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人与海》中看中西人与自然关系异同

时间:2022-05-16 01:34:29

从《老人与海》中看中西人与自然关系异同

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本文就以《老人与海》为引子来探讨中西方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的异同。

关键词:《老人与海》; 中西方; 人与自然关系; 契合与矛盾

一、中西方在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上的契合

在对比分析两种文化是我们应该用辩证统一的观点去看待两种文化,同样在探讨中西方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时,我们也不仅只看两者之间的矛盾而忽视两者之间的契合。因为“中国的‘天人合一’观念和西方的‘征服自然’观念并不是截然对立的。”[1]我们应该去关注双方在对自然的认识上是相似的,这就包括“人对自然力的敬畏,人对自然的崇拜心理,人对自然美的赞扬。”

(一)人对自然力的敬畏

“老头儿的后颈上刻着深深的皱纹,他很瘦,又显得十分憔悴,”“老头儿身上的每一部分都显得十分老迈,只除了那一双眼睛。”①这是《老人与海》中作者对主人公桑提亚哥的描述,作者把他描绘成一位老迈的,满是皱纹的老头子,而不是一个年轻壮硕的小伙子。并且在作品中也多次提到他曾经是一个多么强壮的打渔能手,但是现在老了再也打不到那么多鱼了。生老病死是自然循环的规律,无论是谁,只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必然逃避不了年老与疾病。作者在塑造桑提亚哥这一形象时非但没有刻意去回避他年老与疾病的事实,而且还对他衰老的体现做了细致的刻画。我想作者这样写,一方是要向人们展示自然力对人类的无情的摧残,但反过来却充分体现了对自然力的敬畏心理。早期的人类社会对自然的认识不够全面。因此在面对变幻无穷的自然时,人们往往束手无策,自然而然的产生了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心理。这种敬畏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体现尤为深刻,一方面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就形成了靠天吃饭的传统,因此对于赐予他们食物的自然是相当的崇敬;但“人类在尊敬土地的同时,又怀有畏惧的心理。”[2]因为那些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然他们无法预料也无法解释,就好像有一个无形的力量时刻在主宰着他们一样,因此对于那中无形的力量人们就自然产生了畏惧的心理。就连我们的大圣人孔子都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当然我们也应明白由于先民认知世界的能力有限,所以这里所谓的“天”不是单纯的自然地天,而是被人格化了的“天”,其中还包含一些人们所未知的力量。这里不做过多阐释。同样在西方并不是一开始就认为人与自然是平等的,人有权去征服自然,事实上,“在基督教文化兴起之前,西方对自然界其本上还是持敬畏的态度。”[3]这在西方早期的文学作品中有明显的体现,最典型的就是古希腊神话的创作,正是由于人们对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以及一些人类难以想象的自然力量无力抗拒,他们才会竭力去创作出那些长生不死,无所不能,无所不做的神。这些神在大自然中自由行事,长官天上人间,地府海洋,成为世界的绝对主宰。可以说这从侧面体现了西方人对自然地敬畏。

(二)人对自然的崇拜心理

正因为人对自然有敬畏心理,就使得人对自然产生了一种崇拜心理。在中国,“自然崇拜是我国早期精神文化的主流部分,也是早期人类的精神支柱。”[4]古代先民的精神生活本就十分简单,而生活中最隆重的精神生活也是与对自然的崇拜密切联系的,那就是各种各样的祭祀活动。而且这种方式的自然崇拜渗透到了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传统的中国社会严密的等级制度使阶级之间形成不可逾越的界限,但是对于自然的崇拜却成为全民所共有的事情。“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从敬畏天、地、风、雷、云,到感恩稻、黍、稷、麦、菽五谷;从怀念纪念供奉列神列宗的祭祀,到感恩牛、马、羊、鸡、狗、猪六畜,各种祭祀,不胜枚举。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先民对自然崇拜的表现。“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类喜爱自然、崇敬自然威力的情感是有普遍意义的。”[5]不错对于自然的崇拜在西方中同样有所体现,但不同于中国人把自然当作神来崇拜,西方更崇尚自然的美丽、仁慈与崇高,“海洋是仁慈的,美丽的”“虽然他们比我们更崇高、更有力”“我从来没见过什么东西比你更大,更沉着,更好看,更崇高的了”。②这些都是《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对他的对手马丁“鱼深情的告白”,这种对马丁鱼的毫不掩饰赞扬我们可以充分看出他们对自然那种美丽与力量的崇拜的心理。

