企业及非法加工企业在运作,这类企业数量大,情况特殊,不仅对新体制棉花加工企业产生相当的冲击,而且导致棉花资源紧张局面进一步加剧。三是纺织企业产品升级对棉花质量品质和“三丝”要求进一步提高。四是絮用纤维制品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开展集团采购、赈灾救济絮用纤维制品质量监控,加强再加工纤维重点区域整治,打击“黑心棉”责任更大,任务也更艰巨。尤其是随着棉花新体制公证检验的全面实施,纤检机构原有的经费保障方式也发生很大变化。上述各种因素综合在一起,无论对纤检机构履行监管职能,还是对纤检机构的生存、发展都提出了严峻挑战。

因此,调整工作思路、转变发展方式,将纤检机构纳入全省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统筹规划已成为我省纤检机构的当务之急。2010年,全国质检工作会议首次把建立大质量工作机制提上了议事日程。建立“大质量”工作机制,不仅为全国质检系统确立了长期发展的目标,也为在苦苦思索与探寻中前行的江苏纤检人指明了努力方向。今天,随着大质检文化建设大讨论的不断深入,我们更加坚信,走“大质量”之路,是江苏纤检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用“大质量”思想,引领纤检事业发展

多年的纤维质量监督管理实践,让我们深深体会到纤检工作的重要性,也体会到了纤检工作的艰巨性与复杂性。事实证明,纤维质量监督管理仅靠纤检机构单打独斗十分困难,只有通过协调、汇聚各方面力量,努力促成纤维“大质量”工作机制的形成,方能推动纤检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是要加强纤检系统的内部联合。由于纤检工作的特殊性,纤检机构普遍呈现工作面窄、人员少的特点。执法力量相对薄弱,平时,各市县纤检机构主要实施辖区监管,并办理一些纤维质量案件。对于较大的或跨区域的纤维质量案件,则显得力不从心。随着物流业的不断发展,跨省、跨地区的纤维质量案件越来越突出。为了加强这一类案件的查处,我局在省内开展了联合执法尝试,制定了联合执法规定。同时,通过华东地区局(所)长联席会议、交流互访等形式,加强与各省纤检机构的联合。系统内联合让我局纤维质量执法打假力度明显增强。近几年,我局与上海、山东、浙江、湖北等地纤检机构联合,查处棉花质量案件10多起。纤维执法打假实践证明,只有加强纤检系统的内部联合,才能有效整合纤检行政资源,形成纤检执法合力,纤检机构才能更好地履行纤维质量监督管理职能。

二是要争取各级质监部门的指导和扶持。纤检机构是质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纤检机构的特殊体制,我省纤维质量监督工作一直未能纳入全省质量监督工作统筹规划,在人员、装备及经费上难以得到相应的支持。尤其是近年来,由于经营性公检萎缩,不少纤检机构单靠纤维检验业务已难以为继,履职能力更是大打折扣,有条件的纤检机构都把工作重点转向了纺织品检验领域。为了适应形势变化,2009年以来,我局以机构改革为契机,按照“大质量”工作的要求,积极争取省质监局的政策扶持。首先,积极争取纤维质量监督专项经费,为开展全省纤维质量监督检查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其次,积极争取纺织品质量监督管理方面的部分授权,以改变市县纤检机构业务上多头领导的局面,逐步强化对全省纺织品监督管理的统筹、规划。2010年上半年,省质监局首次给我局60万元预算,用于全省纤维质量监督抽查。不久前,省质监局再次对我局“三定方案”进行调整,将纺织品质量监管所涉及的质量监督、综合计划、标准化及行政执法等部分管理职能委托我局实施,同时,追加2010年度纤维监督检查经费150万元,明确2011年度纤维质量监督检查部门预算200万元。省质监局的大力支持,不仅稳定了全省纤检队伍,改变了我局机构改革后纤维质量监督工作的被动局面,而且为江苏纤检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三是要加强与各级政府部门的沟通和协调。从我省纤维质量监督工作的情况看,一个地区棉花非法加工严不严重,纤维质量违法行为多不多,与当地政府对纤维质量监督工作是否重视关系重大。有些地方之所以棉花非法加工屡禁不止,纤维质量案件多发,当地政府相关部门重视不够、引导不当是重要原因。有的出于暂时的经济利益考虑,有的存在个别部门的私利,也有的是觉得法不责众、治理的难度太大,放任不管,以至成患。因此,打击纤维质量违法行为,还必须加强与各级政府部门的沟通和协调,最大限度争取理解和支持。同时,要通过政策宣传,落实当地政府的质量主体责任,积极推动综合治理。2004年以来,我局多次在棉花收购季节,通过省政府办公厅发文,各地由地方政府牵头,组织质监、工商、公安、电力等部门开展专项整治,并取得了明显效果。

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大质量”工作机制建设

“融合、整合、联合”是大质检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大质量”工作机制的精髓。“大质量”工作机制的构建,必然与现存的某些思想观念、体制机制产生碰撞,必然产生利益分配格局的调整。从纤检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看,“大质量”是纤检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纤检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推动“大质量”工作机制建设,应成为我们今后工作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一是要加强大质检文化建设,营造“大质量”工作的氛围。在推动“大质量”工作机制建设的进程中,我们要把建设“大质检”文化、弘扬“大质检”文化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舆论宣传、文化塑造,为“大质量”工作机制的形成做好必要的精神准备和思想准备,营造“大质量”工作的良好氛围。二是要坚持改革创新,寻求“大质量”工作的突破。建设“大质量”工作机制,不仅有许多未知的事物等待我们去认识,更有许多未知的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要不断探索“大质量”工作的规律,总结“大质量”工作的经验,通过深化改革,争取在纤检系统内部率先实现“大质量”工作机制建设的突破。三是要立足纤检实际,推进“大质量”工作。“大质量”工作机制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质检工作模式,在质检系统的不同领域、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从纤检的情况来看,建立“大质量”工作机制,必须与纤检机构的工作职能结合起来,必须将纤检机构的短期目标和长远发展结合起来。纤检机构有自身的特殊性,离开这个特殊性推进“大质量”工作,不仅不利于纤检的发展,还可能适得其反。

(作者单位:江苏省纤维检验局)

上一篇:服装也定保质期?前景不明朗 下一篇:浮躁化,低碳沦为“时髦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