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对策研究

时间:2022-05-17 10:00:09

青岛市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对策研究

[摘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是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突破资源与环境制约,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针对青岛现代高效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推进青岛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必须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和科技培训,努力造就新型农民;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构建“四大农业发展带”;扎实抓好现代特色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因地制宜,积极发展设施农业;重视发展特色农业,着力打造农业品牌;积极实施农业生产标准化,提高青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建设;优化养殖结构,提升畜牧业竞争力;坚持“六化”要求,做强做优现代水产养殖业;积极促进果茶和苗木花卉业健康快速发展;搞好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和农业节会经济,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关键词]高效农业;设施农业;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F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3)01-0051-05

现代高效农业是以国内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运用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遵循生态平衡规律,充分合理利用资源环境,通过各种生产要素最优组合,从而实现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综合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是现代农业的组成部分和重要形式。其主要类型有生态农业、立体农业、有机农业、集约农业、设施农业、白色农业、蓝色农业、特色农业、绿色农业、订单农业、外向型农业、基塘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等。产品特色化和生产经营的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是现代高效农业的七大显著特征。青岛市农业发展中人与资源环境的矛盾突出,积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对于农业产业产品结构调整优化,充分挖掘农业自身潜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一、青岛市现代高效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青岛市通过实施“四百工程”,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重视科技服务农业,实施“良种工程”、“百村千户科技行”、“农民培训”、“农业信息化建设”四项工程,积极调整农业产业产品结构,推进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设施农业、专业村镇、农业品牌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举办各类农业节会等措施,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步伐逐渐加快。但实践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

(一)农民整体科学文化素质较低,严重影响农业新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

从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情况看,青岛市乡村劳动力中初中及初中以下受教育程度所占比重高达93.21%。乡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的具体结构分布是,文盲占0.52%,未上过学的占24.71%,小学占43.44%,初中占24.54%,高中占5.15%,大学专科占1.64%,大学本科占0.51%,研究生仅占0.01%。农民平均受教育程度低,掌握和运用农业科学技术的能力差,严重不适应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

(二)科技支撑农业发展的能力较弱

一是对农业科技研究的重视程度不够,农业科技研究机构设施落后、条件差,科研人员待遇低,缺少吸引力,民间力量在涉农科技研究方面投入少,缺少强大的研发团队。二是农业科研体系条块分割,机构设置和研究的内容重复,缺乏联合协作。三是“模仿式”研究较多,而自主创新性成果较少。四是农业科学研究与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与市场经营主体的现实迫切需要存在脱节现象,科研成果产业转化率不高。五是农业推广体系不健全,人员少、年龄老化、没有形成合理的梯队结构,知识亟待更新,服务手段落后,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农业科技推广的需要。

(三)设施农业发展较慢

一是设施农业基地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全市几乎每个镇都有,但多为零星分布,没有形成区域化集中布局的格局。二是土地流转难度较大,连片设施农业发展缓慢。三是产业化、组织化、市场化程度偏低。由于涉足设施农业的龙头企业、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数量偏少,且体制不健全,缺乏应对市场的能力和带动力。四是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五是虽然政府在温室建设时给予一定扶持,但由于温室大棚投入偏大,农民资金有限,银行又不敢提供大额放贷,导致农民因资金短缺而不能投入设施农业生产。

(四)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较低

目前青岛地区的农业生产仍然以农户的分散、粗放、小规模经营为主,农业生产劳动者主要是农村留守老年男性和妇女,且老年妇女占的比重更大一些,由于这些人缺乏向城镇二三产业转移的条件和意愿,农地是他们的主要生活来源和最后依托,他们不愿意把土地轻易转让出去,因此,以企业资本和优势种养大户为主推力量的规模化经营推进较慢。虽然这些年来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较快,但多数规模不大,平均会员不到30人,且管理不够规范和科学,效益不稳定,对农户的吸引力、带动力不强。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不利于农业新科技的推广应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品牌打造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五)农产品加工能力较弱,产品附加值较低,企业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农业产业化发展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虽然近几年青岛市政府大力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培育了一批规模大、辐射带动能力强、外向度高的大型龙头企业,但与潍坊等市相比,青岛市的企业规模和实力总体还是偏小。全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年销售收入前20位中,青岛市只有3家,年销售收入超10亿的6家。一些行业缺乏领军企业,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产业发展与青岛市在山东的龙头地位不相称。企业科研人才不足,科技创新投入较少,研发能力弱,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相对薄弱。与国际水平相比,青岛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还很低,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了90%,其中深加工率达80%,而青岛市农产品加工率仅46%,且多为初级产品、粗加工、大路货,精深加工较少。农产品产后贮藏、保鲜、干燥等初加工环节方法落后,设施简陋,损失严重,造成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从企业管理来看,青岛市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多属于家族企业,多数企业家属于“实战型”人才,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知识欠缺,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六)名优品牌较少,市场竞争力不强

