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脂质检测方法及其临床意义研究

时间:2022-05-16 01:15:52

血清脂质检测方法及其临床意义研究

【中图分类号】R5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0)10-0259-02

【摘要】血清脂质,是体内脂类转运的主要形式,并且反映各种病理过程中脂代谢的改变情况。血清脂质包括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及很少量的游离脂肪酸等。本文对血清脂质检测方法及其临床意义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血清脂质;检测;临床意义

血清脂类物质(脂质)包括胆固醇[70%是胆固醇脂(CE)、30%是游离胆固醇(FC),合称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磷脂(PL)和游离脂肪酸(FFA),除FFA与白蛋白结合外,其他都包含在脂蛋白(LP)中。

1 血清总胆固醇(TC)测定

血清胆固醇(CHO)是血脂的成分之一,正常人体含胆固醇2g/kg体重。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脂升高与动脉硬化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在防治冠心病时了解血酯的变化水平,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血清胆固醇及其酯的含量检测,从方法学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化学法包括抽提法和直接测定法,这类方法目前仍在沿用;另一类是酶法测定,此法敏感、特异、快速,并能自动分析,已常规应用。化学测定法种类多,由于显色反应的特异性不同,其结果有一定的差异。另外,三氯化铁-硫酸反应法(Zak法)具有显色稳定、操作简便、灵敏度高、胆固醇能与游离胆固醇显色程度比较接近等优点,缺点是特异性差,干扰因素多,Zak法更适合于科研使用。酶法测定血清胆固醇的方法己被广泛采用,国产试剂已能满足临床的需要。以下详细介绍酶法(ChOD-PAP法),本法为中华医学会检验学会推荐的TC测定常规方法。

1.1 方法和原理:血清中的胆固醇脂(CE)被胆固醇酯水解酶(CEH)水解成游离胆固醇(Chol),后者被胆固醇氧化酶(ChoD)氧化成4-胆甾烯酮并产生过氧化氢,再经过氧化物酶(POD)催化4-氨基安替比林与酚(三者合称PAP),生成红色醌亚胺色素(Trinder反应)。酯亚胺的最大吸收在500nm左右,吸光度与标本中TC含量成正比。

1.2 参考值:比色法或酶法:成人≤5.17mmol/L为合适水平,5.20-5.66mmol/L为边缘水平,≥5.69mmol/L为升高。

1.3 临床意义:高TC血症: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病理状态下高TC有原发的与继发的两类。原发的如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缺陷),家族性Apo-B缺陷症,多源高TC,混合性高脂蛋白血症。继发的见于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妊娠等。此外,TC增高还可见于长期高胆固醇、高热量、高饱和脂肪酸饮食。

低TC血症:也有原发的与继发的,前者如家族性的无β或低β脂蛋白血症。后者如甲亢、营养不良、慢性消耗性疾病、严重感染等。肝脏是胆固醇及胆固醇卵磷脂酰基转移酶(LCAT)合成的器官,严重肝病患者血清TC不一定很低,但由于血清LCAT活力低下,血清胆固醇酯占TC的比例可低达50%。

2 甘油三醋测定

甘油三酯(TG)由肝、脂肪组织及小肠合成,主要存在于前β-脂蛋白和乳糜微粒中,直接参与胆固醇及胆固醇酯的合成,也是机体贮存能量的形式,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之一。血清三酯甘油的测定,目前多以化学法和酶法定量。化学法测定三酣甘油是以脂蛋白变性,水解成甘油,并以甘油为计算依据。酶法是以特异酶水解甘油三酯,除去脂肪酸,再测定甘油,方法特异,准确而快速,临床广为应用。以下详细介绍酶法(GPO法),本法为中华医学会检验学会推荐的TG测定常规方法。

2.1 方法和原理:用高效的微生物脂蛋白脂肪酶(LPL)使血清中甘油三酯水解,将生成的甘油用甘油激酶(GK)及ATP磷酸化,以甘油磷酸氧化酶(GPO)氧化3-磷酸甘油(G-3-P),然后以Trinder反应测定所生成的过氧化氢,即过氧化物酶(POD)及双色原(4-氨基安替比林4-AAP与酚)显色反应,吸光度与标本中TG含量成正比。

2.2 参考值:荧光法或酶法为0.56-1.70mmol/L;≤1.70 mmol/L为适合水平;>1.70 mmol/L为升高。

2.3 临床意义:受生活条件和饮食方式、年龄、性别等影响,TG可有生理性变动。如高脂肪饮食后TG升高,一般餐后2-4h达高峰,8h后基本恢复空腹水平;运动不足、肥胖可使TG升高;成年后随年龄上升TG水平上升(中青年男性高于女性,50岁后女性高于男性)。病理性因素所致的TG升高为病理性TG升高,我国关于《血脂异常防治建议》中提出我国人TG合适范围为TG

低TG血症是指TG

3 血清总磷脂测定

血清磷脂包括卵磷脂、溶血卵磷脂、神经磷脂、脑磷脂和其他少量磷脂。如需要分别检测各种磷脂,可以通过薄层色谱法、柱色谱法和高压液相色谱法。目前,临床仅测定血清磷脂总量。血清磷脂总量的测定方法有化学法和酶法两大类。化学法是以磷脂中的磷为定量依据,因为每个磷脂分子小都含有一个磷酸根,故将磷脂的磷称为脂性磷。出于血清中磷脂大部分为卵磷脂,其分子量中磷约占4%,故将脂性磷换算成磷脂的系数,一般为25。由于化学法均需先抽捉,再测抽提液中的磷脂的磷,血清中的磷酸盐不可能混入抽提液中,因此血清中的磷酸盐对磷脂测定的干扰很少。酶法是利用磷脂酶进行定量测定。生物体中磷脂酶包括磷脂酶A1、A2、C和D4种。磷脂酶D特异性差,均可水解卵磷脂、溶血卵磷脂和神经磷脂,三者约占血清总磷脂的95%,临床多用含磷脂酶D的试剂进行磷脂的定量测定。本法快速准确,便于自动生化分析仪器进行批量检测。以下详细介绍该法。

3.1 方法和原理:本法以磷脂酶D水解卵磷脂、溶血卵磷脂及神经磷脂.产生的胆碱经胆碱氧化酶氧化,生成过氧化氢,可用Trinder反应显色。

3.2 参考值:我国成人血清磷脂一般为41.98-71.04mmol/L(130-220mg/d1),平均56.8 mmol/L (176mg/d1),最高80.7 mmol/L (250 mg/d1)。

3.3 临床意义:血清磷脂的高低与胆固醇密切相关,正常人胆固醇/磷脂比值平均0.94。当胆固醇水平随着年龄或饮食条件的改变而上升时,磷脂也同时上升。病理状态下高胆固醇血症通常也有高磷脂血症,不过磷脂上升程度落后于胆固醇,故胆固醇/磷脂比值高于1.0。

参考文献

[1] 王运春,赵衍杰,贺庆环. 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与冠心病的关系(附526例分析)[J].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00, (02).

[2] 陈晓香,吕晓娴,王大明. 人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临床观察[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7, (03).

上一篇:高危儿临床监测网 下一篇:长春瑞滨联合紫杉醇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