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腺瘤切除术的麻醉处理分析

时间:2022-05-17 02:11:25

甲状腺腺瘤切除术的麻醉处理分析

[摘 要] 甲状腺肿瘤切除术,可以采用局麻、硬膜外麻醉和插管全麻。对于单纯的甲状腺腺瘤手术,我们采用颈丛神经阻滞,加上一定的辅助用药,能更灵活地配合手术,取得了良好的麻醉效果。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颈丛阻滞;麻醉

甲状腺肿瘤切除术,可以采用局麻、硬膜外麻醉和插管全麻。对于单纯的甲状腺腺瘤手术,我们采用颈丛神经阻滞,加上一定的辅助用药,能更灵活地配合手术,取得了良好的麻醉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年龄26~60岁,体重43~65kg,无心肝肾器质性疾病,无高血压病史,无心律失常史。麻醉方法:病人入室后常规测血压、心率、心电图、血氧饱和度,并做好记录。开放下肢静脉,静脉滴注阿托品0.5mg,咪唑安定2~3mg。操作方法:让病人去枕平卧,头偏向健侧,在颈外静脉和胸锁乳突肌交叉点外1cm处作标记,碘酒、酒精消毒颈部皮肤,铺无菌洞巾,准备10ml注射器两支,各抽取2%利多卡因和0.75%布比卡因1:1混合液10ml,内加1:2000000的肾上腺素。穿刺时,右手持注射器,左手示指和中指绷紧穿刺点附近的皮肤,垂直快速进针至皮下,然后在左手示指的引导下向第四颈椎横突方向徐徐进针,约2~3cm,有骨质感后稍微退针,回抽无血液及脑脊液,即可注入药液5ml,退针至浅丛再注药5ml。以同样的方法在健侧重复以上操作,只是健侧深丛注药要适当减少。注药时左手一定牢固固定针头,同时也要注意回抽,以免局麻药注入血液或蛛网膜下腔。操作完毕后,静脉滴加度氟合剂2ml(杜冷丁50mg,氟哌利多⒉5mg)。

2 结果

麻醉效果满意35例,有1例手术范围扩大,需要延长手术时间而改用全麻,有2例阻滞不全辅用了局麻,有2例镇静较深出现不自主肢体运动。本文所有病例颈丛阻滞显效后,血压略有升高,心率较麻醉前加快,约20min后血压和心率逐渐恢复至麻醉前水平,血氧饱和度无明显变化。有5例病人术毕发现声音沙哑,术后随访病人了解到,声音沙哑的病人一般回病房后3~5小时恢复正常。

3 讨论

甲状腺腺瘤切除术采用颈丛阻滞麻醉,具有操作简单、麻醉效果确切,对全身影响小等优点,目前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麻醉所用的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均属于酰胺局麻药,利多卡因麻醉作用快,弥散广穿透性能强,作用时效短。布比卡因起效比较慢,作用时间长,两者的效能得以互补,能为手术提供良好的止痛作用。但是,颈丛阻滞无法消除手术牵拉反应和病人情绪上的紧张不安,同时,还会使病人的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因此,辅助麻醉在颈丛阻滞中非常必要,咪唑安定作为新一代本二氮卓类,具有镇静作用强、抗焦虑、抗抽搐和顺应性遗忘等优点,尤其适合作为颈丛阻滞中的辅助用药。咪唑安定的用量不宜太大,否则,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还会影响病人术中的生命安全。

颈丛阻滞起效后,会引起病人血压轻度升高,心率也相应加快,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病人精神紧张,不适,以及由此导致的交感肾上腺功能增强,血浆儿茶酚胺增高,引起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率加快。②颈丛神经被阻滞的同时,迷走神经也有一定程度的阻滞,迷走神经的作用被减弱,交感神经的功能增强,相应会血压升高,心率加快。③颈丛阻滞用药中加入的肾上腺素被吸收,也会引起心率加快,血压升高。针对以上原因,可以采取下列措施:例行的术前访视要与病人进行沟通,使病人消除对手术的恐惧,让病人知道在麻醉和手术过程中怎样与医生配合,对特别紧张的病人,术前晚要给予口服镇静药,入手术室后,测血压脉搏后即给少量咪唑安定,消除病人紧张情绪,以2~3mg为宜,以免镇静过深不能配合麻醉和手术操作。麻醉操作完成后,给予度氟合剂经2~2.5ml静脉滴注,剂量视病人的全身情况和年龄而定。杜冷丁具有镇静作用,并可引起组织胺释放及血管扩张,氟哌利多有轻度的肾上腺素能阻滞作用,静脉注射可使血压轻度下降。氟哌利多还能延长心肌的不应期,所以有明显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度氟合剂用于颈丛阻滞的病人,能消减其血压升高的作用,镇静作用适中,容易唤醒,可以随时检查声带和发音,避免误伤喉返神经。

麻醉和手术过程中要谨慎操作,认真观察,甲状腺腺瘤合并高血压的病人,手术时若血压升高,可酌情应用压宁定,如果心率超过120次/分钟,可用艾司洛尔静注控制心率,不要低于85次/分钟。术中如果出现心率减慢,血压降低,应立即静滴给予阿托品0.5mg予以纠正。总之,颈丛阻滞应用于甲状腺腺瘤切除术比较适合,它没有颈部硬膜外麻醉的高风险,也没有插管全麻的复杂,选用合适的辅助药也能达到确切稳定的麻醉效果。

参考文献:

[1]刘俊杰,赵俊,主编.现代麻醉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327

[2]刘俊杰,赵俊,主编.现代麻醉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737

[3]刘俊杰,赵俊,主编.现代麻醉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741

上一篇:也谈“作后讲评” 下一篇:荧光光谱法、分光光度法THC与IHC两种喜树碱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