目前青岛市获得国家“三品一标”认证的农产品为296项,其中,无公害产品153项,绿色产品66项,有机产品42项,地理标志商标35项;大连市获得国家“三品一标”认证的农产品为877项,其中,无公害产品585项,绿色产品250项,有机产品38项,地理标志商标4项;潍坊市获得国家“三品一标”认证的农产品为1619项,其中,无公害产品505项,绿色产品707项,有机产品392项,地理标志商标15项。除地理标志商标拥有总量上青岛市占据明显优势外,在获得国家“三品”认证的农产品总量上青岛市与大连、潍坊两市均存在较大差距。

(七)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由于多数农民科学文化水平较低,科学用药知识缺乏,环保意识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差,相关部门对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很难做到统一有效管理,导致农业生产过程中滥施农药、农产品农药残留量超标的问题比较突出。从农资生产经营市场看,农药经营商家众多,进货渠道复杂,监管难度大。加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可追溯制度不健全,严重影响我市农产品市场信誉度和竞争力。

(八)观光农业亟待拓展服务项目,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发展观光农业是充分挖掘农业潜力,以一产带动三产,扩大农村就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重要途径。目前青岛地区的观光农业在各级政府的引导扶持下有了较快的发展,但农户自发的、粗放式的经营仍然占主导地位。基础设施配备不健全、环境卫生条件差、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落后、服务项目相对单一、从业人员缺乏专业培训、服务质量不高,缺乏对游客的吸引力,效益不理想。

二、加快青岛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对策

(一)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和科技培训,努力造就新型农民

建国后长期实行的城乡分治导致城乡割裂的二元结构,使城乡之间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差距不断扩大,虽然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农村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但这种差距依然存在。一方面,农村条件落后,缺乏对有文化、有知识的人才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农村教育落后,使农村人均受教育水平低,农村经济发展缺乏智力支撑。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改善农村的办学条件和师资状况,发展好义务教育,全面提高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要采取优惠政策,创造条件,吸引农学专业、管理专业等各类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参加新农村建设,改变农村劳动力的知识、技能结构。尤其要通过“科技下乡”、“文化下乡”、短期培训、田间地头指导等方式,使农民掌握农业生产所必需的各种知识和技术。采取多种途径、形式,努力造就新型农民。

(二)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

要加大对涉农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构建由政府农业科研机构、高校、企业、民间组织和个人公共参与的科研组织体系和多元投资机制。要坚持科研的市场化导向,尤其要鼓励龙头企业、农业示范园区、各类专业合作社和协会与科研机构联合,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提高科研成果产业化水平。要加强农业领域的重点实验室、改良中心、工程中心建设,改善农业科研机构设施条件和装备水平,着力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品种,加强对高效栽培、健康养殖、疫病防控、农业节水等领域的科技集成创新,提高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

要改变农业科技推广网络“人少网破”的局面,改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办公条件和工资待遇,充实人员,形成老中青结合的人才梯队结构,努力建设一支门类全、素质高的农村科技推广队伍。推进农技推广机构改革与建设,建立以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教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全面提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公共服务能力。要重点抓好基层农技推广中心站建设,使农技推广服务实现县(市)、乡(镇)、村三级全覆盖。

(三)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构建“四大农业发展带”

1.城郊高效农业发展带。由李沧东部山区、崂山区、黄岛区、城阳区和即墨、胶州、胶南邻近青岛市区部分区域组成。发展方向是,逐步减少传统农产品生产,严格控制并逐步压缩畜牧养殖业,重点发展以农业展示、交易、信息、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景观农业和会展农业。

2.远郊平原规模农业发展带。由即墨、胶州、胶南部分区域和平度、莱西全部的平原、山前地带组成。发展方向是,稳定粮油种植面积,提高单产水平,优化农作模式,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鼓励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优质高效种养业及农产品加工配送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发展。

3.山区生态农业发展带。由大泽山、大珠山、小珠山等山区组成。发展方向是,因地制宜,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低丘缓坡,重点发展特色农牧业、生态农牧业、现代林业和休闲农业等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产业。

4.沿海现代渔业发展带。由沿海养殖滩涂、近海海域和海岛组成。发展方向是,以发展苗种渔业、生态渔业、休闲渔业为重点,构筑以“九大工程”为支撑、“五大产业”为主体的现代海洋渔业体系。

(四)扎实抓好现代特色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

紧紧围绕粮食、蔬菜、油料、畜牧、水产、林果、花卉等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突出高科技、高效益和生态型的特点,在全市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农业园区进行重点扶持,发挥示范引导作用,提高全市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国际化和规模化水平。通过强化政策扶持、招商引资、企业化管理等有效措施,努力把现代特色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做大做强,以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升级。

