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型小城镇居住区选址影响因素分析

时间:2022-05-16 06:17:34

工业型小城镇居住区选址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分析工业型小城镇居住区选址影响因素,针对影响因素的特殊性,对较为成熟的居住区选址影响因素权值进行修改,确定了适宜于工业型小城镇居住区选址的影响因素及其权值。通过实例验证,得出利用工业型小城镇居住区选址影响因素评价出的最优候选地块与实际中政府对住区选址做出的决策一致。由此可见:工业型小城镇居住区选址影响因素及赋予权值具有适宜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工业型小城镇;居住区选址;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工业型小城镇是指产业结构主要以工业为主,从事工业生产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较大的城镇。随着城镇工业带来的经济水平的提高,创建适宜的人居环境势在必行。科学选址历来是居住区建设首要考虑的任务。本文从工业型城镇特点入手,通过走访调研等,确立了适宜于工业型小城镇的居住区选址影响因素及权值。在此基础上,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实例进行验证,得出:工业型小城镇居住区选址评价因素具有适宜性和可行性。

居住区选址影响因素分析

1.1城镇中心区与居住区选址的关系

城镇中心区是指长期以来形成的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活动为一体的综合区域,是居民社会活动和心理指向的中心,带来的经济效力可以辐射整个城镇居民生活。

(1)小城镇工业化初期,由于老镇区建筑密度高,没有闲余地块满足新住区的需要,而新住区的选址不宜远离城镇居民长期以来心理上形成的能够接受的城镇区半径大小。通过合理选址设计,借助老城镇的聚集力的作用,可以带动整个城镇的发展。

(2)随着工业的入驻,工业园区形成规模。受到城镇自身发展内在秩序的影响, 新住宅区经济需求增加,城镇经济中心沿着新住区方向开始扩张,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商业在城镇中心的扩张的延长线上也趋于完善。

(3)最终,新的成熟的工业型城镇空间布局形成,表现为:新城镇规模扩大,城镇内部生活区和工业区成功分离,之间建成绿化林带。生活区以住区、商业、办公为主,城镇中心区扩张加大了其经济辐射半径,其周边的商业也随之繁荣,基础设施完善,为城镇居民的生活带来便利;工业区与居住区具有方便的交通联系,却又互不干扰。

综上所述,纵观整个城镇的发展来看,居住区选址宜在老城区周边布置,即不宜远离城镇中

心,也不宜超出人们习惯的生活半径;其次,居住区选址在城镇经济中心延长线附近为佳,便于城镇中心的扩张,提高商业聚集能力。

1.2商业聚集程度与居住区选址的关系

在选址中,小城镇的候选地块的周边是否具有商业聚集的经济环境尤为重要。而在工业型城镇选址中,影响商业聚集力的因素包括工业企业聚集能力,工业企业的聚集能力越强,对周边带来的商机也越大。在住区选址中工业企业聚集能力是潜在的商业聚集力的体现。城镇中心区延长线的聚集能力,小城镇的较大规模住区的建设实际等同于新区建设,中心区向新区的延伸会带来新区周边的商业聚集。宜居宜商的居住环境,在住区选址中,选择宜居的环境可以提高住区入住率,聚集人气;宜商的环境为商业聚集提供可能性。

1.3工业对居住区选址的影响

(1)产业结构改变对选址影响:产业结构的改变,城镇居民生活习惯也会因此发生改变。居住区选址应该既需尊重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又需引领整个镇区规划发展的方向。

(2)工业污染对选址的影响 :居住区的污染程度与城镇工业区的风向、地形、地貌等因素相关,因此,居住区的选址要考虑盛行风向及流域上下游等地理位置因素,并与工业区保持适当的隔离,以保证居住区免受工业区带来的大气、废水、噪音等污染,避免因工业生产污染对人居环境造成的破坏。

(3)合理选址提高工业能源利用率:城市中政府机构、银行、报社等部门具有不断向市中心聚集的特性,而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污染较重等企业具有向郊区扩散的特性。近几年,在城市周边的城镇中建立生产的主要据点成为城镇化工业化的诱因。

1.4城镇形象宣传对选址的影响

对于小城镇来说,一个新居住区的建设,可以起到安置居民、引导城镇发展方向的作用,同时,可以通过住区精心的建筑设计起到良好的城镇宣传作用,引领老镇区规范化发展,利于招商引资,为工业企业吸纳贤良。城镇形象宣传在住区选址中最好的体现在对外交通方面。一方面,居住区与对外交通的良好对接,可以使外来车辆中的人们直观的看到居住新区的面貌,还可以保证住区居民有便捷的交通,方便出行。另一方面,居住区不宜过分靠近交通线,以减少道路交通对生活产生的不利影响。

1.5场地特点对选址的影响

新居住区建设是城镇区扩张的主要表现形式和手段,而候选地一般分布在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 周边为农田,城镇扩张多占用耕地。由于居住区规划设计的选址不建议使用耕地,而褐色用地即受到遗弃的工业用地的再利用,可解决破坏耕地的问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满足日益增长的居住要求。

