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乌蒙山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品牌构建

时间:2022-05-16 02:35:31

贵州乌蒙山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品牌构建

摘 要:民族文化旅游是旅游产品中的一种类型,而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构建是推动民族文化旅游这一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贵州乌蒙山区拥有非常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与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但该区却属于《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定的18片贫困地区之一。归根结底是因为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全面开发。因此,合理有序开发该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并进行有效整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就成为其发展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贵州乌蒙山区;民族文化;旅游品牌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1.009

0 前言

贵州乌蒙山区包括位于乌蒙山腹地的贵州省毕节市的大方县、黔西县、织金县、纳雍县、赫章县、威宁自治县和七星关区7个县(区),遵义市的桐梓县、赤水市和习水县3个县(市),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共10县(区、市)和1镇,是一个少数民族较为集中、多民族聚居、生态环境脆弱、贫困问题突出的典型代表区域。贵州乌蒙山区现有总人口944.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804.8万人,境内有彝、回、苗、土家、仡佬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0.04%。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构成了该区旅游开发中的特色性旅游资源。因此在整体开发和依托热点景区的基础上培育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形成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拳头型旅游产品就是本文研究的关键所在。

1 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是该区资源开发的基础

乌蒙山区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革命老区。少数民族人口比重超过20%,其中超过万人的有彝、苗、回、布依等4个民族。众多的民族也形成了浓郁的民族风情与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最著名的有六枝梭戛苗族民族风情、六枝坝湾六月六布依风情、水城南开苗族跳花节及赶花场等,在这一地区夜郎文化、红色文化、古城文化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

1.1 独具特色的夜郎文化是乌蒙山区最大的特色

夜郎文化是贵州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即已提出,是当代贵州文化的重要基因或源头。它是由夜郎时期及其之后居住的各民族共同创造而成,同时也是夜郎与周边各地区相互作用与影响的结果。夜郎的许多风俗习惯以及居室建筑形式对现代也有较大影响,如风俗习惯中对生殖、祖先、鬼灵等的崇拜都一直影响到今天人们的生活。在居住形式中如巢居、山处、“干栏”等形式,对布依族、侗族、水族等居住方式有较大作用。能够显著反映独特的夜郎文化的著名旅游景点主要包括:普安铜鼓山、赫章可乐古墓遗址、十里画廊、六枝朗岱古镇、岩脚古镇等。

1.2 少数民族独特风俗是乌蒙山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主体

乌蒙山区少数民族众多,主要包括彝、回、苗、土家、仡佬等,每个民族独具特色且丰富多彩的民族活动构成了乌蒙山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主体。以乌蒙山区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彝族为例,据《史记》记载,汉代进入贵州的彝族先民在以畜牧业为主兼营种植业的基础上受到濮人耕田与定居文化的启发,加之所处乌蒙山区拥有优越的气候及自然条件,因此彝族先民在该区域逐渐定居下来。随着彝族人口的大量居住,他们所携带的独特的风俗习惯也成为吸引游客的一大特色。比如,彝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火把节”、“彝族年”、“跳歌节”等。“火把节”是彝族地区最普遍、最隆重并且被我们所熟知的传统节日,一般多在夏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在火把节这一天,彝族不管男女老少,都会身穿节日盛装,打牲畜祭献灵牌,并且伴随着跳舞唱歌、赛马、摔跤等活动。夜晚,手持火把,转绕住宅和田间,然后相聚一地烧起篝火,翩翩起舞。

2 贵州乌蒙山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问题

2.1 开发现状

2.1.1 已开发主要景区

(1)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

桐梓县位于贵州省北部,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目前已开发及正在开发的景点主要有古夜郎漂流、小水月亮河、新站花坝、官仓钓鱼台、马鬃苗族风情、九坝黄河沟、木瓜水银河、黄莲自然保护区、凉风垭森林公园、王家烈公馆、古夜郎及李白流放地、周公馆系列、羊磴河峡谷漂流(铜鼓滩漂流)、马鞍山古人类遗址、“桐梓人”遗址-九坝岩灰洞、柏箐自然保护区、西湖、娄山关、环县城风景区等。

(2)贵州省赤水市。

赤水位于贵州省西北部,赤水市地形主要以高原峡谷和山原峡谷为主,全市森林覆盖率76.2%,居贵州省第一位。赤水是国务院唯一以行政区名称命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该区著名的特色景观包括瀑布、竹海、湖泊、森林、桫椤、丹霞地貌等,赤水市不仅有修理的自然景观,还包括人文景观和红军长征遗迹,因此赤水市著名的“千瀑之市”、“丹霞之冠”、“竹子之乡”、“桫椤王国”、“长征遗址”被中外专家赞誉为五大特色。伴随着旅游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极大地加快了赤水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比如2010年,共接待游客17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5%、463%。

(3)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

七星关区位于黔西山地北部,著名的旅游胜地包括翠屏旭日、北镇雄关、灵峰仙境、响水轰雷、阳山松涛、天河乐园等。其中尤以小河景区最为著名,小河景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景区内建有茶牌室、烙烤房、餐厅、游泳池,尤其以“生态、民族文化、避暑、探索”这四大核心主题最为引人注目。另外该区还拥有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部旧址,该红色遗址位于市区和平路74号,建于清末。由于该馆拥有非凡的历史意义,它不仅是贵州辛亥革命元老周素圆先生的住所,同时也是司令部驻地。为了进一步传播其深远的历史意义,1985年为了纪念红军长征50周年取得胜利,贵州省、毕节市拨出专款,对司令部旧址进行全面大方位修复。