(五)因地制宜,积极发展设施农业

1.科学规划,优化布局。对设施农业的种类、品种等布局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就设施栽培来讲,结合近几年建设的基础,可重点划定几个区域进行建设。如在平度市沽河以西、804国道以南、三城路以东区域,包括南村、郭庄、张戈庄、古蚬、仁兆、麻兰、云山镇,规划建设设施蔬菜和设施果树生产基地;在莱西市的沽河以东、南城路以西,包括店埠、院上、孙受、武备、沽河等镇规划建设设施蔬菜和设施果树生产基地;即墨西北四镇的设施蔬菜基地;胶州市里岔镇周围的设施蔬菜基地;胶南王台镇和海青南部、泊里西部和大场的设施蔬菜基地。

考虑到青岛的资源优势、土地制度、科技实力和经济条件,建议把设施栽培小区作为建设设施农业基地的突破口,在实际操作中,以村为单位进行重点突破,重点培育10个冬暖棚以上的小区,以多个小区形成设施栽培重点村,再以多个重点村形成设施栽培重点镇,进而形成设施栽培区域化布局。小区的建设可以是农户联合、合作社组织、企业流转土地建设等多种形式。

2.加大投入,政策引导。一是要继续实行冬暖棚政府补贴政策,对集中连片建设冬暖棚或者连栋温室的农户、合作组织、企业进行资金补贴扶持。适当提高对冬暖棚的补贴标准,由前几年的每个冬暖棚补贴5000元提高到10000元(按成本价的20%标准)。二是对重点小区实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议对集中连片达到20个以上的冬暖棚小区,由政府按照每个棚5000元的标准安排基础设施补贴资金,最高小区补贴50万元,以此调动农民和各方面的积极性。通过多个小区的连片布局,形成高水平的设施栽培基地。三是扶持新上高标准灌溉设施。对棚内新上喷、滴管设施进行政府补贴,补贴标准每标准棚500元。四是扶持工厂化育苗设施。青岛现有一批连栋温室,总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的建设水平在全国都是一流的,但从总体上看没有发挥出原先建设时设计的作用。应抓紧就这些连栋温室的利用问题研究办法、出台政策,鼓励其在设施农业基地建设中发挥作用。建议由政府一次性投入启动资金,扶持其恢复蔬菜育苗功能。据调查,每1万平米连栋温室投入100万元,就可完善种子点播机、育苗穴盘、基质的配备,完善水、电和温、湿度调控设施的整修。五是储、运设施补贴。每年选择10个设施农业生产经营大户,对其新增储、运设施进行政策性补贴。其中新建冷藏设施按投资额的20%补贴,最多不超过100万元;新增运输设施按30%补贴,每台最多不超过5万元。六是蔬菜垃圾处理补贴。规模小区由政府投资建设蔬菜垃圾处理池,对蔬菜垃圾集中储存发酵变肥,用于沼气池辅助原料;或扶持新上蔬菜垃圾粉碎设备,直接粉碎加工成有机肥。七是建立农民创业发展基金。对农民和其他经营业主新建冬暖棚和连栋温室进行贷款贴息。

3.强化科技服务。一是种苗服务。充分发挥现有育苗设施的作用,提高育苗能力。对采用工厂化育苗中心繁育种苗的大棚生产者,实行种苗补贴。二是栽培技术服务。组织各级专业技术人员联系设施栽培小区,加强技术指导,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三是农资服务。根据设施小区的布局,设立农资专营店。由各级农业执法机构加强对农资专营店的监管,确保农资供应安全、高效、及时。

(六)重视发展特色农业,着力打造农业品牌

要按标准化要求抓农业生产全程,以商业化理念抓农业品牌,全力打造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农产品品牌,增强品牌的带动能力。要挖掘地方特色资源优势,在全市选择一批如大泽山葡萄、胶州大白菜、崂山茶叶、马家沟芹菜、红岛蛤蜊、里岔黑生猪等具有地方特色且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名优品种进行品种改良,规模化扩展,做优做强,加大加工、产品包装、市场营销等措施的综合投入,提高市场竞争力,将其逐步打造成带动农民增收的优势产业。

要按照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的要求大力培植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从资金、设备、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扶持,使现有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在用地、道路、水电、税收等方面创造良好条件,吸引城市资本到农产品原产地建设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产业链网的扩展延伸带动农村就业和农民增收。整合现有企业,成立农产品加工企业集团,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商标、统一品牌,提高整体竞争实力。鼓励企业资助研发或与科研院所合作攻关,本着高科技、深加工、系列化的思路,围绕国际国内两大市场的需求研发新产品。要通过在职学历教育、组织出国考察、短期培训等方式,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努力造就一支优秀企业家队伍。

(七)积极实施农业生产标准化,提高青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要将农业生产标准转化成农民可以掌握的生产规程,通过短期培训、现场指导等方式,让农民熟练操作。以专业村镇、示范区和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普及标准化生产技术。积极推进“三品一标”认证。