工业型小城镇居住区选址影响因素

笔者通过实地调研、调查问卷分析、查阅文献、听取专家意见,运用AHP等方法,对较为成熟的住宅项目选址影响因素及权值进行调整,从而得出适宜于工业型小城镇居住区选址影响因素指标。表1为普通居住区选址和工业型城镇居住区选址评价指标的对照。从表中可以看出,第一级评价影响因素相同,第二级评价指标中的影响因素及其权重数值略有变化。

表1: 普通居住区选址和工业型城镇居住区选址中评价影响因素对照表

第一级指标 普通居住区选址第二级指标 工业型城镇居住区选址第二级指标

A1

自然状况

(0.1) 地形B1(0.5)

地质B2(0.2)

气象B3(0.1)

水文B4(0.2) 地形B1(0.5)

地质B2(0.2)

气象B3(0.1)

水文B4(0.2)

A2

周边基础设施及环境

(0.45) 离市中心的距离B5(0.2)

交通设施状况B6(0.25)

通信便利程度B7(0.1)

水文电供应情况B8(0.1)

教卫文等设施B9(0.2)

居住环境条件B10(0.05)

大气噪声水污染状况B11(0.05)

能源再利用条件B12(0.05) 离镇中心的距离B5(0.25)

交通设施状况B6(0.1)

通信便利程度B7(0.05)

水文电供应情况B8(0.05)

教卫文等设施B9(0.1)

居住环境条件B10(0.1)

工业污染状况B11(0.1)

离工业园区的距离B12(0.15)

工业能源再利用条件B13(0.1)

A3

经济环境

(0.35) 商业聚集程度B13(0.2)

居民购买力B14(0.3)

地块升值潜力B15(0.3)

人口密集程度B16(0.15)

人口素质及消费水平B17(0.05) 商业聚集程度B14(0.35)

居民购买力B15(0.1)

地块升值潜力B16(0.1)

人口密集程度B17(0.1)

城镇形象宣传程度B18(0.35)

A4

规划及政策

(0.1) 政策宏观因素B18(0.4)

道路用地等规划要求B19(0.5)

周边用地类型B20(0.1)

政策宏观因素B19(0.4)

道路用地等规划要求B20(0.3)

周边用地类型B21(0.15)

候选用地类型B22(0.15)

注:普通居住区选址指标参《房地产开发项目选址的综合评判》一文

实例验证

本文引入了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居住区选址,通过列举实例,验证工业型小城镇居住区选址指标更具有针对性和适宜性。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判方法,总体优劣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事物,作出一个能合理地综合这些属性或因素的总体评判。

3.1实例验证

庄里镇位于陕西省富平县西北13公里处,地处“渭北黑腰带”,是关中经济区和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的衔接地带,是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渭北工业重镇和省级标准化重点示范镇,居住区建设势在必行。选址是第一要务,经过实地调研分析,共四块地可以作为候选地。

笔者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分别利用普通居住区选址指标和工业型居住区选址指标对地块进行评判。

(1)普通居住区选址指标对地块评判:

普通居住区选址用二级评判因素表示的权重向量为:

则各地块的得分为

;;;

若采用普通居住区选址指标体系,根据得分得出:

(2)工业型居住区选址指标对地块评判:

工业型小城镇居住区选址用二级评判因素表示的权重向量为:

则各地块的得分为

;;;

若采用普通居住区选址指标,根据得分得出:

3.2结论

综上,从庄里镇实例中看出,若采用普通居住区选址指标选址,则1地块为最适宜地块,采用工业型居住区选址指标选址,则2地块为最适宜地块。在实际中,庄里镇政府经过专家评判、现场调研以及结合庄里镇发展现状,也将第二块地块作为最适宜地块,由此可以看出,工业型小城镇居住区选址影响因素具有适宜性和可行性。

总结

由于小城镇工业大量存在,决定了工业型小城镇居住区选址影响因素与普通居住区影响因素具有差别。因此,笔者也就此提出了适宜工业型小城镇居住区选址的影响因素指标。工业型小城镇居住区的合理选址既可以充分发挥工业对小城镇居民生活带来的资源优势,也可以削弱工业对小城镇居民生活带来的危害。工业型小城镇居住区选址影响因素较为复杂,还需要经历实践的考验以及理论的深化,这仍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蒋涛. 房地产开发项目选址的综合评判 [J].现代经济信息,2010,07

[2] 顾湘,任宏,曹跃进. 用模糊数学进行住宅小区的综合评判[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0,02

[3] 臧步辉.低碳理念下的居住区规划与设计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1.,06

[4] 述文.模糊综合评判法在物流中心选址中的应用初探[J].经济师,2011,03

[5] 朱建达.小城镇住宅区规划与居住环境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6] 段进.镇区的综合治理与城镇质量的提高[C].小城镇的建筑空间与环境,1993.03

上一篇:竹子在森林绿化中的作用及其栽培技术 下一篇:浅析水利工程中的灌浆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