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质针导热治疗腰椎退行性脊柱炎的临床观察

时间:2022-05-17 12:43:01

银质针导热治疗腰椎退行性脊柱炎的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 观察银质针导热治疗腰椎退行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96例腰椎退行性脊柱炎患者给予腰部银质针导热治疗,观察记录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w、治疗后6个月的VAS评分、ODI指数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1w、6个月的VAS评分、ODI指数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

关键词:退行性脊柱炎;银质针导热治疗

腰椎退行性脊柱炎是临床上中老年常见的导致腰背痛的病因之一,多发生在40岁以上的体质肥胖者,有长期从事弯腰劳动和负重的工作史或有外伤史,起病缓慢。早期症状典型,患者常感腰背酸痛不适,僵硬板紧,不能久坐久站,晨起或久坐起立时症状较重,稍加活动后减轻,但过度活动或劳累后加重。目前治疗主要以口服止痛药物、针灸及理疗等康复治疗为主,多数患者疗效差,易反复,我科采用银质针导热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3月~2013年10月我科就诊慢性腰背痛患者96例,其中男性57例,女性39例,平均年龄(63±8.1)岁,病程6个月~15年,平均(9.8±3.6)年,无手术史及外伤史,符合:①年龄40岁以上;②病情发展缓慢,很少伴有全身症状;③主诉有腰腿痛及下肢麻木感;④脊柱检查可正常或见生理曲度改变,腰骶部两侧肌肉处有深压痛;⑤个别患者直腿抬高试验阳性;⑥X线片提示腰椎骨质增生;⑦排除风湿、肿瘤、腰椎间盘突出症等[1]。

1.2方法 患者入院完善常规检查后,开放静脉通道送入无菌治疗室,俯卧于治疗台上,腹下垫枕抬高腰部,常规心电监护,定位T11/12至L5/S1双侧椎旁小关节体表对应点及双侧L3横突,腰背部活力碘消毒后铺无菌巾,各治疗点1%利多卡因皮内注射麻醉后持银质针依次行各部位穿刺,至针尖触及个小关节骨质或L3横突,接巡检仪导热治疗,治疗温度110℃,治疗时间25min,治疗完毕拔针,各治疗点无菌敷料覆盖后送返病房,术后患者卧床2h。

1.3观察指标 分别观察并记录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w、6个月的VAS评分、ODI指数及不良反应。

1.3.1 VAS评分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价。在纸上划一长10cm直线,一端为0,一端为10,表示0~10分,0为无痛,10为难以忍受的疼痛,中间部分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让患者根据自我感觉在线上划一记号,0与记号间的长度表示患者的疼痛程度。

1.3.2 ODI指数 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表[2]从疼痛强度、个人生活自理能力、提物、行走、坐位、站立、干扰睡眠、性生活、社会生活及旅行等10个方面评价患者腰部功能障碍情况,得分越高,说明患者功能障碍越重。

1.3.3 不良反应 主要记录患者治疗期间下肢肌力感觉异常等反应。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治疗前后评分比较采用t检验, P

2 结果

2.1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无失访。治疗后VAS评分及ODI评分均交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显著性(P

2.2不良反应 所有患者均未见明显下肢肌力感觉异常等不良反应。

3 讨论

退行性脊柱炎与椎间盘退变、年龄、压力及创伤等多种因素有关。腰椎间盘在人体直立时是负重最大,活动最多的地方,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受到损伤的机会较其他组织为多。加之椎间盘缺乏直接的血液供应,故损伤、退变后修复较慢。椎间盘退变后,失去其固有的弹韧性,厚度变薄,椎间隙变窄,从而减弱了椎体对压力的抵抗,椎体和小关节不断受到震荡、冲击和磨损,导致局部骨质增生,刺激周围的脊神经后支是导致腰背痛的主要原因。

银质针针身长,能够穿刺至深部病变部位,且针尖圆钝,针身粗,穿刺过程中能够起到松解关节及肌肉组织的作用。银具有良好的导热作用,针柄温度100℃~110℃,针身温度可达到55℃,针尖温度可达到40℃,热量能直接传导病变小关节及肌肉附着点,它属于闭合性微创松解术,具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明显增加关节活动度,打断疼痛恶性循环,使病情向好的方向发展。因此在腰椎退行性脊柱炎患者中,将银质针穿刺至受限的关节突关节及椎旁肌肉附着点,辅以到能治疗,能起到良好的消除炎症、松解粘连,促进组织再生等作用[3]。本研究证实了银质针导热治疗腰椎退行性脊柱炎能够明显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且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其远期疗效也有待进一步的观察。

参考文献:

[1]和岚.电针为主治疗腰椎退行性脊柱炎[J].中国针灸,2002,22(11):739-740.

[2]Fairbank JC, Pynsent PB.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J].Spine,2000,25:2940-2952.

[3]王福根.银质针肌肉导热疗法临床研究[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5,11(1):5-6.

上一篇:消毒供应中心感染隐患的管理难点和应对措施探... 下一篇:产后大出血的观察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