要加强农业、质检、卫生、工商等部门的联合执法,建立田间一市场一餐桌的全程监管制度,杜绝各种漏洞和隐患。要从源头抓起,建立农业生产投入品档案管理制度,企业生产质量安全管理常态化和权威机构定期抽查制度,市场准入制度,质量安全问题可追溯制度,不合格产品召回、销毁制度,生产经营主体追责(包括经济责任、刑事责任等)制度,生产经营资格认证和违规违法资格吊销制度以及对执法部门不作为实行行政问责制度等,编制一张覆盖所有环节的质量安全保障网,以质量树信誉,以质量铸品牌,以质量占市场,以质量赢效益。

(八)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建设

通过实施用地审批、产业化项目资金、技术创新扶持资金、信贷优惠等政策措施,重点培育一批技术含量高、发展前景好、规模大、市场竞争力和辐射能力强的加工企业群,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农产品加工转化体系。积极推广“九联”模式,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农业”、“契约农业”等现代农业发展形式,建立企业的紧密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基地,规范利益联结机制,使企业与农民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实现农企“双赢”。贯彻落实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制定相应的地方配套法规政策和实施细则,鼓励引导农民在生产、流通、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发展专业合作组织,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力争三五年内在全市形成以“村两委+合作社”为横向覆盖,以市、镇两级的各类专业合作协会,行业协会为纵向延伸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网络体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将有利于农业科技的推广、标准化生产的实施、品牌的打造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建设,实现种养加、产加销一体化,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外向度。

(九)优化养殖结构,提升畜牧业竞争力

优化养殖结构,在稳定发展生猪、奶牛、肉鸡、蛋鸡等优势品种的基础上,加快发展高档肉牛、肉兔、肉鸭养殖,推进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养殖、产业化经营。以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以质量安全为核心,健全产业技术支撑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和产品安全保证体系,推进“十强、十新、百区、千场”等重点项目建设,实施品牌战略,培育一批区域性的新型产业体系,全面提升畜牧业竞争能力。

(十)坚持“六化”要求,做强做优现代水产养殖业

水产养殖业的“六化”是指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组织化、高效化和安全化。扶持池塘标准化改造、抗风浪网箱养殖、工厂化集约节能养殖和藻类规模化养殖,推进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集约高效的标准化健康养殖园区建设。加强水产良种研发、繁育和推广体系建设,推广高效、健康养殖技术,强化科技对水产养殖业的支撑作用。加强以资源增殖放流、发展人工鱼礁和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区为主要内容的海洋牧场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渔业增殖业。完善“龙头企业+基地+渔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培育起点高、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渔业龙头企业,促进渔民增收。按照集约集聚集群原则,探索建立政府推动下的“龙头企业+金融机构+养殖渔户”的产业化新模式,解决养殖渔户融资难问题。按照“一个品种一个产业”的思路,稳定发展大宗鱼虾贝藻等常规品种,着力提高品质;重点壮大海参、鲍鱼等名优珍品,着力培育品牌,满足高端消费。为了保证国民健康以及应对国际农产品贸易中的“绿色技术壁垒”,水产品养殖中必须重视质量安全问题。要从源头抓起,实行全程监管,建立健全投入品档案管理制度、市场准入制度和可追溯制度,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积极开展水产品“三品”认证及食品加THACCP、IS09000等质量体系认证,引导和支持渔业企业开展自主品牌经营,做强做大优势特色水产品品牌,提高水产品市场美誉度和竞争力。

(十一)积极促进果茶和苗木花卉业健康快速发展

推进果业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对老龄果园和郁闭果园进行更新改造,按标准化要求新建一批果园,构建苹果、葡萄、桃和樱桃、杏等小水果优势生产区域。引进繁育新品种,加大技术指导和科技推广力度,搞好果品的储存保鲜和加工,提高果品的品质水平和生产效率。实施品牌带动战略,积极创建和培育果品品牌。

(十二)搞好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和农业节会经济,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要通过各种宣传教育方式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在农业生产中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着力推广节水灌溉、测土配方、科学施肥、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等技术,推进种养联动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以农业内循环提升综合效益。尤其要重视对生态农业技术的研发、转化和已有成功生态农业模式的总结,因地制宜加以推广,建立“一业为主、综合发展、多级转换、良性循环”的高效无废料系统,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随着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观光农业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要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大力发展集游、赏、食、宿、购、渔耕之乐、民俗体验等功能于一体,异彩纷呈、富有魅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观光园区、海岛和村镇。要加强对农业节会的策划、宣传、组织和管理,扩展项目和功能,完善设施和服务,以节会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发展。

上一篇:菜农靠番茄致富 下一篇:鄂东地区夏秋蔬菜降温育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