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地理复习课中进行课堂提问

时间:2022-05-17 10:32:34

如何在地理复习课中进行课堂提问

【摘要】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在现今动态生成型的课堂中,我们要不断优化课堂提问的方法、过程、内容、角度和表达,充分发挥提问的有效性。

【关键词】提问;创新;兴趣;适中;优化;有效

How carry on classroom to lift to ask in geography review the lesson

Li Chun-fang

【Abstract】Classroom's lifting to ask is a kind of teaching means, is also a kind of teaching art.In the present the classroom of the dynamic state born type, we want to be continuously excellent to turn classroom to suggest method, process, contents, angle and expression for ask, full exertive lift to ask of usefulness.

【Key words】Lift to ask;Innovation;Interest;Just right;Excellent turn;Valid

如何有效地优化课堂提问,在当今以学生为主、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新课程改革中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提问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好的提问,不仅能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复习课不同于新授课,内容多、时间紧,很多教师害怕提问耽误时间,往往少用或不用课堂提问。其实,在复习课中大胆引入课堂提问,往往事半功倍。既巩固了复习效果,又提高了复习效率。在地理复习课中提问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提问要有创新性

好奇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要求教师要有创新意识,这在地理复习课中尤为重要。旧知识本身对学生来说已失去神秘色彩,相应的也就失去了吸引力。因此,复习课的课堂提问要求新颖别致,力求有所创新,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提问内容时多用些心思,要摆脱平时授课的思维定式,从多角度、多方面设计问题,让学生耳目一新,变机械、枯燥的知识传授为愉悦、欢快的知识共享,让学生在“体验”中掌握知识,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1 提问角度要创新

在学生对知识大体了解的基础上,再用“罗列式”的复习提问未免显得有些呆板、枯燥。如果教师选择一个较好的切入点来提问,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复习中国地理《辽阔的疆域》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能用课本中出现的数字来归纳一下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吗?问题一抛出,学生们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积极地讨论起来:从我国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领土,居世界第3位,到我国有14个陆上邻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从我国东部的4大沿海(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到我国领海及内水面积37万平方千米,管辖的海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海洋大国之一;从我国南北距离约5500千米、东西距离约5000千米,到我国有20000千米的陆上国界线、18000千米的大陆海岸线;从我国最南端约在4°N的曾母暗沙、最北端约在53°N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南北跨约50个纬度,到最东端约在135°E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最西端约在73°E新疆的帕米尔高原,东西跨5个时区;从我国的2大岛(台湾岛、海南岛)、3大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雷州半岛)、2大群岛(舟山群岛和南海诸岛)到我国面积在500平方千米以上的岛屿有6500多个,是一个多岛屿的国家;从我国的2个内海(渤海和琼州海峡),到我国的2个海峡(琼州海峡和台湾海峡)……通过列举这些数字,学生饶有兴趣地把本节课的大部分知识掌握下来了。复习课上得轻松圆满。

1.2 提问内容要创新

提问的内容新颖别致,这样就能激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创造出一种新鲜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情境,使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和接受的信息相互冲突而产生心理失衡,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得到迸发。

复习课不是简单的知识再现,而是对知识的理顺、归纳和总结。因此,一个好的提问最好能包容几个相关的知识点,能体现出一定的综合性。而且要有一定的梯度和难度。这样才能调动大多数学生积极思维,推动师生互动。

例如,复习完我国的《四大区域的划分》后,我国四大区域划分的依据、内容和各分区的特征部分比较简单,可以让那些成绩一般的同学来回答,而对于《四大分区》的界限和主导因素则可以让那些成绩较好的同学来回答。

再如,复习完七年级下册印度、俄罗斯两个大国后,为检查一下复习效果,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

(1)分析二者的地理位置(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有什么不同。

(2)分析二者的工业区及其分布有什么不同。

第一个问题比较简单,大部分学生都能分析出,从纬度位置上看,二者的差异很大:俄罗斯的纬度偏高,气候严寒,而印度的纬度偏低,气温较高;从海陆位置上看,二者又有很大的相似性:都是海陆兼备的国家。

第二个问题比较难,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反馈情况作进一步的引导:二者的工业区是否都在沿海?工业区组成部分有什么差异?二者轻重工业的比例有什么不同?这种工业分布的形成主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等等。通过对比分析,学生认识到俄罗斯的四大工业基地大多分布在内地,重工业占据主导地位,而印度的三大工业区大多分布在沿海,以轻工业为主。同时二者的工业又都不同程度受到了资源分布的限制。通过回答问题,学生对印度和俄罗斯的自然和人文状况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复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提问方式要创新

复习课的提问要不拘一格,可以个别提问,也可以集体提问;可以分组选代表提问,也可以代表间相互提问;可以口头提问,也可以书面提问。口头提问还包括教师教学中的随机即兴提问。书面提问一般事先把问题写在小黑板上或纸上,或打印发给学生,有条件的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示。总之,提问方式应多种多样。但需要注意的是,为了提高复习效率,同一个问题最好不要提问两人次以上。

