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染上生命的绿色

时间:2022-05-16 03:34:13

让课堂染上生命的绿色

近读教育先哲陶行知先生的文集,脑海中深深烙下两个词:“活”与“死”。陶先生用“死”这个词来表达他对没有生命活力的,缺乏人文关怀的教育或课堂的深恶痛绝;用 “活”来表示对充满生命意蕴的教育或课堂的礼赞,他说这样的教育应是“教人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教大众以大众的工作养活大众的生命;以大众的科学明了大众的生命”。

是的,课堂应如陶先生所说,是活的课堂,是绿色恣意生长的生命的课堂。

一.生命的课堂应是灵动的课堂

台湾小语会会长赵镜中先生,在全国第八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的总结报告中,再次提出值得当前教学思考的几个问题,其中有两个就是:“课堂教学的模式是单一的还应是多元的?”“课堂到底是教师的舞台还是学生的舞台?”这两个思考,是对当前那些单一刻板、貌似热闹实缺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的拷问。这两个思考答案很明了:单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感到乏味。学生知道你下步要做什么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多元的教学模式,学生以独特的生命个体参与其中,在充满期待中学习。让学生在充满激情的期待中学习,就是成功的教学。课堂不是教师展示个人魅力的场所,而是学生生命成长的沃土、挥洒情智的舞台。但要做到如答案中所说,并不那么容易。

笔者观摩过许多公开教学,也参加过不少公开教学活动。每节课前,老师们都进行精心的准备:开课的导语、过渡语、小结语、总结语的设计与安排,都要反复推敲,细细打磨,且把这些“台词”烂熟于胸。课堂上,有板有眼,师生互动,群情振奋。其实,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总是在千方百计诱导学生钻进预设之中,来个“请君入瓮”,最后师生不谋而合,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这些课上,学生成了老师展示精心设计的教学程序的配角,甚至是道具。

教案是老师备课时的单相思。到了课堂,与具有生命主体意识的学生互动时,再周密的预设也会显得粗疏。教案跟着学生走,教案变成学案,就成了生命课堂的应然。教学过程中的预设与生成是一对矛盾。没有预设的教学,是毫无目的的教学,是凌乱的教学。如果抱着预设不放,而不顾生成的教学,则如赵括用兵,生搬硬套。这样的课堂是僵化的课堂,生命势必被荒漠化。正是在“预设”与“生成”这一对矛盾的作用下,课堂才变得摇曳多姿,生机盎然,富有情趣。

课堂是生命与生命的交融场所。教学过程是生命之泉汇合后,为着共同目标而前行的生命之河。这河流充溢着生命的快乐,生命的激情,正如歌中所唱:“生命就像一条大河,时而宁静,时而疯狂”。

静心而思,生成是学生思维的结果,是学生智慧之光的闪现,是学生投入课堂学习的标志。虽然生成,有时并不如老师所愿,甚至可能会打乱我们“精心”的预设,让教学过程显现生涩之感,但还有什么比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更重要?还有什么比学生积极的思维更重要?还有什么比这生命的灵动更美妙?预设固然重要,关注生成,合理地利用生成更重要!这需要正确的教育理念与教育的智慧,更需要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生命的尊重与温暖的人文关怀。

生命的课堂教学应顺势而变,应时而动,教学就会变得智慧而灵动。

二.生命的课堂应是知识成长的课堂

传统意义上的知识,是“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认识”,也就是说,知识具有获得性,学习主体运用其认知理性来掌握知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教育预设向学习主体输送的过程。考查知识的掌握与否,是以与教育预设的符合程度来衡量的。简单说,知识的形成是在“传授”到“获得”这样一个机械转移的过程中完成的。

现代学习理论告诉我们,知识的形成,是有其生长规律的。学生的学习起点能力到终点能力之间,还有许多知识、技能尚未掌握,而掌握这些知识、技能又是达到终点能力的前提条件。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生长出的智慧之树,结出的知识之果才是甜美的。知识是生长成的。它既来自教育的预设,更来自学习者本身的积极建构。只有与学习者的心灵构成意义关系时才能成为知识,否则那只能是一般意义上的信息。简而言之,知识的形成是一个生长的过程。所谓的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顾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知识背景的教育行为,是拔苗助长、急功近利的,是无视知识生长的客观规律。

关注知识的生长,是对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尊重,是对个体生命意志的高扬。生命的课堂是能听到学生知识拔节生长的声音的。

课堂,是学生放飞心灵的场所,是鲜活生命交汇的疆阈;课堂应充满人类理性的光辉,也应洋溢着人文关怀的温馨;课堂应阳光明媚,绿树成荫,成为生命律动的舞台,知识生长的沃土。

朱振兰,教师,现居江苏兴化。

上一篇:浅谈钢筋混凝土结构保护层常见缺陷及施工控制 下一篇:初中历史教学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