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视角解析中西部用工荒问题

时间:2022-05-16 09:49:23

人力资源管理视角解析中西部用工荒问题

[摘要]2012年春节过后,我国各地企业普现“招工难”,尽管众多用人单位纷纷提高福利待遇,但因如往年一样工人流失较多,节后用工市场求大于供的格局难以改变,今年许多企业仍然遭遇了“用工荒”,本文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视角解析我国中西部用工荒产生的原因,并寻求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中西部 用工荒 问题

2012年“用工荒”如期而至。东部发达地区广东、浙江、北京、上海、山东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常年缺工的情况下,春节后用工形势更为严峻,结构性用工矛盾愈演愈烈。

一、中西部用工荒的发展态势

“招工难”与“用工荒”现象非常具有中国特色: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拥有13.9亿人口的国家,但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使用人才。最近几年这种独特现象已经从中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蔓延到重庆、四川、武汉、安徽等中西部省份。据有关部门估计珠三角用工缺口介于400-600万人,部分制造业、纺织业、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返工率不到30%。农民工重要输出地安徽阜阳市举办了由400多家企业组成的大型农民工招聘会,提供8万多个岗位,然而场面比较冷清,参加应聘者寥寥。原因是春节回家的农民工不愿意再背井离乡外出打工了。最近一两个月,中国各种人力资源市场上,求才若渴的各类缺工企业纷纷使出浑身招数,在人才市场、工业区、工厂门口吹响了“抢工”的号角,招聘工作人员费尽周折磨尽三寸之舌,结果差强人意。

二、中西部“用工荒”产生的原因

(一)“刘易斯”拐点降至,人口红利渐失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刘易斯在人口流动模型中提出著名的 “刘易斯拐点”。所谓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以至最终枯竭。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模式中廉价劳动力的助推作用是非常的明显。通过比较,很容易发现中国2004年以来的失业率下降、农村居民工资增幅上升、中西部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增速提升的诸多现象和20世纪世纪60年代日本刘易斯拐点之后的经济状况非常的相似。中国2004年以来的“民工荒”的发生并非偶然,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窗口正在关闭,是大拐点即将到来的标志,是趋势性的改变。

(二)“90后”农民工诉求增多,宁愿待业也不就业

传统农民工外出打工的动机主要是经济因素,而新生代农民工则对个人发展和个人利益有更多的诉求。中国逐步走向老龄化社会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90后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日益扩大,与他们的60后,70后的父辈相比在学历、思想、职业诉求、个人需求都有明显的区别:有客观的薪酬待遇,良好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和企业文化。这些个人诉求和急功近利的企业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是相悖。企业更希望招收吃苦耐劳的能在短期内就产出效益的熟练工。“90后”年轻人的心态浮躁,核心技术学不牢,苦活累活又不愿意干,公司严格的规章制度不适应,因诉求增多而难以满足而导致的“用工荒”日渐明显,有些务工者一年换四五份工作的人也不少见。

(三)用工结构性短缺问题依旧明显

中小企业持续的“用工荒”在当前产业转移速度加快,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大背景下出现是一把 “双刃剑”。好的方面,对广大民工朋友来说意味着薪酬待遇的提高、就业机会的增多和自身价值体现的可能性。不好的方面,对企业来说意味负担加重:人工成本和原材料价格上涨、融资难交困叠加。目前多数企业没有‘储备人才’的战略理念,大多需求使用现成的熟练技工,希望招到的工人马上就能进入工作状态,为企业创造效益对没有工作经验的工人不太愿意录用。职业教育长期“缺位”等原因致使用工结构性短缺问题依然明显,“就业难”和“用工荒”将长期并存。

(四)农民工回流家乡加剧用工荒

今年用工市场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农民工回流。近年来,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大大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原东部地区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制造类企业西进投资办厂;内地不少省市就业机会增加、薪资待遇提高,促使农民工“回家务工”趋势明显。对于内地的农民工来说,赴东部地区打工赚的钱表面上多一些,但去掉较高生活成本也所剩不多,还要面临子女上学、家属工作、两地分居以及住房等多种问题,很不划算。今后,随着区域之间比较优势的弱化,部分地区劳动力资源供不应求的问题将在一段时期内持续存在。而在熟悉的当地企业打工更有保障,生活成本很低,也可以一家团聚,更有吸引力。

