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养管理方式对黑白花奶牛生产性能和养殖效益的影响分析

时间:2022-05-17 11:26:39

饲养管理方式对黑白花奶牛生产性能和养殖效益的影响分析

摘要:报道了不同饲养管理方式对奶牛生产性能和养殖效益影响,根据奶牛生理、消化、泌乳的特点制定科学规范的饲养管理方式,显著提高黑白花奶牛的生产性能和养殖效益。试验组奶牛在一个泌乳期(305d)奶产量5892.60kg比传统饲养的对照组5407.70kg增加485kg提高产奶量8.97%,差异极显著(P

关键词:奶牛;饲养管理;生产性能;养殖效益

自实施《世界银行贷款畜牧综合发展》项目以来,临夏县的奶牛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全县奶牛存栏达1.28万头,成为全省四大奶牛养殖重点县之一,对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该县奶牛养殖集约化程度不高,个体饲养奶牛(2~10头)的数量约占奶牛总数75%以上,由于饲养技术受传统饲养习惯的影响,奶牛日粮结构、营养水平、饲养管理和繁殖配种等方面不合理,严重制约了奶牛生产性能的提高。为改善奶牛场户饲养管理技术水平,充分发挥黑白花奶牛的生产性能,提高奶牛的产奶量和奶质量,进而提高经济效益,我们根据奶牛不同阶段泌乳的特点,结合本县艰苦的自然条件、饲草料资源丰富的实际情况,参照“中国奶牛饲养标准(JBB43007-86)”,于2010年在北塬乡前石奶牛养殖小区、世纪奶牛养殖场,按饲养标准化、配方科学化、管理规程化等综合饲养管理措施进行本试验。其目的是为指导本县奶牛养殖方式转变和制定奶牛饲养管理技术规范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奶牛的选择与分组选择年龄、胎次、泌乳月、生产性能基本相近的荷斯坦(黑白花)奶牛40头,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20头,对照组20头。预试期15d、两组平均日产奶量、乳脂率基本一致(P>0.05)后,转入正式试验。

1.2试验方法试验组按照奶牛饲养管理技术规范实施,对照组按常规(散养)饲养方法管理,试验期为一年(365d),每天记载奶量、饲料量、温度、繁殖配种、健康状况等,乳脂率每两个月测定一次。

1.3 试验检测(1)采用快速乳脂仪测定乳脂;(2)用KDM-01型蛋白质测定仪测定饲料蛋白;(3)用SX4-4-10型箱式电阻炉测钙;(4)用7230型分光光度计测磷;(5)奶牛能量单位(NND),按国家颁布的ZBB43007-86的奶牛饲养成分与营养价值标准测算。

2饲养管理方案

2.1配粮原则根据奶牛不同泌乳阶段营养需求,科学设计日粮配方与饲喂量,以满足和平衡奶牛营养需要。

2.2日粮配合在本县奶牛基本配方(配方:玉米45%菜子饼12%麦麸35%大豆6%骨粉1.50%食盐0.50%)的基础上参照《中国奶牛饲养标准》和《饲料营养成分表》增减变化执行,并适当添加维生素,微量元素。饲草选用青贮玉米草(喂量约15~20kg/日/头)和苜蓿青干草(3~5kg/日/头),量要充足,让奶牛自由采食。

2.3不同阶段饲喂标准

2.3.1泌乳前期(分娩后15~100d内)日粮干物质占体重2%~3%,渐增到3.50%以上,精粗料比例从40:60渐改为60:40。

2.3.2泌乳中期(分娩后101~200d)日粮干物质占体重3%~3.50%,精粗料比例40:60。

2.3.3泌乳后期(分娩后201d至停奶)日粮干物质占体重2.50%~3%精粗料比例为35:65。

2.3.4干奶期(停奶期间)日粮干物质占体重2%~3%、精粗料比例30:70。

2.3.5围产期(分娩前后15d)产前15d采用低营养水平和低饲养法,粗蛋白水平为11%~12.50%,钙占日粮干物质0.40%以下,产后15d采用高营养水平和高钙饲养法,粗蛋白水平为13%~14%,钙占日粮干物质0.60%以上。

