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身是谜的海蛇

时间:2022-05-16 10:05:39

即使是陆生的蛇类,其已够神秘。生活在海洋中的蛇类,就更富有魅力。

全世界的蛇类约有2700种,我国有173种。其中,海蛇的种数所占甚少,全世界仅49种,我国占到15种。可是,莫看它们种数少,身上却充满着奇趣迭出的神秘呢!

装备奇特

虽然不少陆生的蛇,游泳很有点能耐,如眼镜蛇、银环蛇等游泳技术另人叹为观止。然而,陆蛇的水中功夫怎能是海蛇的对手呢?它们不仅可长期泳游海面,有的甚至可潜入水中长达数小时。

就外形来说,海蛇像鳗鲡,按照血缘关系,海蛇和眼镜蛇家族的成员是很亲近的。海蛇祖先原系陆地“居民”,因地质史上的自然环境剧变,被迫返回“生命的摇篮”——大海,从而披挂起一身适应海中生活的特殊装备,以致与眼镜蛇等陆生蛇截然相异。

海蛇的侧扁尾巴里船桨状,既可划游,又可当舵,这就与眼镜蛇圆柱状的细长尾巴迥异。

海蛇的鼻孔不像陆生蛇类那样长于头部的两侧,却是朝天生在头顶。鼻孔有海绵状的组织垫和瓣膜,可以开关。它悠哉悠哉地浮游海面时,只需把头翘着,不必担心海水呛入了。

“浪里白条”海蛇是借肺呼吸的,但何以潜水功夫如此惊人呢?原来,天生的一套装备为它提供了条件。它的肺脏像是一只长袋,一直伸展到体腔的后部,可以贮藏较多的空气,恰似携带着氧气瓶可供补充。而它的皮肤,还具有吸收一些溶于水中的氧气的能耐。

海水咸得可怕,要是海蛇对水中的盐分“照单全收”,准将一命呜呼。实际上,海蛇肉中的咸度,和眼镜蛇之类是不相上下的。那么,它是怎样隔绝那些盐的呢?固然,覆盖体表的密密细鳞以及较厚的皮肤,筑起了对海水挡驾的第一道屏障。

然而,捕食时进入体内的盐分远过于自身的需要。这时,一种专用分泌盐分的腺体——盐腺就大有用武之地。有的海蛇,其盐腺位于口腔底部的舌鞘之中,只需将舌头伸出口外,就将其远比海水盐分高的盐腺分泌物吐了出去。

陆地上的蛇类,其前端不断吞吐着的那长长的蛇须是颇受瞩目的。这“蛇须”乃是蛇的舌头,不过,它不用味觉,而是捕捉气体中的化学物质的分子以进行分辨,管嗅觉的。海蛇生活于海水中,生活方式异于它那些“陆上兄弟”,所以舌头已不太管用,导致其舌头就变得较短了。这真是遵循着“用进废退”的规律呵!

巨型海蛇之谜

海外奇谈中,不乏涉及海蛇中的“巨霸”。从一幅十六世纪的铜版画中,可以看到一条袭击船只的大海蛇,其体长超过船身,吞起人来简直像老虎吃小兔子。

类似的画面,在国外书籍上绝非一二。有的还有文字记载,甚至正式记入某些《航海日志》中(如1848年8月6日英国巡洋舰达达露斯号的《航海日志》)。事至今日,长达几百米甚至千米以上的巨型海蛇的传说,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尽管人们对巨型海蛇说得有枝有叶,活灵活现,却始终拿不出令人信服的证据,更别提展示实物让大家一饱眼福了。

海蛇中一般的长为1米左右,要是有3米,已属十分稀罕的了。

不过,鱼类中是有些状似海蛇的怪鱼。有人就在澳大利亚海面捕到过这样的鱼,并且刊登照片。照片上该鱼与人的体长相比,那条像蛇的鱼有4米左右。显然,即使此鱼真是海蛇,也难生化出惊人奇谈。

俗话说得好“无风不起浪”。引起巨型海蛇传说之“浪”,归纳起来,很可能是由于下述的一些“风”。

其一是,太平洋中有一种巨藻,其最长者可达300~400米。它犹如一条长长的白藤,身侧满挂小旗般的片状物,浮于海面,忽隐忽现地不时晃动。

其二是,大群浮游于水面的海蛇。在广东沿海调查中获悉,渔民在捕鱼时,是不难见到成群海蛇追捕群鱼的情况的。更惊人的是,大概因为处于生殖的季节吧,有人在马六甲海峡竟观察到宽3.35米、长9公里的海蛇群。真是浩浩荡荡呢。

其三是,活跃于海中长为30~40米的大王乌贼。

前述种种,虽然不是结论,但是,如果是出于细致周到地观察,再赋予想象,的确是很易失真,从而幻化出巨大海蛇来。凡是某些渲染,一经披上“目击实录”之类的外衣,其迷惑力之大可想了。

何为“蛇婆”

在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记有“蛇婆生东海水中”。民间,俗呼雄蛇为“蛇公”,唤称雌蛇作“蛇母”。援用此例,“蛇婆”该是雌蛇吧?事实不然,它用来指一种名叫“半环扁尾”的海蛇。

为何对一种海蛇却用一个指女性的“婆”字呢?从其生殖习性上,可略知一

蛇类的生殖方式。分为产卵和产仔两种。产仔的,人们还特称它为“卵胎生”,以区别于牛、羊等哺乳动物的胎生。这是因为,产仔的蛇,其卵虽在母腹中发育,但所需营养全赖卵中物质,并非直接取自母体,只不过是把母腹作为“摇篮”。

