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疗法在高中生学习辅导咨询中的运用和思考

时间:2022-05-17 03:55:24

认知疗法在高中生学习辅导咨询中的运用和思考

摘要:笔者发现在校园心理咨询辅导中,关于学习咨询的个案最多。而且这些个案都有一定的相似性,即来访者往往都会抱怨自己学习非常努力,但成绩就是不见提高,因此自信心受挫,学习状态每况愈下,还导致了严重的情绪和睡眠问题。实际上这些不愉快正是来源于他们的不合理信念。本文将从认知疗法在高中生学习辅导咨询中的运用着手,针对高中生在学习中普遍存在的不合理信念,对如何运用认知疗法转变高中生的不合理信念,以及运用认知疗法开展辅导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词:自动思维;不合理信念;认知疗法

认知疗法的原理是通过转变人们对事情的看法来矫正不良的行为,其基本观点是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与人们对事物的想法、看法有直接的关系。这些想法和看法就是信念。信念有合理的信念和不合理的信念之分,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艾利斯认为,一切错误的思维方式和不合理的信念是心理障碍、情绪和行为问题的症结。他主张,要防止心理障碍的产生和发展,就必须用合理的信念去反驳不合理信念,使个人改变自己不恰当的思维方式和观念而取得效果。

笔者在咨询实践中发现,来访的个案大都抱怨自己学习非常努力,但成绩就是不见提高,于是认为努力也没有用,自信心大减,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学习状态每况愈下,还导致了严重的情绪和睡眠问题。笔者通过与来访案例的接触,发现他们无一例外地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信念,而正是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导致了他们的学习状态不理想,进而引发了严重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因此,转变不合理的信念,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的学习和成绩,是对高中生进行学习辅导咨询最为有效的策略。笔者运用贝克(A.T.Beck)的认知疗法理论帮助学生转变不合理的信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认知疗法理论在高中生学习辅导咨询中的理念运用

贝克认知疗法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贝克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创立。它包括一系列独特的原理和技术,诸多实践证实它“是一种比较成熟、重要的认知疗法”,贝克也因此被称为“认知治疗之父”。贝克强调,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他的感觉和行为反应,认知的歪曲与错误会导致情绪的紊乱和行为的适应不良,改变不良情绪和行为的关键在于纠正错误的自动思维以及由此形成的不合理信念。

1.自动思维:自动思维是贝克疗法中的核心概念。它指个体产生的习惯化的、平时不能意识到的想法。贝克认为,人们不能意识到自动思维,但它却会形成人们的歪曲的信念和认同,导致不良情绪和行为。自动思维产生的流程是:核心概念―中间信念(规则、态度、假设)―自动思维―情绪和行为,例如:我各方面都很无能(核心信念)―如果我这次考试通不过,就更证明我不行(中间信念)―我很恐惧,我生了重病,故我不能参加考试(自动思维)―拒绝参加考试(不良行为)。

2.不合理的信念:不合理的信念就是个体内心中不现实的、不合逻辑的、站不住脚的东西。在贝克看来,不合理的信念是个体信息加工过程中的推理错误带来的认知歪曲,他认为认知歪曲决定了一个人的信念,即认知图式。他概括出八种常见的认知歪曲形式:两极化思维、选择性提取、过分概括化、夸大或缩小、任意推断、过度自我化、灾难化和乱贴标签。韦斯勒(Wessler)等对不合理信念总结出下列三个特征: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

(1)绝对化要求。是指人们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一事物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不合理信念。它通常与“必须”“应该”这类字眼联系在一起,这是高中生最常见的一种不合理信念。比如“我必须获得成功”“我只能进步,不能退步”“我一定要比某某同学成绩好”“我努力了就应该有好的成绩”,等等。然而,客观事物的发生和发展都是有一定规律的,是不可能按个人的意志去运转的;一个人不可能在每一件事上都获得成功;个人周围的人和事的发生发展也不会以他的意志为转移。当事物的发展与他的绝对化要求相悖时,他就会感到受不了,感到难以接受、难以适应并陷入情绪困扰。

