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医的治疗学(九)

时间:2022-05-17 03:06:29

漫谈中医的治疗学(九)

三、下法(二)

下法与汗法、吐法均属于祛除病邪的治法,而下法的应用尤为广泛。前文已大体介绍了下法的适应范围和具体运用的方法。另外,就泻下作用的强弱不同,下法还有峻下、缓下之分。

峻下法的泻下作用猛烈,须在大实大聚、病势急迫、病人体质尚健的情况下方能使用。例如,在肠胃实热、燥屎内结,痞、满、燥、实、坚五症俱备的情况下,鉴于燥热销津,病情急迫,非峻下不足以济急救阴,因而采用急下存阴的大承气汤治疗。这属于寒下法中的峻下剂。这里所说的“痞”(不通),是指心下(胃脘)痞闷窒塞的感觉;“满”指胁(肋缘下)腹胀满;“燥”指肠中燥屎干结;“实”指大便不通;“坚”指脘腹硬痛拒按。此外,温下法中攻逐寒实的三物备急丸,逐痰法中降火逐痰的滚痰丸,以及逐水法中的十枣汤等,都具有峻下的作用。

缓下法的泻下作用均比较和缓,多在病势较轻,病人体质较弱的情况下使用。如寒下法中的调胃承气汤,用于肠胃实热,大便不通,燥实未甚者;温下法中的温脾汤,用于阳虚冷积,大便秘结者;逐痰法中的竹沥达痰丸,用于老痰胶固,正气又虚,不胜峻利者,以上均属于缓下法。此外,润下法也属于缓下一类。

下法在临床的运用,不能单从大便的通与不通着眼,因为并非所有里实患者都出现大便不通。例如,阳明腑实,肠中燥屎结聚,下利清稀臭水的“热结旁流”证;痢疾初起,湿热结滞所形成的大便脓血,腹痛后坠之类,决不能因其无便秘而姑息失下。古人对这类证候采用下法者,称之为“通因通用”法;相反,也并非所有大便不通的患者,都可以采用下法。例如,患者某某,女,62岁,近3年来,因患冠心病,动则心悸气短,故长期卧床养病,周身无力,腰膝酸软,饮食减少,大便干结如球,每逢大便倍感痛苦,甚至需用手掏挖,方得排解;舌苔薄白,脉细涩。初诊为肠燥便秘,予润下法,用五仁丸改汤剂投之,服5剂效果不明显。后考虑到患者长期卧床,所谓“久卧伤气”,当属气虚便秘。遂改弦更辙,处方如下:黄芪12克,白术6克,陈皮6克,党参15克,当归9克,升麻6克,柴胡6克,炙甘草6克。服上方5剂,大便日渐好转,每日一解,且能畅行。再改服补中益气丸日2次,予以巩固。

以上病例,大便秘结是因中气虚弱,肠胃运化不良所致,倘用下法治疗,非旦无效,反会出现弊病。总之,单凭大便通否考虑下法,是不全面的。

(三)注意事项下法是驱邪的重要手段之一,用之适当,则邪去正安,确能收到预期效果,但若用非所宜,则反伤正气,流弊也很大。如表证未解骤用下法,就会导致邪气内陷,变证突起;虚弱证候误用下法,则易败坏后天,引起呃逆,甚至虚脱。但若虚人患病,又非下不可,当酌情选用轻下之法,如润下、外导之类;亦可采取先补而后攻,或暂攻而随后补。一般说来,临床应用下法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表证未解,里实未成,不可攻下。表邪未解,应先解表证,若误用下法,邪气内陷,则会转为结胸。即使表证已解,若里实未成,也不可骤用下法,以免形成痞证(指胸前痞满不舒的证候),所以古人有“伤寒下不厌迟”之说。但若里实已成,病情急迫,也不能失时不下,畏缩不前,必须果断急下峻攻,免致津液枯竭,攻补两难,甚则势难挽回。如《伤寒论·阳明病》篇的三急下证,就是果断峻下的实例。假若既有表证,又有里实的证候,就要根据情况,采用先表后里或汗下并用的方法,而不能专用下剂以引邪内陷。

