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技术创新双向转化的障碍和对策

时间:2022-05-17 02:47:34

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技术创新双向转化的障碍和对策

摘要:推动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技术创新双向转化作既是加快转变区域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绵阳科技城技术创新创新效率的重要举措;也是贯彻落实军民深度融合战略的迫切要求。本文总结了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技术创新取得的成绩。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绵阳军民融合技术创新双向转化存在转化观念障碍、技术机密障碍、知识产权归属障碍、市场需求障碍等问题。最后针对现阶段的各种问题,提出加快构建产业培育体系、人才开发体系、开放合作体系、金融服务体系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军民融合;技术创新;双向转化;科技城

一、引言

2017年3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再次强调,要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深厚土壤,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开展军民协同创新,推动军民科技基础要素融合,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坚持向科技创新要战斗力,为我军建设提供强大科技支撑。而作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基地”的绵阳市一直是我国重要国防科研重要生产基地,也是促进军民融合技术创新,推进国家军民深度融合战略的重点地区。军民融合技术创新是一个包含国防科研、技术双向转化、技术二次开发在内的系统工程,包含众多主体与诸多步骤,其中技术双向转化实现从军用技术向民口需求跃迁的关键一步,也是破解军民融合技术创困境的重点与难点。要持续推动绵阳军民深度融合,促进科学技术创新发展,必须找准军民融合技术创新的关键内核,必须以提升军民融合技术创新军民两用技术作为军民融合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军民领域的双向技术转化能大幅度降低军事装备研制和采购费用,能提高民用产品的技术水平和层级。同时军民融合中技术双向流动对军民双方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都能产生多维度辐射效应和溢出效应。研究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技术创新中技术双向转化存在着哪些障碍,对于深度融合绵阳科技城军队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提高绵阳经济社会的综合技术水平,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二、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技术创新取得的成绩

绵阳科技城率先确立了军民融合技术创新机制,不仅大大促进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迅猛发展,也在新一轮机制创新中抢占了先机。

(一)形成了科学发展体制机制

务院批准成立了由科技部牵头、18个部门组成的绵阳科技城建设部际协调小组,四川省成立了省建设绵阳科技城领导小组,绵阳市设立了科技城党工委管委会,初步构建起部际协调小组会议研究科技城建设重大问题,部省在资金、项目、政策方面给予强力支持,绵阳市具体实施的部省市三级联动推进科技城建设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明确了科技城党工委管委会和各园区的职能职责,加强与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的协作配合,统筹政产学研资源推进科技城建设,形成了科学高效、统分结合、责权利统一、各方利益共享、富有生机活力的军民融合技术创新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加强科技资金支持,建立基础设施、产业项目、公共服务投融资平台,深化行政体制、科技体制、投融资体制改革,为科技城军民融合技术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体制机制保障。

(二)探索出了军民融合发展有效途径

经过反复实践论证,绵阳科技城初步探索出了“军工企业自身转化”“院所与企业联合转化”“科研院所自身转化”的军民融合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三种模式。建立了院地、军地联席会议制度和国防科研院所民激励机制,设立了重点针对军民融合企业的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科技城产业投资基金和民区域特色高技术产业链专项,设立了中物院技术转移中心、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推动国防科研院所和大企业开展战略合作,促进科技、人才、资金等有机融合,成功培育军民融合型高技术企业100余家,军民融合产业产值达到600亿元,军民融合步伐明显加快,初步探索出军民两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化有机衔接的军民融合发展有效途径。

(三)集聚到了大量创新驱动发展要素

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手段、军民融合为特色,加速构建科技成果孵化、产学研对接、科技成果产业化、科技成果转化投融资和人才支撑等创新平台,初步形成了人才集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通联全国的区域创新体系。先后建成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家、部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国家重点实验室8个、各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孵化器、技术中心100余家,建成各类高校13所、国家重点中职学校8所,聚集了创新创业及专业技术人才55万人,总量增长了3倍,人才密度达到1200人/万人。科技城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项,相继实施973、863等科技计划项目2133项,获得专利授权3244件,取得科研成果2500余项,完成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开发近5000项,其中200多项新技术新产品填补国内空白,部分技术打破国际垄断。

三、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技术创新双向转化的障碍

绵阳军民融合技术创新走过了艰辛历程,取得了显著成效,是催生中国唯一科技城的根本力量。在新形势下,发展初级阶段并不明显的深层次机制,逐渐成为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技术创新深入推进的羁绊。突出表现在军民融合技术创新双向转化的低效率上,清醒认识绵阳军民融合技术创新双向转化上存在的不足,是有针对性地设计出实用有效政策建议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对于绵阳军民融合创新中技术双向转化来讲,既有来自于整个军工产业体制和机制的问题,也有来自于军企和民企的沟通协调问题。此外,企业对技术的追求和市场需求脱轨,也会影响到军民融合创新中技术双向转化的效率。

(一)转化观念障碍

由于观念的影响,绵阳科技城军工企业市场经济观念不强,没有意识到市场对于军工企业的重要性。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军工企业从诞生之初,一直都处于国防的保护伞下,虽然经历了军民结合到军民分离再到军民融合的曲折道路,但是从发展历程来看,军工企业对于自身的高技术产品始终处于自我欣赏和自我认同的阶段。在缺乏激烈竞争的军工市场,军工集团的思想观念处于相对封闭状态;对于民企来讲,不可能通过技术转让获得进入和了解这个缺乏外界竞争力的军工市场。而在某些军工技术劣于民用技术的领域,由于政府对军工企业进行超待遇的扶持,就算采购民企的某些技术,批准其获得军品生产许可证,但是在技术转化的过程中,军企并不出于主动学习、融化和赶超目的来获得民企的技术,而依靠的是订单和标准采购等方式来解决技术问题。这种做法的根源就来自于对技术转化的认识障碍。

