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术院校开展产教融合工作探讨

时间:2022-05-17 01:15:15

职业技术院校开展产教融合工作探讨

摘要:本文以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产学合作、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模式创新工作的开发方法以及重要意义。

关键词:产学合作 产教深度融合 校企合作模式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校企合作委员会,政策依靠秦皇岛市教育局、秦皇岛市发改委、秦皇岛市工信局、秦皇岛市科技局、秦皇岛市商务局、秦皇岛市科学技术协会等政府部门,联合秦皇岛市装备制造业行业协会,以及齐燕数控机床有限责任公司、首钢长白机械厂、秦冶重工、哥特尼橡胶模具有限公司、秦皇岛燕秦纳米科技有限公司等规上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成立了产教创新协会,以秦皇岛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平台,以项目的研制开发为纽带,展开了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实现产教创新的探索性发展。在教师团队中涌现出了一批,作为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人才,成立了院级科技服务团队;学生组建了科技创新小组,参与老师和企业合作的科技开发活动。学校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开展了产教创新工作。

1 准确把握了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的基本内涵和要求

产教深度融合的基本内涵是产教一体、校企互动。实现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过程与行业企业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融教育教学、生产劳动、素质陶冶、技能提升、科技研发、经营管理和社会服务于一体。这种深度融合式发展,打破职业与教育、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习之间的藩篱,使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形成“合作双赢”共同体,形成产教良性互动的“双赢”局面,不仅促进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还将促进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并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从而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产教深度融合的基本要求是实现“五个对接”。一是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优化专业设置,重点提升区域产业发展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二是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建立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机制,推动教学内容改革,按照科技发展水平和职业资格标准设计课程结构和内容。三是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建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按照生产工作逻辑重新编排设计课程序列,同步深化文化、技术和技能学习与训练。四是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完善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的“双证融通”制度,将职业资格标准和行业技术规范纳入课程体系,使职业院校合格毕业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五是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增强职业教育体系的开放性和多样性,使劳动者能够在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通过多次选择、多种方式灵活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满足学习者为职业发展而学习的多样化需求。

2 积极创新促进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的实施办法

一是服务开发区的区域产业,推进专业与产业的融合。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要紧紧跟随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建立对接产业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制度的动态调整机制,重点打造具有鲜明装备制造业特色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和专业群。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办学特色鲜明、课程改革与条件建设匹配的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切实增强服务产业发展的水平。

二是改革办学模式,推进教学与生产的融合。以合作企业为依托,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优势,让行业企业参与办学,通过开办企业技术能手的讲座以及产业发展讲座,把前沿的技术要点、最新的市场信息融入到教学中,按照行业企业先进标准,实现教学与生产融合,培养出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秦皇岛市的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

三是优化运行环境,推进职业技术教育与产业园区的融合发展,发展“厂中校”和“校中厂”。教育部倡导和鼓励将课堂开到产业园区、企业车间等生产一线,在实践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配备、协同管理等方面与企业密切合作。目前学校已经在秦皇岛索特模具有限公司、秦皇岛市燕秦纳米科技有限公司建立“厂中校”,并且引进了秦皇岛智尼斯模具有限公司建设了“校中厂”。下一步将完善“厂中校”的建设,推进教师深入企业开办“车间课堂”的工作尝试。

四是搭建研究平台,推进科研与技术的融合。学校发挥专业人才优势,以企业技术革新项目为主要方向,与秦皇岛市燕秦纳米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创建了秦皇岛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以此平成了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1项、完成河北省科学技术厅的科技计划项目2项,秦皇岛市科技局科技计划项目1项目,企业横向课题3项,获得授权专利10项。学生创新小组在河北省大学生“挑战杯”创新大赛中获得了二等奖。

3 创建和完善相关机制,保障产教融合落地生根

一是合作办学。在与企业深入接触的研究探讨中,学校认为可以吸纳企业资金进行合作办学,为解决企业急需的技术人才问题可以开办企业冠名专业和冠名班。

二是沟通协调机制。建立稳定的沟通协调的机制,形成“产学研”发展联盟关系和协同互动“对话”制度,对产教深度融合重大问题宏观决策通盘规划,如产教创新协会的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统筹投资、专业建设、招生就业、监督评估等事项。

三是激励补偿机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规模以上企业要有机构或人员组织实施职工教育培训、对接职业院校,设立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岗位。企业因接受实习生所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按现行税收法律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四是质量评价机制。产教深度融合质量内部评价重点考查产教深度融合的组织与领导、职责履行、人才培养方案、基地建设、毕业生社会声誉、教师成果转化等;生产企业产教深度融合质量内部评价主要考查技术培训、订单完成、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引进等;行业组织第三方质量评价重点对产教融合是否符合行业产业发展等进行检查和评价,并及时反馈和修正。同时,通过制订具体标准,开展产教深度融合督导检查,合理设计各种奖惩措施,以调动产教融合各方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尹少云.在目前形势下,高等职业学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4(15).

[2]费美扣,王元生.基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专业课程改革探索[J].职业教育(下旬刊),2014(08).

[3]费美扣,王元生.产教融合视域下职业教育专业课程重构与实施[J].江苏教育研究,2014(27).

上一篇:基于PLC控制的电子喇叭涂胶装置设计 下一篇: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方式基本内涵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