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文教师人格魅力的必备素质

时间:2022-05-17 04:18:19

浅析语文教师人格魅力的必备素质

摘 要: 人格魅力在教师具备的诸多素质中居“核心”位置,是其素质结构的“灵魂”,是教师完成育人工作的基础。教师良好的人格魅力有助于教师树立威信,融洽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成才,有助于不断提高教学艺术。本文探讨了语文教师人格魅力在教育教学中的外显及功能,教师应自觉提高人格修养,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引领、培养学生的高尚人格。

关键词: 语文教师 人格魅力 必备素质

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老师的知识愈精湛,视野愈宽广,科学素养愈全面,教学效果愈好。因为语文知识本身包含以文史哲学为主的各种知识。语文教师要多读书,读好书,书读得越多,读得越杂,文化背景就越广阔,文化底蕴就越深厚,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横向涉猎、纵向求索提供知识保证。一个有人格魅力的语文教师应该具有哪些素质呢?笔者就这一问题提出以下观点。

一、扎实丰富的文化积淀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生眼中的教师应该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语文是最具综合性的学科,它的知识内容涵盖极大,可谓“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文本常常为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其思想内容芬芳馥郁,沁人心脾,语言形式瑰丽多彩,悦人耳目。词汇的丰富,句式的变化,篇章的严谨,体裁的多样,构思的精彩,形象的典型,意境的美妙,哲理的深刻,都给予人艺术的享受。教师肩负“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前提必须是具有扎实的基本功。语文教师应该具备专业的文学理论知识、文学方面的常识和修养、文字语言的运用、文学体裁的书写及深厚的文笔功力。随着时展、教育体制的改革,学生对知识的渴望越来越强烈。他们思想活跃、见识广泛、所要求的知识是多方面的,他们已不再满足于教师在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笔者认为,勤读书常思考,语文教师才会有底气、有灵气、有大气,才会站在人文制高点上不断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

二、仁爱豁达的人文关怀

孟子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一个教师只有深爱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才能使学生亲近你,“亲其师,信其道”,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培养的目标,也是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体现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情感在学习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信念的催化剂。只有以良好的感情、崇高的道德关爱学生,才会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力量,受到学生的尊敬与爱戴。只有以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学生才会在情感上与教师产生共鸣。

语文教师既要正视乃至珍视学生富有生命价值的学习活力,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对学生的成长充满期待,怀着对错误的宽容,对学生的进步充满欣赏,以极强的责任感帮助学生构建完美人生;又要在教学活动中考虑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兼顾具体的教学情景,设计各种活动,给予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的智慧潜能和好奇心最大限度地处于激活状态。近代教育家夏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是一种高层次的圣洁的爱,是一种大气的人文之爱。它含有友情,又超出友情,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是激励学生奋进的催化剂。教师是神圣的职业,它的神圣体现在教师对学生严慈相济的无私的人文关怀。

三、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健康高雅的美,会激励人、愉悦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身边存在的美,如美的情感、美的节操、美的事物、美的心灵,并注意体验美的熏陶,接爱美的感染。

教师的审美和对美的追求对学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对学生所展示的美会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方面产生独特的功能,对学生会产生神奇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如今老成稳重、穿着古板、过于庄重的服装在学生面前不苟言笑,用呆板、严肃、缺乏青春活力的表情和毫无起伏变化的语调上课的教师已得不到学生的肯定和认同。而穿着端庄、得体、高雅、美观、大方的教师,更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敬仰。人们通常认为教师应该以质朴的外表形象灌输学生勤俭朴素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言传身教。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对现代教师而言,仪态美已成为教师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年前,上海某小学出台了一项新规定:教师上讲台前必须化淡妆。此举一出,引来一片叫好声。一位教师感慨地说:“化淡妆让我在学生面前更加自信了。”的确,适当的修饰,会让人容光焕发,给学生带来感官上的愉悦。因为这种美给学生带来了一种视觉的享受,好似一股清新的春风侵入学生的心脾,老师自己也成了美的使者。总之,教师的仪态不仅对教学活动有积极作用,而且表现出本人高雅的情趣和潇洒的风度。它是塑造完美教育者形象的重要方面。

此外,优美的课堂教学语言也是必不可少的,不仅给予学生享受,而且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启迪学生的智慧。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都靠语言组织和协调。语言简明得体,中心突出,切中要害。语文教师有时更像诗人,课堂语言就像优美的散文诗。教师要讲授作者的感情、意境的美,充分挖掘文本中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哲理,用精妙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优美的意境,解读并走近一个个伟大的灵魂,从而实现文化、精神的传递。在一次次情感体验中,学生的灵魂得以升华,这样语文教学才真正落到实处。

四、机智灵巧的课堂应变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学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取得优良教学效果的机敏性和应变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时都可能遇到事前难以预料的偶发事件。如课堂上有时学生会突然提出与教学内容无关的问题,或对教师的要求拒不执行,要求教师迅速做出反应,机智地加以引导,巧妙地“化险为夷”。教师要把自己的真诚与大度转化为一种灵魂的感化力渗入学生心田。

有位老师在观摩课上讲授朱自清的散文《春》,当他问道:“文章为我们描绘了哪几幅春天的图画,这些画美不美,美在何处呢?”有位学生回答:“美个屁。”引起哄笑。这位老师在惊异之余很快镇静下来,面带微笑地说:“画是一门艺术,它体现了艺术的美,更何况这是描写春意盎然的春天的图画呢。屁这个字不美,这位同学所以说这个字,是因为他不会欣赏画,不能从中发现美。下面让他和我们一起来欣赏这几幅画美的所在吧。”经过老师因势利导,不但没有影响教学秩序和效果,而且赢得了在场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许,这正是教育机智的胜利。

教育机智体现了教师处理问题时高度的责任心、理智感、良知和智慧。学生正是从这种机智中,感受到教师从善如流、机敏善辩的应变之美。

“亲其师,信其道”,高尚的人格魅力不仅是语文教师自身的需要,更是做好教师的基础。教师良好的人格魅力有助于教师树立威信,融洽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成才,更有助于不断提高教学艺术。

上一篇:职高音乐鉴赏教学的现状与对策探究 下一篇:体育舞蹈:用身体去探索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