(二)技g机密障碍

我国的军用技术一贯采取的是保密时间长,解密工作缓的做法。这就使得军用技术在转向民用的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时间滞后,而全球科学技术的发展呈指数级增长,如果某个军用技术在不涉及国家机密的前提下,迟迟不转化为民用生产力,那么就会有落后的危险,而这个落后的局面一旦形成,就阻碍了军用技术向民用技术转化的可能,降低了军用技术先进性的扩散作用。而许多民用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保密体系,当民用技术转化为军用技术时,民用竞争对手很容易通过各种手段获取其核心关键技术,致使军方产品无法保密。

(三)知识产权归属障碍

知识产权问题在民品市场随处可见,如华为和3com的国际诉讼,虽然最终以成立合资公司的方式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在绵阳军品市场中,这个方式的效果要大打折扣。很多军方支持民企的项目,最终知识产权归民企所有,民企在与军方合作时,想融入军方核心技术相当困难,就算军方、民企、研究院所和高校联合开发新技术产品,也必然会涉及知识产权方面的纠纷。当新技术或者新产品被开发出来,军方要技术和产品、民企要产品和市场、研究所和高校要知识产权和利益,几方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均不相同,致使其中的所有权界定、利益如何分享成了不可回避的难题之一。

(四)市场需求障碍

除了基础研究领域,应用研究领域的大部分技术的方向都指向市场,离开了市场需求,技术的发展就无从谈起。而目前绵阳军品市场和民品市场分离情况严重,国防科技工业由于受我国的制度和政策规定,属于国家投资的战略性产业,要由国家控制经营,不能对民营资本开放。军工企业属于国家体制内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军方采购的产品价格一般比民用市场的价格高出数倍。这种隐性的价格补贴设置了较高的产业门槛,提高了外部民品企业的进入难度,就算军品市场某些局部领域开放,也是采取许可制,如果民用企业想供给产品和技术给军方,还存在着许多限制性规定。

四、政策建议

为推动绵阳军民融合技术创新双向转化,应紧紧围绕国家军民融合战略的实施,依托绵阳独特的国防科技、产业项目、区位设施、宜业宜居等优势,监管发力、多措并举,积极指导、全力支持军民两用技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加快构建产业培育体系,壮大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军民融合产业集群

加快国防军工高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出台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引导更多优势民营企业进入军工领域,进一步做优军民融合产业布局,做大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产业规模,提升军民融合产业质量,走出一条军民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二)加快构建人才开发体系,打造一支高素质创新型军民融合人才队伍

要壮大军民融合人才总量,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进行相关科研工作。可以通过发放招聘、网络宣传、员工薪酬激励等方式,吸引各地相关人才来到绵阳科研机构,进行军民融合技术创新研究。把各领域的领军人才、各专业的精英人才、各高校的优秀人才吸纳进军民融合方阵,共同为军民融合技术创新双向转化贡献力量。定期举行科研机构内部、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会议。通过交流的方式,促进内部人员吸纳不同观点,提升自我创新意识,促进科研机构之间形成合作关系,对于难以克服的研究内容进行合作研究。

(三)加快构建开放合作体系,主动融入全国军民融合发展大局

首先借助免疫科技创园区的引领、聚集、窗口、辐射等作用,通过资源共享、工作交流、互惠合作等方式,达到提升自身军民融合技术双向转化的目的。其次允许民用企业参与军民融合新技术的研发,对既有意愿又有实力承担军事供应的民用企业进行资格认证,并分配部分简单不的技术研究内容给民用企业,而对于技术的核心研究部分,科研机构必须自己进行研究。促进技术、资金、人才、信息、资源等要素在军地之间、绵阳与外部之间自由流动、精准融合,对内实现优势互补、抱团发展,对外寻求广泛支持、互利共赢。

(四)加快构建金融服务体系,更好发挥金融保障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作用

打通军民融合技术创新双向转化的投入通道,促进科技与金融“联姻”,更好地发挥金融保障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作用。始终把完善银行业机构组织体系作为支持绵阳军人和发展的重要保障,申请、设立、引进多类型银行业机构落户绵阳。高度重视和引领法人银行业机构在坚守风险底线的基础上,鼓励隐含优化流程、合理授权,审慎、积极地开展军民融合两用技术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创新。

参考文献:

[1]徐小奇,林学俊.论军民融合技术协同创新及其基本要求[J].国防科技,2016(03):4-9.

[2]曹煦.绵阳的“国家课题”:如何推动军民融合[J].中国经济周刊,2015(38):66-68.

[3]邵亚虹,张明亲.军民融合技术创新网络组织负效应及其规避[J].科技和产业,2015(09):85-87+105.

[4]张明亲,谢立仁,张冬敏.基于ANT的军民融合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5):48-53.

[5]张雪胭,吕耀平,乔治.基于军民融合的装备技术创新探研[J].装备学院学报,2015(03):19-22.

上一篇:“互联网+”浪潮中我国银行业何去何从 下一篇:国外体育场馆相关研究的动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