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选秀的议程设置

时间:2022-05-17 08:07:43

轰轰烈烈、历时10个月的江中亮嗓“红楼梦中人”大型选秀活动于6月9日落下帷幕,海选出的钗黛演员又一次成为热点议题。在平民选秀泛滥的今天,这一选秀设置了什么议程使深陷审美疲劳的受众兴奋起来呢?

中心议程

“红楼”选秀活动从开办以来就一直受到社会公众、媒体的关注和议论,参加选秀的人数在短短4个月就达到43万人,参选人员结构涵盖了社会各个层次和年龄阶段,包括各专业院校的学生、社会各界的红楼爱好者、年过古稀的老人、学龄前的儿童、身在海外的游子、甚至很多外国朋友,其受到如此欢迎的原因是:

首先,《红楼梦》以人为本的精神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增加了公众的兴趣。《红楼梦》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作品,把中华文化的重人、爱人、为人的精神发挥到了一个“唯人”的高度,曹雪芹借对一群女子命运的感叹伤怀,写了人生、社会、国家、世界的理想境界。在当前快餐文化、垃圾文化、浮躁风气盛行的年代,处在“沉默的螺旋”中的传统优秀文化被大众传媒提上议程,无形中给人们内心的信仰之灯增添了能量。追求红楼精神、感受经典名著的伟大,成为“红楼”选秀的关注者和参与者的动力。

其次,“红楼”选秀引发了大众心理的集体想象,而且这种想象可能会变为现实。就小说而言,最吸引人的部分,在于这座园子里的人物,几乎集中了各种性格的各色人等。每个人都可以将自己比附成小说中的某一角色,从而对自己的生活存在方式作一次想象的确认。

可以说,“红楼”选秀的中心议程是“谁将是宝钗黛扮演者”。围绕这个议程,主办方还设置了诸多小议程,包括如何增强选秀的可视性、哪位优秀选手能演戏、哪位优秀选手能演《红楼梦》角色、哪位选手能获得冠军演《红楼梦》主角等。在十大赛区初赛、复赛以及巅峰之战的决赛阶段,这些小议程被传播者设置得细致、全面,而中心议程像跌宕起伏的旋律一样,充满悬念和质疑但又一直贯彻选秀始终。特别是在选秀活动主办方与重拍《红楼梦》的制片方出现矛盾时,这个议程又一次得到公众的热烈讨论。北京电视台要选秀,重拍《红楼梦》的总导演要选演员,各自标准不同,那谁是宝钗黛扮演者――两者的矛盾也传播开来,当然两家就这个议程最终达成了共识。因此,这个议程既是选秀节目的中心议程,又是该传播活动的中心议程,更是传播控制者的中心议程。那么,这个中心议程是怎样设置的呢?

议程设置

1 悬念和把关

节目一开始就提出疑问:十大赛区,才子众多、美女如云,谁将晋级?这无疑给受众留下了思考空间。随着活动的进展,情节出现戏剧性,被淘汰的选手又被短信救活了。在五月的巅峰之战中,这种悬念更令人紧张而好奇。每个站在舞台上的选手都充满不确定性,评委的打分、嘉宾的评价、场外的短信支持等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决定选手的去留。这种现场PK既有悬念的好奇又有现实的残酷,令观众欲罢不能。另外,节目的基本构架、“动情点”与高潮的设置、欢快气氛与节奏的营造、节目的编排与衔接技巧等方面,使节目充满了悬念感,吸引着观众关注选手,关注节目。

把关意指对信息的筛选和过滤。在信息流通的网络中,往往存在着一系列的把关环节,而并非只有一个关口。红楼选秀大赛设立了专家评委、嘉宾评委、高级媒体评审团等多个把关人,在赛程赛制上还特意为每场比赛最后几位待定选手设立了“申诉”环节,选手可以就自己的表现向嘉宾和评委进行申诉表白,以便更好地对选手进行考核。再者就是对选手进行全方位地把关。比如给选手全面而多方位的展示机会,多了解选手的情况包括其个人简历、追梦过程、优势劣势等。宏观上,红楼梦中人选秀活动主办方要把好传播价值关,而新版《红楼梦》的拍摄方要把好艺术标准关。当然,最后这道关口是至关重要的。李旭丹和姚笛的胜出实质上是重拍《红楼梦》的总导演亲自选定的。这种把关也的确是传播媒体的艺术诉求和媒体责任。 通过悬念和把关,“红楼”选秀节目既做得好看,又适合了拍摄方的心意。

2 互动和参与

受众对电视节目的互动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参与节目,如进入演播室发表意见,担当角色二是间接参与,比如观看节目时参与竞猜、竞赛、投票等。红楼选秀互动性、参与性很强。邀请普通人作嘉宾,通过收视信件、短信、邮件和电话表达意见和建议,更重要的是观众能通过短信投票和网上投票的方式影响节目的进程甚至决定节目的结果。

3 虚构和幻化

“红楼梦中人”的舞美设计以追求大气、高雅、大台风范取胜,将古典美和现代美相结合,展示出首都大台的气势与感召力。电视荧屏呈现给观众的是内外景结合、由摇臂带来的大摇移动感画面、多层次舞台、美妙的灯光、悠扬空灵的弦乐,把人们带入梦幻仙境。

多层次、多功能的舞台为节目的艺术效果锦上添花。舞台与背景大屏幕浑然一体,晋级选手走上蜿蜒的晋级桥,进入到大屏幕里,视觉效果恰似步入大观园,选手和观众立刻会感到眼前的艺术之路豁然开朗,海阔天空,可谓构思巧妙。大舞台上造型精致的旋转台帮助选手进入梦境表演,烟雾缭绕,旋转游弋,如梦如幻。落选选手离开舞台的设计也很特别。宝钗组选手落选后,进入“太虚幻境”的旋转台旋转而南黛玉组选手落选后,在升降台上,被纷纷落下的花瓣覆盖;而宝玉组落选选手会回到补天石中。这些设计都是对红楼文化本身的提炼,也是用虚构和幻化的手段使节目具有可视性,体现出中心议程的传播价值。

悬念和把关、互动和参与、虚构和幻化,使得“红楼”选秀的中心议程大放异彩,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误区

为重拍《红楼梦》,公开全球海选宝钗黛扮演者,这是第一次也是非常严肃而慎重的事。整个过程可能会出现不和谐的插曲、不合理的议程,这也是意料之中的。

首先是赛制、规则的混乱。红楼梦中人海选时,每场的导演都不一样,赛制和流程也随着导演的改变而改变,甚至还出现节目已经开始播出了,台下还在修改赛制的情况。赛制的混乱给选秀蒙上了不公正、不公平的阴影,导致许多粉丝和观众的不满。

其次是选秀结果留下缺憾。当新版《红楼梦》总导演胡玫宣布李旭丹、姚笛分别演林黛玉和薛宝钗时,“谁将是宝钗黛的扮演者”的疑问暂时有了一个答案。然而,《红楼梦》灵魂人物贾宝玉的扮演者待定,这虽然体现了拍摄方坚持艺术的原则和立场,但无形中削弱了北京电视台的传播力。

上一篇:《第一时间》:新鲜资讯每一天 下一篇:电视选秀莫越过娱乐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