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广告对女性形象的误读及原因

时间:2022-05-17 11:10:59

浅论广告对女性形象的误读及原因

【摘要】广告作为现代传媒的一种,其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广告多用女性作为产品代言人,因此广告所塑造出的女性形象也潜移默化地作用人们的思想。然而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分析,我们会发现这些形象同现实女性是有所背离的。本文试图分析女性形象异化的现象,并对现代女性形象误读的原因及对策进行理性的分析与讨论。

【关键词】广告女性主义女性形象

广告作为大众传播的一种,对社会心理和舆论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广告在本质上是推销商品,因此,广告在消费语境下,也在塑造、控制着人类身份的构建。我们在面对形形的广告时,总会发现有许多将女性作为产品推销者,在广告中传递着或隐或现的意识形态。

一、女性主义与现代广告的联系

女性主义是一种政治立场,更是一种文化情怀。女性主义最初是指以争取妇女获得相对男人在政治、经济和人权等方面的完全平等为目标的政治运动及意识形态,后被扩展为一种文化思潮,即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消除妇女所受到的来自于夫权制的歧视与压迫。①

文化人类学家列维・阿斯特劳斯提出,人类社会有信息、女人和商品等三种交换过程。可以说,现代广告融合了这三种过程并构建了复杂的意义体系,女人体现商品价值,商品价值渗透女性主体,这两者互动,构成了媒介广告中独特的“女性文化”。②

传播媒介必然与该时期的文化之间具有重要联系,媒介表达、体现、构建文化,并形成独特的媒介文化。广告作为大众传播,其传播广告观念的同时,也要有相应文化情境在广告背后予以支持。广告对女性形象的塑造,折射出了整个社会对女性的看法。

二、现代女性形象的异化

1、家居用品――“贤妻良母”身份塑造

广告中的情境是以现实为依托的,广告所传达的信息也成为了现实的反映。在居家日用品和家用电器的广告中,绝大多数的广告主角由女性担当。如在洗衣粉广告中经常出现的场景是:孩子或丈夫把衣服弄脏后,妻子将衣服洗得洁白如新,全家人都露出满意的微笑。

广告所宣扬的是女性在家务劳动中所获得的满足感与快乐感,从年轻贤妻到年迈慈母都爱做家务,这也传递出一种女性角色定性化的倾向。女性多定位为“贤妻良母”,甘愿为家庭默默奉献,而作为家庭成员的丈夫或者儿童,却被固定为需要被照料的角色。

在中国社会中,“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流传久远。女性作为人妻、人母,其角色的独特性被隐没在家庭集体生活之中,而其作为“个体”的价值性也在广告中为大众所忽视。在男权社会中,男性总被归入公共领域,女性则更多地被限定在私人领域之中,为丈夫儿女吃苦耐劳、默默奉献成为广告所无意中传达出的观念。③因此,在这类广告信息传达中,表面上是赞扬女性,实则是把女性界定在家庭生活的固定怪圈中。

2、奢侈品广告――“依附男性”的身份存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渐渐有能力购买一些奢侈品,奢侈品也成为人们地位象征,为大众所追崇。广告中,男性总是作为成功代表出现,暗示男性有能力购买香车、名表、珠宝等奢侈品,而广告中的女性则成为这些男性的追求对象。

男女平等是女权运动追求的最终目标。在当代社会,女性虽然能够进入社会领域工作,但男女之间的权利不均现象仍客观存在着。男性即成功者在广告中已成为刻板成见,而这类广告塑造的女性形象必然要依附于男性,女性对男性是崇拜的、臣服的。女性消费者也在广告的传播中,无意地被灌输这样的观念,即女性无需努力奋斗,只需要享受成功男性所带来的成功胜利品。乍一看,女性似乎成为了奢侈品的享受对象,而实质上,女性只是作为男性的附属品,甚至是男性私有物品而存在。女性在这里已不是消费者,而是消费的对象。

3、化妆品广告、美体广告――对女性“美”的极度追捧

化妆品、美体瘦身等广告的主要消费群体是女性,主要功能是让女性变得更加“美丽”。这个“美丽”的具体标准是什么,通过分析广告中出现的女性模特,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标准:皮肤白皙,个子高挑,身材完美等。这些标准日益符号化,影响人们的审美标准。有的广告甚至在内容上暗示,只有具有美貌的女性才能获得自信、男性的青睐、工作的一帆风顺,从而煽动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现实生活中的女性对广告所传达的标准产生认同,并拿广告中的“美女”来对照自身。需要指出的是,广告中的“美”,其实是销售的一种策略。广告通过对“美”的突出和暗示不断作用于女性消费者的心理,使得女性对自身产生不自信、不确定的因素,刺激女性消费者购买产品。女性的“美”成为了一种“卖点”。人们开始认同广告所灌输的观念,即惟有“美”才是女性的价值所在,美是维护女性尊严的手段,美也成为女性之间争夺视觉空间(生存空间)的重要资源,美是现代女性创造财富的资本等。④

