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地理课堂丰富起来

时间:2022-05-16 06:11:24

如何让地理课堂丰富起来

地理学科的内容博大精深,并且有着极强的时代性。地理课堂本应该丰富多彩,妙趣横生,遗憾的是有的教师往往由于地理学科课时少等原因,上课时仅仅满足于讲讲主干知识而不去做适当的延伸,使得目前的地理课显得干瘪苍白,枯燥乏味,地理教学的天地好像越走越狭窄,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进而阻碍了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我们应想方设法拓宽地理教学的天地,使地理课堂丰富起来。

一、选取现实生活中的素材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规定:地理教科书体现“培养现代公民学习必备的地理素质”的基本理念,可以通过选用联系学生实际的素材来实现,包括选择学生熟悉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符合学生兴趣和年龄特征的地理问题,对学生发展自己生存能力有启示、有帮助的地理素材等。联系学生实际还包括:编写教科书时选用与使用对象的地区特点、与学习条件相符的素材。地理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非常紧密,如果教学中能够从学生的经验和生活出发,让学生主动地从自身的活动中进行学习,不但可以消除学生学习地理的厌烦情绪,而且可以拓展课堂时空,使学习不再仅仅限于一节课所学的内容,而是浓缩了生活中的各种知识。

二、加强与其它学科的勾连

大家都知道,地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与语文、历史、化学、数学等联系紧密,教学中加强其相互关联和渗透,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促进各个学科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学习“地球在宇宙中”,我们可以联系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讲一下孙悟空翻筋斗云的故事,学生很容易形象地理解宇宙的广阔无边。学习“大气的运动”时,我们可以联系《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火烧葫芦峪被大雨浇灭的故事。学习“地势对气候的影响”时,我们可以联系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学习“水土流失”时,我们联系成语“泾渭分明”来说明:渭河发源于甘肃省的鸟鼠山,沿途流经植被丰厚的八百里秦川关中平原,泥沙很少;而泾河发源于宁夏自治区,全程均流经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地区,水中携带了大量的泥沙,因而泾浊而渭清,泾渭分明。同时,联系现实,我们知道,近年来渭河流域特别是其上游地区的自然环境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水土流失问题逐步加重,渭河的泥沙量急剧增加,如不进行有效的控制和治理,泾渭分明的历史可能成为永久的历史。学习“喀斯特地貌”时,我们可以联系化学知识,让学生详细地理解其成因,随着地表下的岩石不断与水反应,将不溶的碳酸盐在与二氧化碳的共同作用下不断生成可溶但不稳定的碳酸氢盐,在排水较好的地下岩层就能形成一个大的溶洞,进而形成钟乳石、石笋、石柱等各种奇观。这些知识,使学生对枯燥的地理知识有了鲜活的了解,对地理课学习有了很好的补充、延伸和拓展。

三、利用地图和现代信息技术

地理学科具有空间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许多地理演变过程抽象而复杂,单凭课本中的语言说明和老师的讲解不但乏味,而且也难以理解。《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说:教科书是学生的学习用书,为使教科书具有可读性、直观性、实用性,提倡用学生身边的或熟悉的地理事实引入教学内容;使用通俗、生动的文字;提倡呈现方式和活动设计的多样化;提倡多使用地图和主题鲜明的地理图像。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地图和现代信息技术来破解这些乏味的问题。地图不仅是地理学科学习内容的重要组织部分,同时也是重要的教具,被称为地理教学中的第二语言。巧妙地利用地图,教给学生如何读图、如何析图,可以逐步使学生建立起地图思维,使其空间智能得以开发,学科能力得以培养,学会挖掘地图中的显性及隐性信息,形成认知及感知地理事物与地理规律的能力。

综上所述,地理学科完全能够结合自身的特点,使地理课堂丰富起来。也许有人认为,上述做法有可能因为挤占讲和练的时间影响了正常的教学。其实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学习是一项综合性的活动,只有把学生的思想、情感、态度、兴趣、方法等进行综合调节,才能收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上一篇:新课程改革下如何上好一堂数学课 下一篇:贵阳市农民工子女学校教师的工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