汗下并用法,也称解表攻里法,临床以解表药与泻下药共同组方,治疗外有表邪,里有实积的证候,代表方如厚朴七物汤、大柴胡汤、防风通圣丸(散)等。

2 孕妇在一般情况下忌用下法,免致流产;经期用下法可引起经量过多,导致贫血,若非必须,一般亦应禁用。

3 下法易于耗损胃气,当以中病为宜,邪去为度,故宜嘱告患者,如大便已通,则停服二剂,转予调理。但对肿胀及水饮停蓄的证候,有时需连续使用下法,以排除体内潴留的水分和水饮,但也要掌握适当,中病即止,太过不及均非所宜。

4 使用下法逐邪,还应根据邪之轻重、病之缓急,以决定峻下、缓下。例如,泻下实热用承气汤,但因热结之微甚而有所选择:大承气汤用于痞满燥实坚俱全者,小承气汤用于痞满燥而实轻者,调胃承气汤用于燥实而痞满轻者。此外用药的剂量也与泻下的峻缓有关,一般量多剂大的常猛峻,量少剂小者则缓和。在剂型的选择上,汤剂力猛,丸剂力缓。如需峻下宜汤剂,反用丸剂则病重药轻常可误事;如欲缓下宜丸剂,反用汤剂则药重病轻,亦会形成变证。

现在多认为,寒下法在临床多用于感染性疾病的中期或极期,并有大便秘结,舌苔黄燥等里实热的证候,以及食物或药物中毒等病症。其作用可能是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实现:①刺激胃肠道蠕动,排除胃肠积滞,以及肠内异常代谢产物、细菌和毒素。②某些寒下剂有抗菌作用。

温下法多用于消化系统功能减弱,胃肠蠕动减慢,以致腹胀、便秘等症。此法具有加强血液循环功能,促进胃肠蠕动和消化功能的作用。润下法多用于习惯性便秘、痔疮病人大便秘结、体虚便秘等。此法具有肠壁以促进泻下的作用。峻下逐水法具有强烈的泻下作用,多用于胸水、腹水而体质较好的病人。

病案举例

1 杨某某,女,32岁。胃痛反复发作8年,西医诊为十二指肠溃疡。今春胃痛复发,服益气、养阴、制酸、止痛等药20余剂,效差。就诊时胃脘灼热样疼痛持续不止,夜间尤甚,喜按,泛恶纳呆,食后即吐,口干苦不欲饮,大便9日未行,溲黄,舌红苔薄黄,脉弦细。证属胃阴不足,肠燥不通,治用养阴通腑法。处方:大黄12克,炙甘草、芒硝各6克(另包),白芍药18克,以水600毫升,煎取200毫升,放人芒硝,再微煎令沸,分5次少量频服。药后,当晚大便得通,下如羊粪状,胃痛遂减。便后进食米粥,食后未吐。继而用甘寒养阴润肠之剂以善后。

2 王某,女,33岁,原有慢性盆腔炎、子宫肌瘤病史,曾因两次异位妊娠,两侧输卵管先后切除。就诊时正值经期的第二天,经量少,色黯红,无块,左少腹疼痛剧烈,小便频,大便秘结,不得矢气;脉沉细,苔薄白腻,舌边夹红有瘀点。辨证为湿热互结,腑气不通。治予清热活血,泻下通腑之法。处方:制大黄、丹皮、桃仁、元胡、元明粉(冲服)各10克,冬瓜仁30克,红藤30克,败酱草15克,蒲公英20克,大腹皮15克。3剂。

二诊:服药后,左侧少腹疼痛消失,舌脉如前,二便正常。守方再服7剂,少腹疼痛一直未再发生。妇科检查:阴道通畅,宫颈光滑,两侧附件无压痛。

上一篇:《红楼梦》与中医药(之十八) 螃蟹寒凉不宜多食 下一篇:不同寻常的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