有学者认为,在当代广告中,女性之“美”并非是从女性视角而阐发的。对女性之“美”的极度宣扬,与其说是女性对美的追求,不如说是为了满足男性的欲望而被虚构出来的。女性在广告中仅充当被男性欣赏的“物”的角色,女性的主体性(对美的主观感受或独立人格)被忽略了,没有得到相应的尊重。⑤这种男性文化视角不仅表现在男性始终在审美过程中占有主动地位来“挑选”女性,还表现他们以是否性感、是否对男性具有吸引力为标准来衡量女性。⑥

三、现代女性形象误读的原因

1、现实上:社会原因与经济原因的双重作用

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父权制社会和家族宗法制度曾在很长时间内占绝对统治地位。在我国明代,封建伦理甚至明确规范了男女不同,男主外女主内。以后,女权主义思想开始在中国得以传播,许多女子开始要求独立自强,从事社会工作。但封建意识仍有残留,多数人更期待女性扮演的是“贤妻良母”的角色。

女性独特的生理构造决定她们具有繁衍、哺育下一代的职责,这使得女性相较于男性而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在家庭生活中。因此女性与男性相比,进入社会公共生活领域,通过社会生产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必然会减少。

随着女权运动的不断展开,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虽然有了显著提高,但在经济大发展的浪潮下,女性就业仍会受到歧视,无法获得与男性彻底相同的社会地位。有学者对男女的工作类型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二者所工作的领域是截然不同的。在工作岗位上,社会普遍形成一种模式,即男性从事的工作必然是名誉较高、报酬较高、地位较高且升迁机会多的工作;而女性从事的则是名誉较低、报酬不高、地位低且发展机会较少的工作。⑦这一观点在社会中流传已久,广告只是将这种差别再一次扩大并更加明显地显露在人们的眼前。

除此之外,商业利益的驱动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商业活动为了迎合大众口味,运用广告对女性形象进行操控和定型化处理。女性在接受广告理念的同时,也不断地被灌输要做好“贤妻良母”、要取悦男性的思想。另一方面,现实中的女性在广告中的“完美女性”面前变得极不自信,为了弥补这种心理上的自信缺失,她们不断地产生购物欲望,购买商品,以期自己能够达到“完美”标准。

2、理论上:“消费社会”下的女性形象符号化

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曾指出,在生产社会,人们更多关注的是产品的物性特征、物理属性、使用与实用价值;在消费社会,人们则更多的关注产品的符号价值、文化精神价值与形象价值。

在当今以消费文化为主流的社会,人们更看重的是物品符号化的品质,追求的是物品所带来的身份、地位,把物看做是较高生活质量的标志和幸福生活的象征。与之相适应,广告的宣传也开始由“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人、环境、生活质量为中心”。广告中的女性形象也多被打上了“象征”的符号含义,与商品并置,女性等同于物品。在此类广告中,如果女性符号与商品并置,受众就会根据社会中既存的性别意识,将女性能指理解为“供窥视的魅力尤物”,并不自觉地将此意义转移至商品,产生“如果消费商品,就同时消费女性形象”的错觉。⑧因此,在现代广告中,广告将公众的视线引入女性的嘴唇、背部的现象屡见不鲜。甚至有的广告将女性形象简化为“性感”乃至“”的代言人,女性的“个体化”特征消失不见,只留下女性的“性特征”。

消费社会背景下的广告,表面上将女性打造成光鲜夺目、美丽动人的形象,实质上则展现了女性的弱势地位,强化了男女性别成见――即将女性束缚在家庭生活的牢笼里,女性只能作为男性的附属存在。

结语

现代广告对女性形象异化产生的影响毋庸置疑。如何改变这种异化,成为了当前学界关注的热点。在笔者看来,除了要加强政治、经济等方面保护女性形象的措施,女性更要自觉地抵抗广告中被异化了的自身形象,同时广告主也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多从女性角度来考虑产品广告的策划。广告中突出女性形象的个性化因素,赞扬女性积极向上的精神,才能使现有的广告走出女性形象异化的怪圈,才能使男女两性达到真正平等与和谐。

参考文献

①王义,《卡里尔・邱吉尔笔下的女性――解析〈九重天〉和〈上等女性〉》[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②李琦,《“女性文化”的另类建构:女性媒介广告文本话语逻辑解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③④何静,《试论广告中的女性形象》[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3(3)

⑤傅守祥,《女性主义视角下广告女性形象探析》[J].《思想战线》,2003(5)

⑥卜卫,《解读〈女友〉杂志的性别论述》[A].《中国女性文化》,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4)

⑦庄渝霞,《当代中国女性从属地位的根源和出路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⑧念瑶,《我国电视广告女性歧视问题初探》[D].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责编:周蕾

上一篇:直击目标受众 “雷”出广告效果 下一篇:社会认同理论在产品形象塑造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