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狗不了情

时间:2022-05-16 09:10:00

话题背景

以中华田园大“大黄”以砭上百名爱心人士“零片酬”完成的讲述动物,人性,生活,情感的多元素影片《流浪33天》在网络热播后,近日,一部以更简洁手法,真抵人心,拷问人性的动物公益电影《傻东西》又携制作者之初心出笼,网络点击几天即过百万。

放眼四周,宠物在城市人的生活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而爱狗与不爱狗人士滋生出来的讨论时有发生。

今天,我们拿狗说事,闹聊这“人狗不了情”,探讨人与动物相处过程中的各种心理现象。

主持人:郝帅作为执导这两部动物微电影的导演,能否谈一下你与小狗的不了情?

郝:关于拍“I LOVE三部曲”的初衷,是一个偶然却又是个必然,我从小就喜欢小动物,家里也曾养过小狗。去年一个偶然机会去为流浪狗收容站拍宣传片,最终必然地就全身心投入到以狗为题材的微电影的拍摄上来。

主持人:两部片子都是通过狗在解读人的社会。

郝:其中一个初心是希望有更多人善待这些人类的朋友,让更多人改变对小动物的看法和对待它们的方式。同时,通过最简单的动物与人的故事折射人类的问题,并希望带来一些思考和感悟,这是另一个源动力。

主持人:关于人与狗的相处方式,小舟也是爱狗之人。

舟:我个人的感受是:刚开始是一种热情,最后发现人和狗之间是有化学反应,时间反应,空间反应。这种关系,有点像你和孩子,你和家人的关系。但这又是你跟它的唯一的关系,是专属于自己的私人体验,没有人替代的。随着时间推移,它是你生命中的精彩,也是个悲伤。

主持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像一张网,而人和狗之间的关系像一条绳,是从这头到那头的单一的。从这个心理层面上来说为什么有人会愿意选择一种单一关系?

宋:小狗虽然也有很多讨好主人的方式,但狗没有复杂的思维,它与人的关系是简单而有依赖感的,这也是人的心理寻求之一种,所以双方之间会达到一种认可。很多单身的,或者在人际交往中,有一部分需求不太容易得到满足的人,会转而把情感投入到宠物身上,当然,人其实也可以在与宠物的相处过程中学到很多。但过于依赖宠物,有可能会造成他与人的交流。

主持人:有的人喜欢把养小动物划为有爱心的人,可有的人喜欢猫和狗,但不喜欢小孩,这是什么心理呢?

宋:养狗和养猫挺有意思的。养狗容易让人开朗起来,养猫的人较特立独行,不管爱什么,都是自我满足的一种。但以养动物作为爱心标榜,实为以偏概全。关于这件事,还是要看这个中需求和满足。

小缇:可能养动物是享受“自认爱心”或“简单关系”的,养孩子是享受“人之繁衍本能”的责任感或更多的其他情感诉求。其实没有好坏,只是看什么是心头所好罢了。

主持人:有的人爱狗如命,有的人又恨狗入骨,当然,也有对小狗不爱也不恨的,比如小缇。

小缇:嗯,是的,今天来参加的嘉宾很多是养狗之人,我看上去好像弱势群体。呵呵。开玩笑了。我从没养过宠物,但我很理解养宠物的人,同时我也拒绝游说我的人。

飞:你是觉得它脏呢,还是怕它咬你吗?

小缇:主要是没有机会爱上它。我感觉它很陌生。不过,今天我发现自己不害怕狗了,但最好别走近我。

另外,我觉得恐惧也是人的情绪当中的一种必要元素,为什么一定要处理掉它呢?恐惧是有一个载体,也许是这个,也许是那个,没必要急于从童年或少年经历里去追寻为什么不喜欢狗等佐证的行为,因为这些事情该来的来,该走的走,一切顺其自然就好了。

主持人:这是个缘分问题,你在其他方面没什么问题,所以没有必要“没歌编歌唱”。但有的不养狗的人,在看到小狗时的夸张表现会不会把生活搞成话剧来演了?

宋:有的人在对待出现面前的狗表现很夸张,这和性格有关。

飞:养狗人要有专业素质,这是必备的一点。每个主人都应该了解自己的小狗,所以你们看到今天参加这样的活动,我们都会注意到管好自己的狗。

小缇:我看着你们在说话的时候,眼中很有激情。我就在想,养狗人的世界原来是这样的,我有越墙的感觉。

飞:谢谢,这是一种沟通,也是理解的开始吧。

主持人:为什么养狗和养什么样的狗似乎都有些说法。我有次在宠物店碰到一养狗人,他说不会参加任何狗狗群,因为发现有些狗友在一起就是攀比小狗的品种。

宋:攀比在心理学上被界定为中性略偏阴性的心理特征,当个体发现自身与参照个体发生偏差时产生了负面情绪,这一心理过程就是攀比。通常产生攀比心理的个体与被选作为参照的个体之间往往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导致自身被尊重的需要过分夸大,虚荣动机增强,甚至产生极端的心理障碍和行为。