陆生的蛇,大多数是卵生的。至于海蛇,则大多数为卵胎生。从有利于繁育后代来说,卵胎生自然比卵生更为有利的。幼蛇一降生,它就可以悠然自得的到海上去自行谋生。

不过,海蛇的生殖方式也有特殊的情况,即有产卵的,半环扁尾海蛇就是一例。

每临夏末,怀孕的雌性半环扁尾海蛇,便会赶到适于孵化和置卵的岩礁间下蛋。当然,这种情况是易于为古人所发现的,并且也不难捕来观察一番。

正因那些被观察的蛇均为雌性,给以“婆”字就可想而知。当然,由于半环扁尾海蛇和其他海蛇一样,具有剧毒,再加之人们对蛇的模样感到丑陋,这一“婆”字还很可能有巫婆、妖婆之类的贬意。

海中“两头蛇”

陆生蛇中的两头蛇,笔者见过多条标本。有的确实有两个头,作“丫”字形生于颈部,但因它是某些蛇的怪胎,所以并不叫它两头蛇,却叫它为某种蛇的两头畸形。另有一些蛇虽只一个头,但因倒退时仿佛另一“头”(尾)在引领躯体前进,尽管此蛇另一头是假的,动物学家却叫这种“假两头蛇”为两头蛇。不过,有一种两头蛇不仅倒退起来十分自如,连头尾的形状和色斑也很相似。

在广东沿海调查中,屡闻渔民讲起海蛇中有两头蛇的事。

台山县渔民杨万同志家,有一些渔民围坐客厅里,杨万拿出了一个用米酒泡着的海蛇标本。它是一种背黑、腹黄的长吻海蛇。

渔民说,长吻海蛇的运动异于其他海蛇,它倒退速度跟前进一样利索。之所以叫它海中的两头蛇,正是援用了陆上两头蛇的运动习性。

“温驯”而又剧毒

据世界医学界估计,每年死于蛇口的约4万人。海蛇均具剧毒,然而,人们被海蛇咬死的却为数不多。当然,这与人们接触海蛇的机会不多有关。据渔民反映,海蛇生性温驯,一般被咬并不会致人死命。

从攻击习性来说,类似陆上剧毒的银环蛇不会主动攻击人一样,海蛇确是比较温驯的。有的游泳者,甚至在海水中遇上海蛇也平安无事。当然,一旦触痛了它,被咬的也并非少数。

若把海蛇养上一段时间,其毒力极强。可是,刚捕到的海蛇的毒性却是比较弱的。这可能是海蛇大量毒液在捕猎食物中消耗掉了。

海蛇的毒液,无一例外的都是神经毒素。它主要作用于横纹肌,故又叫肌肉毒。有些国家,用海蛇毒作原料,免疫动物后取血,提制一种治疗海蛇咬伤的特效药,即海蛇抗毒素。

海蛇浮尸之谜

海蛇是捕食高手,它们吃鱼、乌贼、虾等。

然而,这一既具剧毒的利器,又善于吞食动物的海蛇,尸体竟漂浮于印度尼西亚万隆湾的大浮标上,其内脏已被不少海鸟叼出来吃掉。

这些海蛇浮尸来自何方?

死后被啄,可能是一种原因。有人曾发现海蛇,被海鹰叼到半空中而跌落下来。

除鹰等猛禽外,鲨鱼,可算是海蛇的大敌。鳗鱼,是海蛇的食物之一。然而,有时它们也会相互吞食,开展一场激烈的肉搏战。

生物间相生相克,从海蛇与其他动物间的生存竞争上,也揭示出一个侧面。

美食·灵药·工艺品

每与广东沿海的渔民谈到吃海蛇,他们总必喜形于色。海蛇丰肥似鳗,据说味鲜胜过鸡,有滋补之功。因此,在海南岛等地除捕获量大时才上市出售,平时他们总是携归家中自行享用。

日本人还将海蛇肉作为一道名菜端上餐桌,这些海蛇由菲律宾制成罐头运来,每年成千上万地投入市场。我国大多数人听说吃蛇未免皱眉,可是日本人却像吃蟮鱼、鳗鲡那样视作平常,或油炸,或烟熏,吃得津津有味。

我国大多数是将海蛇作为药材的。在广西梧州、广东广州等地市场上,可见到大捆大捆的海蛇干作为商品出售。无论是蛇干或活蛇,泡酒或煮食,皆具有祛风湿、滋补身体等功效。蛇胆也是一味良药。

用蛇皮制成的日用品或工艺品,如皮鞋、皮带、手提袋、钱包等,在国外备受欢迎。原料之大宗,乃是海蛇皮。这是因为海蛇较易捕得,皮张也厚的缘故。几十年前,掌握在外商手中的海蛇皮,多时张数以百万计。仅从一个数字就可见其一斑,当年菲律宾某地每年出口到日本的海蛇皮,就达二三万张之多。

更有趣的是意大利,这个海岸线漫长的国家还生产一种人造海蛇皮。这是用鱼皮经过鞣制和染色所成,几乎可与海蛇皮媲美。也有把此和尼龙等粘合成革,作为造皮鞋的原料。或许为了迎合人们称羡蛇皮之心,他们对这项产品并不冠以“人造”字样,竟称之为“海蛇皮”。

上一篇:变通是成功的翅膀 下一篇:灌溉科技甘露 收获教育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