三、缓解用工荒的应对策略

(一)调整区域产业布局,加快经济发展转型

从全国范围来看,每年的“用工荒”主要集中于纺织服装、电子电器、机械加工、宾馆餐饮等生产密集型行业,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对劳动力需求量较大,依靠较为廉价的生产力赚取“剪刀差”,通过对产品加工制造赚取规模效益。近期,美国《财富》杂志2009年世界500强排行榜,数据显示,中石化和中石油效率仅为美国埃克森美孚公司的1/23,而“石化双雄”平均工资是国人4倍,相当于埃克森美孚的1/6,也就是说,“石化双雄”人力成本约等于美国4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快经济结构转型,提升科技在各产业的科技含量迫在眉睫。

(二)树立人才资源理念,建立人力资源强国

人才资源是第一战略资源,要把人力资源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注重发展有利于增加就业含量和开发利用人力资源的经济产业和生产服务领域,避免陷入“低收入-低教育投入-低可行能力-低收入”的“恶性循环”。一直以来“人口红利”造就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据世界银行估计,“人口红利”的结构性优势对中国经济高增长的贡献度达到了30%以上。“用工荒”的出现,表面上是劳动力供求关系发生变化所致,其实质上包含着缺乏长远眼光和创新意识、缺少变革勇气、无视转型要求、突破环境伦理、社会责任淡漠等短视行为。

(三)正视新生代农民工诉求,提高企业员工归属感

目前我国城镇农民工“80后”、“90后”比重大约在50%左右,这意味着以“80后”为主的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这一劳动力市场的主力军。对他们来说工作不仅限于赚钱,他们会考虑到福利、文化娱乐生活,更重要的是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渴望被接纳、被肯定,被城市融合。80后、90后务工人员在选择岗位时更多地看重自身能力提升和长远发展空间。第一,应该在财力允许的前提下,将务工人员的薪资与工作年限结合,采取连续累计的方式逐级增长务工人员的薪资激励,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第二是应创造多种渠道,让务工人员充分参与企业管理和企业事务,尊重其首创精神,增强其主人翁意识。第三,改善务工人员的工作生活环境和地位。第四,提高员工的社会地位,避免用工歧视。

(四)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

“用工荒”主要是技工荒。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用工荒的难题,当务之急是提高劳动力素质。目前,我国职业培训工作还没有全面铺开,许多劳动者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系统的职业培训就直接成为就业大军中的一员。浙江是我国经济发展大省同时也是用工大省,但有关数据调查显示,杭州市19-59岁的人数为348万,其中初中及初中以下学历者占57.37%。这一学历明显偏低的人群找工作必然受到文化水平和技能资历的限制。务工人员队伍不稳定、整体文化技能素质偏低,已经成为制约浙江经济成功转型升级的瓶颈。要建立起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开展职业培训,以满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企业发展的需求。

(五)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让大家没有后顾之忧

社会保障和医药卫生事业是关系每个家庭、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目前农民工在工资待遇、社会福利、子女上学、住房安置等方面遭遇许多不公平的对待。为此,应加快健全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社会保障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要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建立覆盖全民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全体人民病有所医。

总之,要从源头上化解“用工荒”,我国就需要要要立足长远,开出治标又治本的药方;需要企业、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需要职能相关部门机构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确保企业朝着更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吕慧琴,李雅泰,郭敏琪. 新生代农民工视角下“珠三角”用工荒问题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1,(12)

[2]申苗峰.对“用工荒”、刘易斯拐点的思考[J].中国商界,2011,(7)

(作者单位: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南宁)

上一篇:浅谈在中职会计专业中开设模拟实训课程的必要... 下一篇:沙盘推演在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