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思路与反思

时间:2022-05-16 04:21:16

阅读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思路与反思

阅读作为初中语文的重要教学内容,是提高初中生语文基础知识、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方法。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受到情感需求的驱使与制约,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情感教育必不可少。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以及相关文献资料,总结概述了传统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渗透情感教育的优势及反思,并阐述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思路,以期参考。

一、情感教育概述

情感教学简单来说是指教学过程中,在全面考虑认知因素的前提下,使情感因素的作用最大化,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其常常作为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通常以“知识”,而非“情感”为最原始的出发点。在英国召开的情感教育学术研讨会上,专家们对情感教育做出了如下定义:情感教育属于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成分,其关注点集中于教育过程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情绪、态度、信念等, 并通过此种方法有效促进学生个体和社会的共同发展。由此不难看出,情感教学不止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辅助,更是以挖掘学生的情感潜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教学理念。

传统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渗透情感教育的优势与反思。我国传统的教学理念也对情感教学有所重视,但往往将情感教育作为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通常以“知识”,而非“情感”为最原始的出发点。布卢姆学者指出,认知、技能与情感同时存在、同时发生,学生在完成阅读这一技能的同时,其记忆与推理的认知过程,喜欢与厌烦的情感过程均在进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兼顾三方面的协调发展,在阅读教育中渗透情感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实现学生个性发展。

二、情感教育优势

1.激趣,塑造良好意识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阅读情趣的培养极为重要,教师可通过听读、朗读,创设阅读情境,传授美学知识等方法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操,塑造良好的阅读情感意识。例如,《散步》一文中对亲情及景物的描写恰到好处,学生在朗读时,可以更加深入地体会作者热爱家人、热爱自然的情感,同时能够充分表达自身情感,使文字具有生命力,达到作者与读者思想的统一。再如,在《云南的歌会》一文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适当拓展相关美学知识,让学生收集云南特色民族服饰、风俗习惯的资料及图片,使学生充分体验文章中所描述的云南人美、歌美、风景美的情感,同时促进学生审美情感的优化。

2.转变理念,激发审美能力

在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以生为本。初中语文的阅读材料大多源于生活中的真实情感,因此,在进行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为参考,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审美能力、价值观对文章的内容及情景进行评价。同时,教师应严格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变传统灌输式教学为引导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体现其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此外,还应及时做好阅读的延伸指导,从而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

3.以情导情,挖掘情感元素

教师应准确掌握不同阅读素材中的情感因素,并引导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使学生产生健康的情感体验。例如,在《背影》的教学过程中,情感教学所占比重极大, 其中有一段对父亲背影逐渐消失在人群中的描述,表达了作者与父亲离别时,看着父亲背影渐远,最终找不着父亲熟悉的背影时的惆怅、悲伤情绪,以及对过往时光追忆、对父亲的牵挂, 这些情感均可使学生获得健康的情感体验。

4.情境创设,加强情感体验

在初中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设计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有效地烘托文章的情感氛围,刺激学生情感的产生。教师可利用影视、图片等多媒体手段,或进行实地教学等方法,进行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更易加强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例如,在初中语文的古诗文阅读中,教师通过图片影视等情境创设,可使学生充分感受古诗文的优美意境,体味作者情感,起到审美教育的作用。

三、情感教育的意义

众所周知,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中,作者的感情必然极其充沛,而学生只有深入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才能更好地掌握文章内容。在初中阅读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通过词句段落的品读赏析及相关写作背景的渗透,引起学生的共鸣,陶冶情操,了解作者,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增加审美情趣。通过阅读情感与实际生活的融合,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有着其他非智力因素无法取代的作用。可见,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它既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又可以积淀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且能让他们受用终生。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是有待我们教师共同探讨的一个话题,相信,在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引导下,在坚实的实践基础上,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会更加不断地开拓与深入的。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第五十四中学(730050)

上一篇:品味纯美 学会成长 下一篇:关于群众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