(三)人对自然美的赞扬

人对自然美的赞扬主要是通过各种文艺作品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体现。 “他抬头望一望天空,看见了一堆堆雪白的云彩,像是和谐地在一起的雪白的冰淇淋。上面,在九月的高空中的,是羽毛一样薄薄的卷云。”③作品中这样对自然的描绘还有很多,从作者的这些细致入微的刻画以及直抒胸臆的描写我们可以充分看出人类对于自然美的赞扬。而且这种对自然美的赞扬在中西方的文艺作品中都有很好的体现,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在中国像这样的赞美自然的古代诗句可以说是数不胜数,更不用说浩瀚如烟的其他文学文学作品了,所以在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而在西方画家人们一向倾向于对人物的描绘,但也有著名的自然画如莫奈 《日出・印象》,梵高的《向日葵》等,还有就是历代作家们的作品中对自然美的描述。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可以说对自然美的崇尚中西方是一致的。

二、中西方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矛盾

(一)中西方的矛盾

前面我已经说到中西方对自然的认识其实是一致的,所不同的就在于他们在处理自然的态度上。西方人在面对强的自然力选的是积极地去面对,去挑战,去征服。就以桑提亚哥来讲,虽然他老迈病残,但却仍然敢于自然提出挑战,“人可以被毁灭,却不可以被战胜”。能被毁灭的只是人的皮囊而已,而不能被战胜的是人的精神,而这精神才是最重要的。而中国人面对强大的自然力量不是去征服而是寻求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理想的状态也就是荀子所提出的“知天命而用之”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为人类争取最大的利益。而对于美丽的自然之境,中国人最大限度的去保持它的自然之美,中国的园林艺术就是最好的表现。同时在建筑方面也要力求做到与自然的的和谐,古代“深山藏古寺”“依山傍水”等修建建筑的要求,就是人们寻求与自然和谐的真实表现。而西方人在艺术方面却要极力的去去自然,其实这也是西方人想要体现人对自然的一种征服,在他们看来自然的东西是美的,但却不能体现人的作用,过于自然的东西似乎容易让他们感到自己的被忽视。于是在西方那种强调人的作用的氛围之下,他们更喜欢对自然进行加工,让他们无时无刻都看到人的力量在支配着一切。

(二)产生矛盾的原因

1.中国的“天人合一”

中国的“天人合一”观念的提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中国传统思想在不断的演变和发展中形成的,而儒道文化在这过程中功不可没。儒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主成部分,可以说中国的所有文化现象都可以从儒道文化中找到源头。儒家倡导的入世文化与道家倡导的出世文化看似是相互矛盾的,但是体现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却有异曲同工之效。具体来说就是儒家讲人与自然和谐,道家讲人应顺应自然,两者虽然侧重点不同但却产生了相同的结果那就是天人合一。在儒家出世思想的影响下,为了为天下百姓谋取福利,人们积极的投身于对自然的改造之中。但这种对自然的改造并不像西方那样把自然作为征服的对象,而是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对自然进行适当的改造。如孟子所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闯兀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④这句话就体现出中国人在对自然进行改造时,是充分遵循自然规律的,表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的的愿望。而道家的出世思想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的分明。“宇宙万物都符合‘独立而不该,周行而不殆’的规律,无需由天主宰,无需用人安排,人世间应顺应这一规则。”[6]在道家看来一切宇宙万物包括自然都有自己的运行规律,人不应对它进行安排和改造,应该顺应自然。儒家认为在遵循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可以对自然进行一定的改造,但道家奉行的“无为”思想则认为人力不应该作用于自然。所以在道家的影响下这种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更加和谐。因此在儒道思想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就一直奉行天人合一。