飞:主持人说的那种攀比心理在某些人身上是有存在的。在我们的群里,因是玩飞盘聚在一起,有边牧,有串串,也有贵宾,大家在一起图的是轻松愉悦,而在比赛时,讲的是竞技,最终不过是人与动物的互动而产生的幸福感。

宋:人际关系学说指出,当人们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时,如果过分注意别人的看法,往往会强化从众心理,导致虚荣心理的产生。所谓虚荣心理,实际上是一种超越自我客观价值的自我虚构,这在个体与个体的攀比心理过程中可以很直接的看出,但有的人也大概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人,他会借助别的事情来强化自身优越和虚荣心理,比如说通过小狗或通过服装等外在东西,去过分追求虚荣心的满足。

主持人:不过,也有另一种不太容易发现的攀比。有的人喜欢拿别人的好去说事。比如两人见面,A讲自己最近出了本书,B则讲他们共同的朋友准谁也出了本书,并且大卖。A谈到为了做业务买了辆代步车,B又讲某某也买了辆更高档的车,还买了车位。这样的交流,貌似B很乐见朋友的好,但好像总是让人觉得不对味。

宋:这也是盲目攀比,忽略了可比性本身。

小缇:你说的这种情况,是B根本没把A当他为朋友,所以A也没必要让B了解他的生活。这就不至于落入到一个偏阴性的心理漩涡里。

主持人:嗯,极是。郝帅的两部片都用的中华田园犬,难道这其中也有原因?

郝:中华田园犬也就是土狗,是以前最常见的狗,用它作主角,是为了改变大家心目中对这种越来越少的本土小狗的印象,算是一种怀旧情绪吧。当然,作为《I LOVE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影片,有可能是别的犬种,讲述一个狗狗用自己的努力拯救世界的神奇故事。

主持人:我曾问过一位驯狗师,在面对社会上的一些吃狗肉现象时,会作何想?他的回答是:我是肯定不吃的,但别人的文化和风俗,我没法改变。

郝:狗是群居动物,人也是。狗被喻为忠诚的动物,而人的情感需求里也要忠诚。人和狗的关系里有那么多的情感折射,当人吃狗肉的时候,会不会把部分人性也吃掉了?

小缇:我不养任何宠物,因我有别的适合的情感出口。当然,我也不吃狗肉。不过万物都是公平的。每一种动物都有其特性,比如牛,比如鸡……它们都有和人互动的一面,如果你刚才的思考下来,是否什么动物都不能吃了?

飞:求生年代,吃人肉都有,何忌狗肉?但物质丰足的现在,人与狗的相处模式,情感交流都已另一层面,从物种晋级的角度看,人是否该抛弃吃狗肉的过时文化,而成全自身?

主持人:刚看完微电影《傻东西》,导演提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问题:究竟谁是傻东西?记得美国作家桃乐西・甘菲德・费希尔有这样的一种主张:狗对人类是无条件的忠诚,而这“对人类自我意识有着极坏的影响”。

小缇:这种说法令人信服。无论人做什么都会得到狗的崇拜,这种想法让人类舒服,这暴露了人类的一种病态的心理需求。不过,从另―方面来看,人是否更应该因为这种崇拜而常怀自省之心呢。

主持人:是了,大千世界,不过一面镜子。对事,对物,对人皆是个人的需求和情感折射。其中格局,各有大小。

如何看人狗不了情?

小舟

多学习,多交流,多包容,多分享,我相信时间是解决一切的良药。

宋丽云

多一些机会表达,才会打开窗口,对大家都有好处,也会更清楚认识自己。

小缇

走进养狗人的世界,仿佛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旅行,很有收获。大家彼此了解更多,我们就不会偏执,会更温和,我们国民的面容上就不会那么纠结,也会更从容。

摩卡爸

(深圳飞盘狗联盟成员)

养狗之人做好自己的职责,不养狗之人如果有时间和兴趣,了解一些关于狗的知识,也许就不会恐惧了,双方各走一步,就会前进一大步。

黄生

(深圳飞盘狗联盟成员)

期待理解,互相尊重。我希望这辈子(似乎很夸张哈)深圳的公园能让宠物进去,当然,这也要求养狗人自律,这是个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

郝帅

养狗这件事不要太私人化,要替自己的狗多想,要为养狗群体想,也要为不养狗的群体想,就会做得更多,会有更好的改变。

谷生

(深圳飞盘狗联盟成员)

很不希望一个人养小狗几个月就告诉你,他有多爱狗。然后一年之后就不见他的小狗。这是个很无聊的事情。所以,讲人狗不了情的话题,五年之后可以再来谈,看又是什么局面。

汪小姐

养狗是我的情感宣泄出口,也是个纽带。

上一篇:宠物情缘,留点“距离美” 下一篇:谁依恋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