2. 提问要难易适中,因人而异

面向全体学生是新课改的基本要求,要实现这一基本要求,就要做到因人而异,所提问题要难易适中,以中等水平学生的接收能力为主,适当兼顾优差生,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考,通过问答问题有所收获。

复习到《日本》这一节内容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日本是一个多火山和地震的国家,谁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其中的原因?这一问题其实并不太难,大多数同学都举了手,我提问了一个中等生,他的问答很简洁:日本处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地壳活动频繁,所以多火山和地震。回答比较准确,也点中了问题的要害,我给予了积极评价。问题到此似乎已经解决。但我又想到,一些同学也可能会想进一步了解其中原因:为什么这里的地壳活动频繁呢?这个问题本身难度较大,为了照顾大多数学生,我把这个问题抛出来,并给予了提示:仔细看课本,注意两大板块的运动方向。同学们思考一会儿后就给出了解释:日本处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两大板块相向运动,板块边缘相互碰撞引发地震。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对日本多火山地震原因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对板块运动学说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3. 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需要时间来思考问题的,沉默对于学生而言至关重要。

教师提出问题后,不要急于要学生回答,可以先沉默一段时间(根据问题的难易度而定),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一般来说,在这段时间,学生精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记忆效率也是最高的。短暂的沉默,一方面锻炼了学生思维,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快速记忆所学知识,加深知识巩固。特别是复习课,一节课下来,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很多,这一短暂的沉默恰好给学生提供了记忆的黄金储备时段。同时给学生整理思路、组织语言提供了最佳契机。几年来课堂实践表明,给学生的思考时间不充分,学生往往答非所问,语无伦次,即使能够回答的出,也往往词不达意,很难做到准确完善。相反,若能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学生往往回答的比较准确,留下的印象深刻,记忆也牢靠。当然,给学生的思考时间也不能太长,一般来说,以不超过二分钟为宜。

4. 创设提问的情境,留给学生创新的时空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际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比如,针对“怎样记住一些地形地貌”这一问题,就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可以把陕西省想象成一把药匙;把青海省想象成一只小兔;把山西省想象成四边形;把长江干流想象成不规则的“W”;把黄河干流看作巨大的“几”字等等。通过这样的创新想象,学生对地形、地貌的记忆将会更加深刻。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应鼓励学生大胆地去提出和思考问题,哪怕是一个错误的问题也强于没有问题。因为,提出一个错误问题,至少可以引起争议,澄清事实、辨明是非,给自己和别人以警示。因此,教师应积极地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提问,鼓励学生去求异、去挑战权威,给他们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空间,产生一种创新的意识。

5. 要适时、适当地提供帮助

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有难度时,教师要适当给予帮助。如重述或解释问题本身,或提示关键词等。(教师不宜过多的提示帮助,否则会造成学生心理依赖)新课改提倡启发式教学,出现启而未发的状况时,教师应适时适当提供帮助,若提供帮助后学生依然不能回答,此时就应更换问题或有意识的指名让其它学生回答。不能长时间保持沉默,僵持太久,那样会白白浪费时间,影响教学进度。如讲到上海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上海宝山既不产煤也不出铁矿,为什么还要在这里建一个全国最大最先进的现代化钢铁工业基地呢?经过讨论后,学生大多能分析出上海技术力量雄厚、交通便利的优势。还有没有别的什么原因呢?我进一步提问。这时多数同学或窃窍私语或保持沉默。我适时点拨,大家想一想,我们以前讲过上海还是我国的一个大城市,从这一点上思考一下。我刚说完,就有很多同学不约而同举起了手,学生很顺利地分析出上海工业多,对钢材的需求量大,市场广阔的优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6. 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课堂提问的目的是在于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思维活动,要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准备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不应置大多数学生而不顾,而形成一对一的回答场面,或只向少数几位学生发问。不要先提名后提问,也不要按一定次序轮流发问,教师提问的机会要平均分配给每一个学生,即使提问个别学生,最好是先提问后提名,好让全体学生共同思考,这样带来的效果就不同。

地理复习课中的提问,还应做到讲究目的性和启发性。预先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目标:或为引入新课,或为教学前后联系,或为突破教学难点,或为引起学生争论,或为总结归纳等等。 此外,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还能促使知识内化。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的如何,取决于教师引导启发作用发挥的程度,因此课堂提问必须具备启发性。

教学实践表明,复习课不是不要课堂提问,而应该加强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在现今动态生成型的课堂中,我们要不断优化课堂提问的方法、过程、内容、角度和表达,充分发挥提问的有效性。只要在问题设计和提问技巧上多加钻研,大胆突破,复习课一样可以上得兴趣昂然,复习效率也能大大提高。

上一篇:把握语文课标新理念 构架朗读教学新思路 下一篇:谈初三数学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