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时间:2022-05-17 09:49:19

浅论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摘要】文章以儒学“仁、礼”思想为切入点,概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阐述了传统文化的发展;探索了在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如何创新文化体制,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问题。既要应对文化多元化带来的挑战,又要巩固自己的精神家园。既要学习外来文化的优点和长处,又要唱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旋律。

【关键词】传统文化;继承;发展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阶段召开的重要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形势的基础上,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为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形成的结晶

中国文化是由历史沿革而流传下来的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风俗及道德等,包括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学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伦理道德等共同组成了以博大精神、源远流长为特征的中华文化。从类别上可分为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化和传统思想。

1、儒学文化是早期民族精神形成的基础

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逐步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礼,是儒学的核心,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的观念涵盖了人们日常生活和政治活动各个领域。作为儒家社会秩序的基础,礼的内容非常丰富。举凡行为仪节、典章制度、伦理道德以及政治思想和礼仪,既是社会各阶层的行为规范,也是历史社会共同体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的理论框架和价值标准,并作为历史社会意识形态规范着人们的生活行为、心理情操、伦理观念和政治思想。在礼的长期发展中,它不仅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精神主要体现,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凝聚体。

随着礼的概念的逐步形成和完善,中华民族精神也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两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广泛的互动关系。从礼之体到礼之用再到礼之行,无不体现出中华民族重群体、尚和谐、求发展的精神特质,无不凝聚着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儒家传统礼学在民族精神的塑造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重要作用。

2、儒学文化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渊源

儒学文化在几千年的传承中虽存在一些消极被动,无为而治,等级观念,避世厌俗等一些负面作用,但儒学主流价值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具有更多的积极意义。

作为一套社会生活的规则体系,礼的最根本核心的理念就是秩序。如《礼记?乐论》中就有“礼者,天地之序也”的说法,强调了把自然秩序和社会秩序有机的结合起来,突出了秩序作为礼之体的天赋性特征。

礼的秩序观念不仅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功用,同时,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中,也发挥着激励民族群体的功能。形成了中国人顾全大局,讲求团结、乐于奉献、以国为重的精神品质。

礼的和为贵的理念以群体的价值为出发点和关注点,在维护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形成中华民族的宽厚包容、团结统一的民族品格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功能。礼者,履也,礼之行亦是儒家礼学思想的要点之一,从礼的内容而言,礼在上为典章制度,在下为风俗教化,两者都是依赖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得以实现的。没有礼的践履,所有的制度和教化无从落实。

儒家学者这种重力行,重践履的治礼态度,成为历史士人的共识。这种关注现实、奋发有为、追求理想的人格魅力,并由此培育出中华民族注重人生价值,刚毅进取、自强不息、求真务实等优秀民族精神。

二、传统文化在与时俱进中发展

传统文化是历史的见证,是历史的积淀,我国的传统文化曾在世界历史中呈现过灿烂的光芒,我国是世界文明发祥地之一,“四大发明”早于欧洲,文学艺术博大精深,科技工艺领先世界。自18世纪中叶以来,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兴起,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欧美,使欧美一部分国家产生巨变,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资本主义国家的形成,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带来了一定挑战。

1、传统文化的“阴霾期”

1840年后,我国先后经历了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抗日战争等战乱,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受到一定的影响。

十年中,由于破“四旧”,立“四新”的片面化和极端化,导致我国传统文化再次受到冲击,文化传承受到较大影响。中国的古文明(古庙及文化遗产)受到严重破坏,单一的样板戏使文化艺术缺乏活力,“知识无用论”成为当时的文化基调,知识分子受到打击,教育事业停滞不前,“唯生产力论”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在“阶级斗争”中度过了漫长的十年。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缓慢。

2、传统文化的历史机遇期

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注重和加强了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特别是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使我们的文化建设工作又有了新的方向,文化“软实力”会进一步增强,预示着科技文化大国将逐步向科技文化强国迈进。

三、传统文化在多元文化的冲撞中传承

我国传统文化在其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禀赋及其价值体系。在物质价值层面以其军事、医学、科技、艺术、文字、语言、绘画、戏剧、音乐等方式表现出来,在精神价值层面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中华民族精神的方式表现出来。既是一种资源禀赋,又是一种精神食粮。

1、文化多样性与多元性

世界是五彩纷呈的,各国各民族在文化发展上具有一定的异质性,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呈现出有别于它的文化特质,这是文化多样性的显著特点。

上一篇:从科学形态上理解和实践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下一篇: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刍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