2.西方的“二元对立”

“二元对立”柏拉图提出的,柏拉图最初提出感性世界与理性世界的二元对立。但是这种二元对立的产生跟西方的自然环境不无关系,西方由于自身特殊的地理位置,海洋线漫长,陆地分离,陆地资源匮乏而海洋资源相对丰富,同时对外关系开放,形成了与海洋密切相关的海洋文化。由于自身陆地比较狭窄,并且土地和气候都不利于农业生产。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以及对资源得极度需求,人们不得不把眼光伸向辽阔无边的大海。但大海对于当时的西方人来说是神秘莫测的。面对神秘莫测的大海,在产生畏惧的同时,为了生存,也激发了他们驾驭自然、征服自然的雄心。于是他们开始不断的探索,西方人也由此开始了自己征服自然的步伐。在不断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让他们更加坚定要想生活得更好就要想尽办法去改造自然。从而在不断的演变中“二元对立”的观念成为西方共同的信仰,而这种二元对立观念却对西方文化认识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西方文化价值二元论把世界上的事物分为二元对立结构,并把较高价值赋予那些处于上面的事物,如:人类/自然、男人/女人、理智/情感、心灵/身体等,从而建构了等级制和前者对后者的统治逻辑。这样,自然被沦为哑语、劣质、被主宰的‘他者’。”[7]由此可以看出在西方人的观念中人与自然处于对立之中,而且在这个对立之中人类总是处于更高的位置,因此人们有权利去征服自然,而且人类必须通过征服自然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为了使自己身上有力气,他也吃过白色的龟蛋。整整一个五月他都在吃,这样在九十月他就会生强力壮,可以去打真正的大鱼了。”“它可是我的兄弟啊。不过我一定要把他给弄死,我一定要留下力气去把他弄死。”“在这一天还没有过去的时候我一定的把你弄死啊!”⑤在《老人与海中》我们随处可见老人这样的对白“我一定要把你弄死”仿佛有什么无穷的力量在怂恿他这样做,其实这就是西方人的“二元对立观”在对他们的行为进行下意识的支配。这在更早期的西方文学作品中我们也不难窥见,英雄史诗《奥德赛》就是写主人公在海上漂流十几年,不断地与风浪和风暴等自然力量作斗争的过程。同时在近代西方历史上的三次地理大发现都见证了西方人坚持不懈征服自然的事实。“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人类获得了一种征服的和满足,同时也加深了对‘自我’的崇拜,以人类为中心的社会文明得以膨胀”。[8]无论是神话还是事实在西方人的征服旅程中,他们难免会遇到种种挑战,但这些挑战却只是让他们越战越勇,就如《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虽然年老力衰,而且在捕捉马林鱼的过程中困难重重,但这并没有促使他放弃而是让他更加顽强,并且在他的坚持下最终取得了胜利,而且那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就更加强烈。

最后这种辩证的看待中西方传统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优缺点,能让中西方各取所长,将中国的传统观念与西方的先进进技术结合起来,扬长避短,加强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上的合作与交流,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而共同奋斗。

注解:

①海明威著,邢建华,毕德祥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

②海明威著,邢建华,毕德祥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

③海明威著,邢建华,毕德祥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

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⑤海明威著,邢建华,毕德祥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

参考文献:

[1]王前,《中西文化比较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3页。

[2]单晓琳 ,“从《说文解字》“示”部字看上古的自然崇拜”,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2月第26卷,第1期。

[3]王前,《中西文化比较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46页。

[4]单晓琳 ,“从《说文解字》“示”部字看上古的自然崇拜”,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2月第26卷,第1期。

[5]赵增胡,“生态批评视角下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自然崇拜”,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年5 月第35 卷第3 期。

[6]王祥云,《中西方传统文化比较》,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09第二版P54。

[7]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文学研究》2009年 第6期

[8]岳庆云,《白鲸》:人与自然关系的悲剧预言,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版。

上一篇:延边地区大学生创业影响因素分析 下一篇:论新教学设施条件下的音乐教学及素质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