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道家气功

时间:2022-05-16 07:05:59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练气功可以调摄心神,保持思想上的安定清静,使人不贪欲妄想,真气和顺,意守丹田,增强正气,从而减少和预防疾病的发生。

气功的第一步是性功,它使练功者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第二步是命功,它可使人身体健康,祛病延年。性功着重精神,命功着重物质。物质产生精神,精神又统御物质,使物质转化和变易。精神物质的化合,则形成人体内的三华(精气神)五气(五行之气)。练气功就是要使人体内的三华聚鼎,五气朝元。

地球上是先有水,而后产生生物,人也是先有肾水之精而后产生形体。故先天之气在于肾,肾间动气为生命之根,为奇经八脉之源,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此气聚而旺盛,则能展关通窍,使营卫气血周流不息,脏腑形骸保持健康。

修炼功夫是没有止境的,下一番功夫就有一番收获,懈怠一分就有一分损失。因此,修炼者首先要有信心,精进不懈,勇于实践。其次要有恒心,不能练练停停,一曝十寒。一般练功祛病者,每日早晚均须练功。日间行坐住卧,只要不用脑,亦不妨气沉丹田,抱元守一。否则,白日里随波逐流,杂念缠心,精神耗散,入不敷出,仅凭一时半刻的打坐敛心,无异于杯水车薪,何济于事!古语云:“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时间可以从百忙中挤出来,平时要善于见缝插针。佛教和道教的修炼大师,一旦人定就是几天几周,甚至数月,其境界非常殊胜。不仅自己安然无恙,而且还能疗人疾患。

道家炼内丹和炼外丹的原理一样。炼外丹要用炉,炉上安鼎,鼎内装药。安装时,以武火烹炼,继之以文火温养,如此药物才能升华为丹。炼内丹也是这样,人体内的炉就是阴跷穴,又名会阴穴,位于前后阴之中。无论男女,此处均有动脉隐隐跳动。阴跷脉,乃“足少阴肾经”之别名。阴跷穴在人体经脉中所处的位置十分重要,丹道修炼家称其为生死窍,虚危穴,复命关。它是任、督、冲三脉所起之处,任脉由会阴而行腹中,督脉由会阴而行背中,冲脉由会阴而行足少阴。故此穴一动,诸脉皆通。同时,它又是奇经八脉的总源。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说:“凡人有此八脉,俱属阴神,闭而不开,惟神仙以阳气冲开,故能得道。八脉者,先天大道之根,采之惟在阴跷为先。此脉才动,诸脉皆通。”故称其“总为经脉造化之源”。因其“上通泥丸,下透涌泉,倘能知此,使真气聚散,皆从此关窍,则天门常开,地户永闭,尻(音kao)脉周流于一身,贯通上下,和气上通,阳长阴消,水中火发,雪里花开,所谓‘天宫月窟闭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为什么它有这样神奇的效验呢?因为,它乃是青春活力萌动之处,生殖系统内分泌之源。王沐先生在《悟真篇研究》一文中说:“阴跷以会阴位置为体,以生精采药为用。”它的重点在动态,静极之中随机而动,则具有蓬勃发展之活力。修炼过程中,“得之者,身轻体健,容衰返壮,昏昏默默,如醉如痴,此其验也。”清代刘敲跷在《道源精微歌》中亦云:“虚危穴,即地户禁门是也,上通天谷,下达涌泉,真阳初生之时,必由此穴经过,故日关系最大。昔吕祖教刘海蟾日‘水中起火,妙在虚危穴’,故海蟾长坐阴跷,而转老还童矣。”

王沐先生在《悟真篇研究》中,谈到丹功四秘窍,其中第一秘窍就是阴跷穴。意守此穴,可使神入肾水以净心,在筑基阶段可生精补亏,在炼精化气阶段为采药之处,所以它是命功有为的总枢纽。

陈撄宁大师曾说:“神仙家每于阴跷一穴秘而不宣者,因得此阴跷种阳之诀,其肾阳立能变弱为强。而阳旺思淫亦为常人所不免。此道本为延年益寿,今反用于助淫促命,贻害于世,故必须择人而传之也。”这段话告诉我们,修炼时必须节制性生活,注意保精,最好百日不行,千万把持住自己,不近女色。虽说最难戒除,亦必须知难而进,痛下功夫。否则,修炼而不禁欲,那是什么也谈不上的。

意守阴跷穴,全面体现了道教内丹派南宗祖师之一的白玉蟾“开乾,闭巽,塞艮,留坤”八字丹经的宗旨。“开乾”,指百会有畅通感。“闭巽”,是指鼻口呼吸乃巽风出入之门,闭之,则形成真息。即“口鼻之气微而若无,内之橐龠自吹自鼓”。黄元吉先生云:“何谓真息?即丹田中悠悠扬扬,旋转不已者是也。”“塞艮”中的“艮”,是指地户。即人之与谷道。神凝阴跷穴,真气就会随神聚于阴跷,为了防止其从谷道泄漏,故须塞之,如忍大便状,用意念凝一凝,提一提。“留坤”,留者,存之也;坤者,腹也。指两目神光存留海底,则阳气趋之而得神光以化之。黄元吉先生认为,静功之要在乎目。昔人谓,人之一身皆是阴,惟有目光独属阳,须常常收摄,微微下照,自然阴气消尽,阳气常存,犹之太空日照,云雾自消也。凝神海底,一念默注,勿飞其心,全神注守,通塞痛痒,概置勿顾,生死存亡,置之度外。如此,“阴自求耦”,加以定守之力,真火益旺,阴得阳烘,油然纯活,随神聚气于下极,日积月累,诸阴渐消,清阳健旺,仙道可期矣。