2.1.2 景区发展现状

随着乌蒙山片区旅游的市场知名度、吸引力和影响力逐步提升,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均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如表2所示)。2013年,乌蒙山片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847.36万人次,比2012年增长45.2%,近七年年均增L率为38.8%;旅游总收入359.99亿元,比2012年增长45.1%,近七年年均增长率为43.1%。其中,贵州省所属区域接待国内外游客3496.61万人次,比2012年增长59.6%;旅游总收入251.69亿元,比2012年增长49.2%。在乌蒙山片区旅游客源及其收入总体快速增长情况下,贵州乌蒙山区域旅游发展水平最高,这与其所辖范围较大以及拥有众多丰富多彩又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息息相关。

2.2 存在问题

综观贵州乌蒙山区以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为主体的旅游资源开发,总体上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以科学规划为基础的全面、统筹、系统性的开发。即目前贵州乌蒙山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大体上是各个县市各自为政独自开发,开发的过程也基本呈现模仿性的零敲碎打这样一种状态。很少有民族、文化、旅游等相关部门共同协调的、并且经过专家充分论证与专业规划层面上的合理布局与科学开发,更谈不上整个乌蒙山片区范围内的全域性发展。总体来说目前该区域开发所呈现出的状态是只重视本辖域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强调本体利益而忽视全局利益与长远利益,因此这种状态难以凸显民族文化所独有的特色,同时也难以适应市场化、社会化和产业化发展的全面需要。

(2)旅游业发展整体较为落后,尚未形成集约的发展方式。

(3)旅游产品体系和综合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落后,不能满足游客全方位、多方面的旅游需求,进而严重阻碍了该区旅游品牌的构建和产业形象的树立。

(4)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总体上处于相对孤立的开发状态,没有能够与附近其他热点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因为这种整合不仅可以增强该区的地域性整体吸引力,同时还可以通过景点集群效应进一步打造以民族文化旅游为主体的旅游品牌,从而增强整个片区的旅游知名度。

3 贵州乌蒙山区民族文化旅游品牌构建

3.1 建立旅游品牌理念识别系统

理念识别系统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根据理念识别系统原理,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价值体系应建立在科学分析少数民族文化形态、各种旅游资源和内外部环境基础上,提出贵州乌蒙山区独特的经营思想和观点,提炼出差异化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精神价值,并将独特的理念和追求形成口号。

塑造贵州乌蒙山区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理念识别形象的出发点在于:贵州乌蒙山区旅游的“标志性产品”是其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与保存完好的旅游资源。贵州乌蒙山区旅游品牌理念识别主要从以下几个层面上进行塑造,其一是从该区地理位置角度出发,即针对贵州乌蒙山区独特的地理位置打造“磅礴乌蒙气势”的理念;其二是从其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角度出发,在“多彩贵州”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造以旅游资源优势为基础的“多彩贵州,彩色乌蒙”“一城一山亦景亦色”其三是从其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出发打造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口号,比如“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纯纯的风俗,暖暖的民情”“体验乌蒙磅礴气势,亲历民族特色风情”。这些口号的打造不仅可以宣传贵州乌蒙山区独特的旅游资源还可以对旅游者形成一定的号召力与吸引力,以增加景区知名度与影响力。

3.2 旅游品牌的行为识别系统

行为识别系统主要是指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市民行为这几个层面构建贵州乌蒙山区旅游品牌行为识别系统。

政府行为:贵州省政府应根据战略部署规划,结合该地资源优势,以山地特色为载体,构建生态旅游大区,将乌蒙山区打造成夏季高原运动、避暑、观光、休闲、疗养的度假旅游胜地。

企业行为:首先,要通过建立从业人员培养体系、考核体系和工作竞争体系等一系列的体系机制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气质形象和综合服务水平。其次,对景区内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实施标准化管理。再次,对旅游商品进行精品化设置,要开发设计出一批可收藏、可纪念、可馈赠的旅游纪念品。该区应该注重从职业道德、业务素质和服务意识等方面培训出一支高素质的旅游服务队伍,在规范化服务的基础上,努力推行能满足游客所需的特色化服务。

居民行为:在行为识别系统中具有很重要的位置,居民形象能体现一个地区的精神文明,居民的整体意识和行为意识能直接影响到旅游者对景区的旅游观念,所以政府在打造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同时要大力提升当地居民民的整体素质,培养当地少数民族居民的主人翁意识,给旅游者展现一个高尚的理想的旅游风貌。

3.3 设计旅游品牌的视觉识别系统

视觉识别系统简单的说就是通过视觉直接对受众进行传播和感染。

首先可以从人流量大的地方、人们必须经过的地方入手,首选就是火车站和客车站,在出入口大量展示乌蒙山区的旅游景点,让旅客能在第一时间感受到景区的魅力。

其次是在城市的道路旁、公交站台、标语区尽可能多的宣传乌蒙山旅游景区,另外还可以从市内的交通工具入手,出租车、公交车以及通往各景点的车辆都可贴上乌蒙山景区的宣传标语。

最后景区可以设计一些景区内游报或方便携带的旅游卡片、旅游纪念品等,积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以土豆、羊肉系列为代表的新型旅游食品和绿色生态旅游食品能使游客尽可能快的了解当地旅游特色,在景区内的餐馆均可有当地的特色美食等。

参考文献

[1]丁春娇.综述乌蒙山片区旅游业发展现状[C].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昭通市人民政府.第五届云南省科协学术年会暨乌蒙山片区发展论坛论文集,2015:5.

[2]刘祥恒,罗明义.乌蒙山片区旅游发展及扶贫模式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5,(08):6773.

[3]简王华.广西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旅游品牌构建[J].广西民族研究,2005,(04):187191.

[4]张绪清.生态旅游:乌蒙山区生态修复与脱贫发展新思路[J].安徽农业科学,2010,(13):69816983.

上一篇:智能电表及集抄系统的运行维护策略 下一篇:供应链环境下联合库存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