(2)过分概括化。这是一种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思维方式。它一方面表现在人们对自身的不合理评价上,一有失败或是不好的结果时,就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一钱不值”、是“废物”,等等;以一件或几件事的结果来评价自己,评价自己的价值,其结果常会导致自责自罪、自卑自弃心理以及焦虑和抑郁情绪的产生。另一方面表现在对他人的不合理评价上,他人稍有差池就认为他人很坏,一无是处,导致一味地责备他人,进而产生敌意和愤怒等情绪。过分概括化在高中生学习障碍中表现为一次没有考好,就觉得自己太差了;英语或者数学一次考得不理想,就说自己不是学英语或学数学的料。艾利斯说过,过分概括化就如同根据一本书的封面来判定一本书的好坏,这是不合逻辑的。

(3)糟糕至极。这种信念认为如果发生了一件不好的事情,那将是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的,是一场灾难。这会导致个体陷入不良情绪体验(如耻辱、自责自罪、焦虑、悲观、抑郁)的恶性循环之中难以自拔。一旦沿着这条思路想下去,就把自己引向了极端的、负性的不良情绪状态之中了。很多高中生对待自己不理想的成绩,往往失去信心和斗志,对学习无精打采而悲观,认为自己糟透了。艾利斯指出,对任何一件事情来说,都可能有比它更坏的情形发生,没有任何一件事情可以定义为百分百的糟透了。必须看到,非常不好的事情确实有可能发生,尽管我们有很多理由希望它不要发生,但还是不能说这些事绝对不该发生。我们应该努力接受现实,在可能的情况下去改变这种状况,在不可能时,则要学会适应这种状况。

认知疗法理论认为发生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帮助个体改变认知和想法,重点是发现自动思维和不合理的信念,并用合理的信念取代,从而得到新的行为结果。

二、如何在高中生的学习辅导咨询中运用认知疗法

1.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

贝克疗法强调,建立良好、融洽的咨访关系是咨询成功的首要环节和关键所在。因此在咨询一开始和在咨询进程中,咨询师要注意发展和维持这种合作关系,努力与来访者建立相互信任和情感协调的关系。这有利于来访者较快地进入咨询状态,并积极参与、配合咨询,从而促进双方共同协作,保证咨询顺利进行。

2.确定问题

(1)咨询师通过逐步深入的会谈引导来访者进行主观描述,并通过来访者的描述了解其目前的具体情况,以发现并确定问题,即不合理信念,如:我无法不去想“我怎么那么差、那么笨呢?”“我好像不是一个能坚持的人。”“我害怕、我苦恼。”“哎,我做人是不是太失败了呢!”

(2)随后,咨询师采用引导发现的方法帮助来访者了解其情绪及行为障碍,如:情绪低落、睡眠不好、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下等,帮助来访者简要概括目前的问题,并可将这些问题转化为咨询的具体目标,如: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如何改善睡眠质量,如何集中注意力,如何提高学习成绩等。

(3)在确定问题的过程中,咨询师应对来访者的谈话内容作出总结。咨询师的总结首先应表明他已经确认了来访者的问题,这可以使来访者关注主要问题,也可以表明咨询师对来访者的理解和共情,有利于对问题的进一步评估和咨询的顺利进行。如:我能理解,你这几次都没有考好,所以感到很受伤,并且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有一种失败感,你非常希望能通过一些方法提高自己的成绩。

3.让来访者了解咨询

这是鼓励来访者积极参与咨询的一个重要方面。首先大概介绍认知疗法的特点;其次帮助来访者了解认知图式,即有关自动思维与不合理信念同情绪、行为之间的关系,使来访者熟练掌握并运用自己的事例解释和阐述认知图式。

图式是我们看待问题的习惯方式。贝克把决定个体自动思维的深层次信念称为“认知图式”,它由以往积累的经验和有组织的知识构成。它也指引着个体对信息的评价、预测和处理,并产生相应的情绪和行为。