现在回过头来说人体内的鼎,它包括肚脐以下直至这一部位,其状颇似半边锅形。故吕纯阳云:“半边锅内煮乾坤。”人体内的药则是精气神三宝,历代丹经对此隐喻之词颇多,时而龙虎,时而水火,时而铅汞,时而坎离,时而朱砂水银,时而雄黄白银,弄得初学者晕头转向,望而生畏。人体内的火就是意念。意念专注于丹田(阴跷穴);呼吸任其自然,不疾不迟,不粗不滞,名日文火。心息相依,即心随呼吸一上一下,吸气时,用意念将气从头顶沿脊骨直至丹田(阴跷穴);呼气时,将气从丹田直上喉咙,经上腭内部直入泥丸(百会),又沿前额注入祖窍(印堂)而出,名日武火。

修炼时,最好双盘坐或单盘坐。姿势正确,有助于精气的运行,反之则有碍精气的运行。

修炼者应以素食为主,饮食应定时定量。进食时间无规律,易使消化系统功能紊乱,每餐七分饱即可,过多过少均对人体不宜。

修炼者最好戒烟戒酒,忌浓茶,这些东西刺激神经,影响血行,导致心悸,失眠,头痛,眩晕,精神迷乱,时时催人衰老,故应痛下决心戒之。

当修炼者的功力达到相当层次时,可以逐步以坐代睡。但这一点,初学者是办不到的。故初学者仍应保证每天八小时的睡眠,切不可勉强。

修炼者必须懂得抽添火候,火烈则抽,火寒则添,使意不散乱,神不外驰,每日勤行。意守丹田,应如鸡孵卵,一心不乱,一意不散,心与意是修炼的关键。若在修炼时心有所动,意有所乱,应急以武火烹之,使真精内熔,妄念不起,自然心静。继以文火温养丹田,直到阴符退尽,则为纯阳之体。全真道祖师王重阳等前辈有云,“心死方得神活,念漏神趋死乡”,“打得念头死,许尔法身

活”,确是经验之谈。只有经过长期艰苦的修炼,才能使体内的精气神合而为一,成为无状之状,无象之象,光灼灼,明朗朗的一颗金丹。它虽为道教的方术之一,但也是很好的养生祛病,健康长寿之道,值得发掘与研究。

调息之法,为修炼诸法之枢机。其最要紧者,莫如听息。《庄子・人间世》云:“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由听息而证人斋,实乃调心调息的一种方便法门。由于心息相依,不知不觉中便会自然心静息凋。而唯有精神虚静可以得道,也唯有得道才能真正达到虚静。此法之妙,包括了进火、退符、周天火候、采气炼药、温养、沐浴等一切法门。

调息之目的,是使先天祖气与后天胸中之大气融为一体,成为一个先后天一元化的整体。这样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运行的气血在体内就畅通无阻,卫气营血充沛于全身,即小周天已通。继而勇猛精进,求得自身元气与虚空元气融为一体,进人大周天境界。再不断升华,达到道家三清的无上精神世界。

虽然如此,但现实中能具备勤恒的毅力,坚持刻苦锻炼,勇往直前者,实在是少之又少!即或有一二志士,亦因机缘不具,或俗务羁缠,或意外横生,而壮志难酬。故世间证得初果者多,而证得硕果者则难觅难闻,高深者亦不过停留于三阳开泰境界之下,距纯阳之体尚远。

即使功力真正达到纯阳之境,亦须不停地温养,使心无邪念,神无垢染,否则阳气也会逐渐退失。

若人随波逐流,见利忘义,杂念扰心,私欲乱神炫耀神通,妖言惑众,异端骗人,未悟言悟,未证言证,自欺欺人,则真阳渐衰,多病减寿,尚未乐享天年,已作泉下之鬼矣,不亦悲夫!

修炼是最好的养生之道,即使功夫不深,也能治愈许多疑难痼疾。只要修炼者心胸开阔,恬淡寡欲,去除贪嗔痴慢疑恶等根本烦恼(如妒贤嫉能,唯我独尊,损人利己,沽名钓誉,患得患失),就能取得一定的效果。品德修养越高,成就亦越大。所谓“大德必寿”,就是这个道理。

有的人修炼时,忽视了性功的修养,求成心切,刻意追求效果,废寝忘食地练功,结果导致精神疲乏,耗阴伤血,虚火上炎,煎熬津液而成痰,痰热壅滞,蒙蔽清窍,神智昏迷,胡言乱语,小呆僵直,癫狂抽搐,也就是常人所说的“走火入魔”。与此相反,有的修炼者对功法不了解,半信半疑,唯恐出偏差,身体出现一点变化,就大惊小怪,以为着魔了,自己画鬼吓自己,毫无益处。凡是七情(喜怒忧思悲惊恐)、五毒(贪嗔痴慢疑)太盛的人,最好不要练静功。因为,静功首先要从性功人手,要切实地去掉七情五毒。而这一点,有癔病性格的人是很难做到的。所以,他们最好改练动功,否则易出现癔病。

上一篇:武当神像“回家”记 下一篇:关于“宋拳”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