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与耕作的关系

时间:2022-05-16 12:24:32

农业技术与耕作的关系

农业机械化技术与保护性耕作的关系

农业机械化要求农业生产的全过程都由机械完成。保护性耕作则要求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田间作业工序,通过残茬覆盖、免耕(少耕)播种、土壤轮耕制(3~5年进行一次深松)和病虫杂草控制技术,为作物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农业机械化与保护性耕作技术看似两种对立的耕作制度,但实际上,二者互相促进,互为前提。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保护性耕作的有效途径。保护性耕作是一项不同于传统耕作的农业增产新技术,其主要技术内容是:免耕播种技术、秸秆残茬与表土处理技术、病虫杂草控制技术和机械深松技术。上述技术的实施,完全依靠于农业机械。保护性耕作机具要求结构更合理、性能更完善、质量更可靠。只有积极探索各种农业机械化的服务模式,才能提高保护性耕作技术服务的社会化、市场化程度,才能为保护性耕作的大面积开展提供保证。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新技术、新装备推广应用步伐加快,机械化深松、机械化秸秆还田、病虫杂草控制、免耕播种等一大批先进农机装备和技术投入使用,为保护性耕作推广提供了广阔空间。

实施保护性耕作措施促进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改革与创新。随着保护性耕作发展速度的加快和发展规模的扩大,农业机械化发展也进一步加快。虽然我国在保护性耕作机械研发方面起步比较晚,还处于研制和小批量生产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由于国家重视、农民需要,一批结构合理、性能完善、质量可靠、适应性强的保护性耕作机具正投入使用,这对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发展和创新起到了促进作用。

推广保护性耕作的建议

政府应高度重视,各方面要协调运作。农业生产涉及方方面面,任何一项农业技术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像这样一个涉及农机、土肥、植保、环保等多个行业综合集成技术的推广项目,靠单个部门、单项技术工作,其结果必将是事倍功半。建议由政府牵头,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责任细则,由农机、土肥、植保、环保等多部门协作,立项实施,各负其责,创建一个实质性的集成技术推广平台,资金集中使用,人员统一调配。

典型示范带动,由点到面推广。实施保护性耕作的主体是农民,他们既是新技术、新机具的应用者,也是示范推广者,只有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从思想上发动农民,以实际行动帮助农民,使他们认可、接受这项技术,行动上积极主动应用这项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才会顺利进行。在推广初期,要选择农机化基础好、村干部威信高的村和示范园区作为示范点,发动村干部带头搞试验、示范,组织各乡镇分工领导、村支部书记、主任、农机大户、合作组织负责人、保护性耕作示范户等人员,进行不同层次、不同范围的现场观摩、技术培训,并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对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地块进行跟踪检测、对比。通过实践对比,使示范户进一步坚定信心,提高广大农民群众搞好保护性耕作的积极性。

加强宣传发动,搞好技术培训。为推动保护性耕作快速健康发展,各级农机部门应通过常规培训、阶段性考试、“阳光工程”培训等多种方式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机手对新机具、新技术的认知和掌握能力。在农忙时节,利用电视台、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乡村对新机手进行培训,并深入田间地头搞好技术指导,促进农业科技“大培训、大推广”活动的开展。

增加资金扶持,增加补贴力度。各级财政部门应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增加作业补贴数额,以此调动农民采用该项技术的积极性,促进该项技术的推广普及。农机部门应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杠杆,将补贴资金重点向保护性耕作机械倾斜,合理调配、推广科技含量高、适应性强的玉米联合收获机、免耕播种机、深松机、秸秆还田机等保护性耕作机械。

本文作者:高尚文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密山市白鱼湾乡农机监理站

上一篇:建筑工程技术特性与发展述评 下一篇:医学工程在医院管制中的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