贝克提出,个体有两种基本的认知图式,积极的、灵活适应的认知图式和消极的、不适应的认知图式。在一个情境中适应的图式,在另一个情境中可能不适应。有些图式的性质和心理倾向性有关,抑郁的人容易产生抑郁的图式,他们常想“我什么都做不好”“我的人生毫无希望”等。

很多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常常会有消极的认知图式,如:“我就不是块学习的料”“我太失败了”“再努力也没有用”“我真的是无药可救了”,等等。

4.和来访者一起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核心和最重要环节是识别并矫正来访者的自动思维和不合理信念,正是这两个层次的认知导致了来访者的困扰。

(1)咨询师首先帮助来访者学会找出和识别在问题情境中的自动思维。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

第一种方法:回忆

来访者可能对某些事件有清楚的记忆,咨询师可以让来访者回忆最近的一个具体事例,并请他详细描述当时的情绪体验和对事件的看法,以此来发现他的自动思维。

第二种方法:想象和角色扮演

由于多数来访者不能意识到自己自动思维的存在,所以当直接询问不能引出来访者的自动思维时,咨询师可以让来访者进行想象或运用角色扮演技术。这两种技术都可以重建某一情境,使来访者重新体验情绪,并说出想法。

第三种方法:观察情绪变化

咨询师通过观察来访者的表情变化、姿势变换、新动作出现,及时询问来访者的想法,或通过某种方式人为地引发来访者的情绪变化。

(2)在识别出某种自动思维后,咨询师应立即与来访者一起矫正,从而缓解来访者的不良情绪。

第一步:提问法

提问法主要是提出一系列敏锐的问题,并运用逻辑分析和事实经验来检验错误的认知,并逐渐矫正那些错误的自动思维,得出积极和现实的想法。这种方法始终体现认知疗法的“协作原则”,即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主要起着一种引导的作用,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要注重倾听来访者的心声,始终保持开放的态度来面对来访者的反馈意见以及来访者关心的事情。而来访者是一个积极的配合者,要向咨询师提供有关认知的原始资料(对某些事物的感觉和想法),以供考察和探索,并参与目标选择,承担认知改变的责任。

咨询师提出的问题可以是:

“我不是块学习的料”,你这样想的依据是什么?对此有没有其他不同的看法或解释?

“我努力了也没有用”,这样想结果会怎样?

“成绩不理想就认为自己太失败了”,这样想在逻辑上是否出现了什么错误?

如果你的朋友有同样的情况(考得很不理想),你会怎么看?

第二步:辩论法

利用在合理情绪疗法中的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的方法,能够帮助来访者弄清楚事情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怎么会发展到目前这样,弄清楚不合理的信念与情绪困扰之间的关系。要向来访者指出,他们的情绪困扰之所以延续至今,不是由于发生了什么事,而是由他们自身存在的不合理信念所导致的,所以如果想要改变自己的情绪困扰,就需要重新认识和看待发生的事情。

例如,向来访者的不合理信念发问:你有什么证据能证明你自己的这一观点――自己这么努力却啥都不懂?是否别人都可以有失败的记录,而你却不能有?是否别人努力之后都进步了而唯独你没有呢?你有什么理由要求事情按你所想的那样发生?请证实你自己的“做人太失败”的观点,等等。来访者一般不会简单地放弃自己的信念,面对质疑,他们会想方设法为自己的信念辩护。

因此,可以借助不断重复和辩论的过程,使对方感到自己的辩解理屈词穷,从而让他们认识到:第一,哪些不合理的信是不现实的、不合逻辑的;第二,哪些信念是站不住脚的;第三,什么是合理的信念,什么是不合理的信念。

第三步:以合理的信念取代不合理的信念

通过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的方法,帮助来访者认清其信念的不合理性,进而放弃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并重新建立新的信念,帮助来访者实现认知层面的改变,这是咨询辅导中最重要的一环。如“自己这么努力却啥都不懂”,其实并不是啥都不懂,而是有些方面理解得不够深入,所以容易出错,并没有自己想的那么糟糕;“我也无法不去想我怎么那么差、那么笨呢?我做人是不是太失败了呢!”其实你一直在坚持,一直在努力,这些坚持和努力也是宝贵的,要对自己多肯定、多鼓励,要相信自己!

