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地区手足口病161例临床特点及诊治分析

时间:2022-05-17 12:52:40

我地区手足口病161例临床特点及诊治分析

摘要目的:总结我地区儿童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161例患儿大多有相同的临床表现,并经抗病毒治疗。结果:除1例出现不完全川崎病外,余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如病毒性心肌炎、脑炎等。结论:我地区手足口病症状轻,治愈率高,预后良好。关键在于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

关键词儿童;手足口病;临床特点;诊治分析

手足口病[2](Hand,footandmouthdisease,HFMD)是以手、足及口腔发生丘疹、疱疹为典型表现的一种病毒性皮肤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月至7我院所收住院手足口病共161例。男孩共计98人,女孩共计63人,约为1.55:1。以5岁以下为多,由其1~2岁为甚,约占所有发病人数的50.6%,该年龄男女比率为2.45:1。发病季节已5-7月为多。

1.2临床资料

发热:部份患儿可有发热表现:占41.3%,多为病初(1~3天),体温在37.5~39.5℃之间,以38~38.9℃为多,极少数可达40℃以上(我地区收住院病人仅1例达41.5℃);仍以无热病人为多。

皮疹:皮疹发生率为100%。主要以手、足及口腔粘膜出现散在丘疹、疱疹,米粒大小为表现,疼痛明显;臀部或膝盖偶可受累。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

1.3辅查

①可作柯萨奇病毒、肠道病毒71型、埃可森病毒检查。161例患儿中检出柯萨奇病毒1例(阳性率极低)。②血常规中可有部份病人白细胞轻微增高,最高时为16*10^9/L。但血常规正常者仍居多,增高比率为40%。③心肌酶:该病可引起心肌损害导致心肌酶增高,我地区心肌酶中CK-MB增高多达48%。以25U/L-65U/L居多。少数达100U/L以上(仅2例)。

1.4治疗

治疗上以抗病毒为主:阿昔洛韦、更昔洛韦治疗,双黄莲(辛凉解毒、清热解毒)用于该病也有明显的疗效。另中药板蓝根冲剂、导赤散内服有一定效果。口腔损害可用口腔溃疡涂膜剂涂,金霉素软膏外涂,利多卡因液漱口可减轻疼痛。肢端皮损可用硫磺炉甘石洗剂外搽[2]。

1.5典型病例(不完全川崎病)表现

患儿因发热3天入院,入院后持续发热达6天,为不规则热,体温波动在36.5~39.5℃之间。出现一过性皮疹:为斑丘疹。后体查出现口唇皲裂、杨梅舌、手足趾脱屑,但无淋巴结肿大、手足硬肿,无心音低钝。辅查:血柯萨奇病毒抗体:阳性。心肌酶CK-MB28U/L。心脏彩超:心动过速(无冠状动脉病变,无心脏扩大),血常规:(第一次)白细胞14.5*10^9/L血小板278*10^9/L,(第二次)白细胞14.7*10^9/L血小板320*10^9/L,(第三次)白细胞11.4*10^9/L血小板624*10^9/L。C反应蛋白112.8mg/L。血沉40mm/h。故考虑患儿为柯萨奇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且由该病毒引起的不完全川崎病。合并有心肌损害。治疗上主要给予阿昔洛韦合并双黄莲抗病毒。给予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及阿斯匹林、潘生丁治疗不完全川崎病及果糖、大剂量VC治疗心肌损害。治疗后患儿病情明显好转:体温降至正常,皮疹消失,复查心肌酶及血常规渐恢复正常。

2结果

我地区手足口病大部份症状轻,表现大部分相同。所有病例均治愈出院,治愈率100%,住院时间多为5~7天,最长为18天(并发心肌损害患儿及不完全川崎病患儿)。无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病例。预后良好。

3讨论

手足口病[2](Hand,footandmouthdisease,HFMD)是以手、足及口腔发生丘疹、疱疹为典型表现的一种病毒性皮肤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在临床上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好发于夏季(5~7月多发)。发病年龄5岁以下居多,以1~2岁为甚,约占所有发病人数的50.6%。具有传染性。该病多有相同的临床表现,以发热及皮疹为主要表现。治疗上给予积极抗病毒(阿昔洛韦、更昔洛韦、双黄连、病毒唑等)取得良好效果。本病虽能够自愈,但对于身体免疫力低下患儿,仍有并发心肌炎[1]及神经系统疾病[3]可能。部份患儿甚至死亡(广东省卫生厅通报:广东梅州出现,深圳市卫生局:深圳出现等),且我院出现1例由柯萨奇病毒感染引起不完全川崎病病例。故仍应早诊断、早治疗。当合有心肌损害及不完全川崎病时可给予大剂量VC及大剂量免疫球蛋白、糖皮质激素等治疗。合并神经系统疾病给降颅压、解痉等对症处理[5]。如无严重并发病,本病预后一般良好。结合以上情况我地区161例患儿均有发热及皮疹表现。除1例不完全川崎病外,余均症状轻,无严重并发症(如病毒性心肌炎、神经系统疾病等)。无死亡病例。治愈率达100%。该病重在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这是治疗手足口病良好措施。

参考文献

[1] 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主编1实用儿科学〔M〕1第6版1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8051.

[2] 曾凡钦,皮肤性病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

[3] 李颖、张琪、李杰等中华儿科杂志第46卷第3期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出版2008.3.

[4] 顾友梅,小儿传染病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54.

[5] 张共青、 姜翠玲、王红霞,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15例临床分析。广东省医药卫生信息网。2008.5.8.

作者简介:王兰女(1978-2),汉族,1997年~2002年就读于贵阳 医学院医学系。

上一篇:紫癜的中医辩证治疗 下一篇:尿NAG测定分析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