3日常饲养管理

3.1饲喂泌乳盛期日喂4次,饲喂时间依不同季节而变化。其他各期日喂3次,每日保证供足清洁的饮水,冬季水温保持10℃~15℃。

3.2运动运动场面积平均每头22m,略有坡度便于排水,每天驱牛运动2次。对临产牛,采用人工牵引运动。

3.3挤奶挤奶次数根据各泌乳阶段产奶水平而定,一般每天早中晚挤3次。

3.4挤奶方法采用小型挤奶器挤奶。挤完时应即卸机,并进行手工辅助挤奶及略加按摩,以促进泌乳机能,为防感染炎,每日清洗消毒挤奶机。

3.5保健严格执行防疫、检疫和其他兽医卫生制度。定期进行消毒,分别于春秋进行检蹄修蹄。奶牛每天坚持刷拭,清除牛体上的粪便污垢。夏季每天最少进行一次水浴,并加强通风和其它防暑降温措施。并每日按时清理积粪,保持场地清洁。

3.6配种奶牛产后60d左右开始配种,配种前,除观察行为、外阴变化和黏液鉴定外,同时进行直肠检查,根据卵泡发育情况,适时输精。

3.7粪污处理应尊循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的原则。采用干清粪工艺,要日产日清,经无害化处理后出售做农家肥便用。

4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4.1产奶量与乳脂率 表2显示:试验组每头奶牛一个泌乳期305d产奶量达5892.6kg,比对照组5407.7kg增加485kg,提高8.97%,差异极显著(P

4.2奶牛受胎效果比较表4表明:在一年试验期间,产后60d配种,试验组受胎率为72.22%,对照组仅53.33%,差异级显著(P

4.3奶牛饲料转化效果对比表5明确:试验组日耗精料9.11kg、对照组9.02kg,二者无明显差异(P0.05);而奶料比分别为2.12:1(1:047)和1.97:1(1:0.51),奶料比差异显著(P

4.4经济效益分析由表7出,试验组每头奶牛收益比对照组多838元,提高效益24.19%,差异级显著(P

5结论与讨论

5.1从奶牛产奶量、乳脂率、牛受胎率、奶料比试验结果分析,试验组比对照组差异极显著或显著。因此通过平衡奶牛营养需求技术措施,进行科学规范化饲养管理,比常规的粗养管理效果好,不仅有效提高黑白花奶牛的生产性能,而且在增加奶产量基础上鲜奶质量也得到提高。

5.2从饲养管理产生的经济效益分析,试验组比对照组差异极显著,通过规范化、精细化饲养管理,奶牛养殖小区\场每头奶牛年可直接增加803元,对提升养殖场(小区)经济效益效果明显。

5.3本试验为制定本县切实可行的奶牛饲养管理技术规范提供科学依据。为改变奶牛场(小区\户)饲养管理方式,提高养殖技术整体水平,不断提升黑白花奶牛的生产性能和养殖经济效益奠定了基础。

5.4由于奶牛饲养管理牵涉面广、涉及的因素多,不同的方式方法有不同结果,受条件限制,本试验未能系统全面的加以研究总结。以后作进一步深入分析研究。

5.5长期以来奶牛养殖管理粗放,效益增长缓慢是困扰奶牛高效发展的难题,这与奶牛养殖管理和生产方式密切相关。粗放的管理生产已不适现代化发展需要,必须建立现代奶牛生产构架体系,实施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高效化的饲养管理生产。一要加快奶牛饲管技术应用研究和示范推广工作,二要靠政府大力扶持、部门技术示范引导,三要通过建立标准化养殖示范区(点),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四要积极引导奶牛养殖户转变观念,加快先进饲管技术普及和应用。

5.6在奶牛规模化养殖程度低,散养比重大的地区,要加快养殖结构调整,促进养殖生产方式转变。必须与养殖设施化、品种优良化、资源优势化相统一、相协调的发展。在不断加快养殖基设施建设,饲草资源开发,新品种引进和改良步伐的基础上,进行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清洁化奶牛养殖。为奶牛业转型跨越、提质上档做出新的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国奶牛饲养标准(JBB43007-86)

[2]董德宽.乳牛高效生产技术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3]王锋.高产奶牛绿色养殖新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4]《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生产技术规范》(试行)2008

上一篇:庆城苹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下一篇:秦安县王甫乡冬小麦测土配肥3414肥效试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