5.反馈信息

这是每次咨询结束前的最后一个步骤。咨询师以积极的方式使来访者清楚本次咨询已解决的主要问题,从而使其了解咨询的效果和进度,并听取其反馈意见。这种反馈既可以给来访者一个表达的机会,也可以进一步加强情感协调,消除误解;有助于来访者重新认识自己的学习情况和水平,在客观分析自己每个学科现状的基础上确立适当的学习目标,确定接下来的努力方向。与来访者约定:不求进步神速,只求每天进步一点点,成绩有时候根本不能代表水平和实力。通过以合理的信念来代替不合理的信念,让来访者找回自信,拥有良好的自我感觉。通过帮助来访者建立积极的信念,让来访者变得敢于应对学习生活中的挑战。

三、认知疗法在高中生学习辅导咨询中运用的思考

1.运用认知疗法的时候要注意营造一种信任的氛围。在对学生进行咨询辅导的整个过程中,与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的方法一直是主要方法。它几乎适用于每一个来访者,因为几乎每个来访者都存在着不合理的信念,而且有些来访者的不合理信念还根深蒂固。因此在辩论之前,要注意营造一种信任的氛围,咨询师的态度要真诚,给他们一种安全感,这样来访者才能更积极地配合,否则在与来访者的不合理信念辩论的时候容易引起对方的心理防御。

2.通过教给来访者“想一想,问一问,验一验”的方法,帮助来访者学会如何去思考问题,提高对不合理信念的认知水平,从而走出不合理信念的误区。

艾利斯认为痛苦来源于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只有转变不合理信念,痛苦、焦虑、自卑、生气、委屈等负性情绪体验才会消失。鼓励来访者在发现自己拥有负面情绪的时候学会为自己的情绪负责,这样不仅能帮助他们拥有良好的学习状态,还有利于其身心健康成长。

想一想:及时检查自己的想法,是否有以偏概全的想法;在想做某件事,或是希望自己在某方面有杰出的表现时,是否常会浮现这样一些不恰当的想法:“我做不到”“那是不可能的”“我没办法”,等等。如有这些想法,就必须学会与自己的想法辩驳。

问一问:多问自己下列几个问题:“这是什么”“我怎么会这样想”“为什么认为不可能”“为什么我会有这个想法”,还要问问“这个想法有证据吗”“他人的想法是否与我类似”“还有其他较为合理的想法吗”,等等。

验一验:先提出基本问题:要验证的想法是什么,找什么证据,如何找证据;再区分出可以支持自己想法的证据是什么,不能支持自己想法的证据又是什么,有没有更为理性且符合实际情况的替代想法;有了想法和思考该怎么做,会是什么样的结果;等等。

3.给予及时鼓励和肯定,帮助来访者建立自信心,使其变得有力量。在来访者发现自己的不合理信念时,要及时给予支持和鼓励,便于来访者进一步思考和发现更多的、更深层次的不合理信念。比如有些来访者深层的不合理信念是无价值感,所以对学习生活中的不顺利特别敏感,似乎在用这些挫折事件验证自己的无能。所以,如果在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共同努力下能够发现其深层次的不合理信念,将会给来访者的人生带来不可思议的改变。另外,来到咨询室的学生往往认为自己很失败,支持和鼓励能够为他们提供力量,唤醒沉睡的自己。不失时机地肯定和鼓励能使咨询更成功。

[1] 江光荣.心理咨询与治疗[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

[2] 陈源.理想情绪疗法的理论和方法[J].福州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62-63.

[3] 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 郭念锋.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121-123.

上一篇:草根的飞跃,惊鸿的一瞥 下一篇:基于心流体验的网络消费行为模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