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郊结合部失地居民再就业的探讨

时间:2022-05-16 03:34:53

城郊结合部失地居民再就业的探讨

摘 要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新常态之中,城镇化是避免我国迈入中等收入陷阱,保持经济平稳持续增长的关键动力。未来的几十年中,城镇化建设将迎来新的高潮,尤其是特殊地理单元城郊结合部的城镇化进程更是值得人们深入研究。而在征地过程中伴随而来的居民再就业问题是制约这一进程的瓶颈之一,所以研究城郊失地居民的再就业问题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城镇化 城郊结合部 土地征用 再就业

一、引言

带有行政性色彩的土地征用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常用手段。城郊结合部是城市与乡镇的过渡地带,是以城市为中心分布的包括部分城市建成区和部分乡村的交合地带,是一个兼具城市与乡村双重属性的特殊地理单元。该地域是城市扩张的重点地区,但由于该地域的居民构成复杂、土地功能差异大,所以对于该地域的征地补偿尚缺乏一个合理的标准。

再就业是指由就业转失业的人员重新就业的现象或状态。包括城市失业人员重新就业、下岗职工重新实现就业以及农业人口转为城市人口的再次就业等。土地的征用必然带来该地域居民的失业,但是由于我国目前的城镇化进程过快,城市不断蚕食城郊结合部,城郊结合部不断出现、蚕食、消失以至于我们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解决这一部分居民的再就业问题。同时,城郊结合部既有农业人口,又有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城市居民,失地对他们再就业的影响是不同的,这也使得城郊失地居民的再就业问题复杂化。

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所以我们要从城郊失地居民再就业困难的原因入手,确定再就业的原则以及促进再就业的方式方法,实现该过程的整体突破。

二、城郊失地居民再就业困境的形成原因

因土地征用而带来的失业问题并非我国特有的现象,可以从居民构成、征地补偿款数额、宏观就业形势以及负责主体四方面来分析:

(一)居民构成复杂

居民构成复杂是城郊结合部的一个特点,该区域既有从事农业生产的农业居民,也有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城镇居民。虽然他们都居住在同一地域,但是同样因失地带来的失业对他们的影响是不同的。

对于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来说,失地导致他们离开原来的居住地并因此带来的失业可以认为是一种摩擦性失业。利用征地补偿款,辅以他们丰富的城市经验,可以更为便利地找到新的居住地以及与之前工作相联系的新工作。

对于该地域的农业人口而言则不然,因失地而带来的失业是一种结构性失业。从事农业生产的他们,并没有适合城镇生产生活的相关技能,所以这种失业对他们来说是痛苦的、漫长的。为了能实现再就业,除了自身的努力外,还需要相关主体的扶持与帮助。同时,他们在处于失业状态时,也需要更多的社会救济补助,而且这种救济的持续时间可能会很长。

总之,认识到该地域居民的构成复杂,并且根据不同的居民制定不同的再就业政策,才是解决这部分居民再就业问题的关键。

(二)征地补偿款的制约

征地补偿款对该地域居民再就业的制约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征地补偿款的标准不切合实际。二是征地补偿款过高。

征地补偿款的确定标准不切合实际,没有考虑到该地域居民的实际需求。目前我国的征地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由于城乡结合部的居民有很大一部分不从事农业生产,而且从事农业生产的也已种植经济作物为主,所以这个补偿标准很难真正保护到征地居民的权益。窃以为对于该地域的补偿款可以参考日本的土地征用补偿制度。

征地补偿款过高导致居民丧失再就业的动力。由于城郊结合部的特殊地理位置与商业价值,所以一般该地域的补偿款都较高。过高的补偿款会降低失地居民再就业的热情。目前我国也出现了不少农民依靠安置款坐吃山空的现象,长此以往,不仅不利于就业而且对社会的稳定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三)宏观就业形势严峻

目前我国经济下滑的压力依然存在,加之城镇化进程过快,城市很难完全吸纳所有失地居民。特别是对于不具备城市生活经验的农民来说,很可能在较长时间内处于失业状态。

(四)负责主体不明

目前失地农民再就业的负责主体不明确,在面临这个问题时各方面都出现了推诿的态度,这也加剧了这部分居民再就业的难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仅仅依靠一方的努力是不够的,相关主体都要负起责任共同协作。

三、促进城郊失地居民再就业的原则与方式

城郊失地居民的再就业问题不仅是个人的问题,也是一个全局性的问题。造成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我国现代化过程中城乡建设脱节,它是伴随着城乡二元化的问题而出现的。所以要想解决好这个问题,不仅需要提升失地居民的素质使其尽快融入城市中来,而且更需要创新解决就业问题的思路,高效整合各方面资源,达成人的城镇化。

(一)城郊失地居民再就业的原则

(1)自主择业。失业居民最后选择哪种职业实现重新就业,应当由其自主决定。即使基于现实因素,政府进行了工作分配,那这种分配也应是短期的,同时不影响居民的自主择业权。

(2)因人而异。城乡结合部的居民构成复杂,失业后的再就业职业倾向也不同。所以其他主体尤其是政府在介入时要充分考虑到各人的实际情况,有所为有所不为。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培训,同时在补偿款上保持灵活性,避免出现“一刀切”的情况。

(3)合理救济。政府与开发商应当共同出资建立相应的失业救济基金以保障失地居民的基本生活物质需要,尤其是保障农业人口的需要。

(4)有效帮扶。不仅要建立健全政府内部的再就业责任制度,使劳动、财政、工商、税务等部门形成合力,而且要利用好社会资源。除了联系相关组织机构进行培训外,并且利用经济手段使用人企业倾向于雇佣这部分失地居民进入企业工作。

(二)创新再就业的方式

(1)加强再就业培训等相关问题的立法建设,从法律上保护失地居民享有劳动和学习的权利。

(2)进一步完善失业救济保障制度。除了前文提到的建立失业救济基金之外,还可以鼓励保险金融机构开设不同的商业失业保险以保障失业人员的生活。同时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开设小额低息贷款供失业人员使用。

(3)建立就业培训的有效约束机制。对于失业人员,实行科学的考评制度,对于积极参加培训的人员给予物质奖励。对于培训机构,实行严格地准入与准出机制。同时结合结业率、就业率、取证率三方面采取绩效考核的方法,对表现优异的培训机构适当奖励。

(4)使用经济手段引导用工企业。工商、财政等相关职能部门合作,对于积极雇用失业人员的企业进行税收上的优惠与减免,采用经济手段使用人单位倾向于雇佣该部分失业人员。

(5)鼓励失业居民自主创业。充分利用好技能培训提升失业人员的素质,同时鼓励银行向有意向自主创业的人员提供小额信贷,并且提供政策红利,引导失业人员自主创业与就业。

四、总结

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动力与推动力。但城镇化并不是最终目的,通过城镇化使得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实现“人的城镇化”才是根本。所以因城郊土地城镇化后引致的再就业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并且不断创新解决思路,实现全局的大发展与突破。

(作者单位为山东大学)

参考文献

[1] 刘洋.完善再就业培训制度的思考[J].学术探讨,2011(01):288-289.

[2] 王玉霞.论政府在失地农民再就业教育职能培训中的地位[J].乡镇经济,2008 (9):47-50.

[3] 张增峰,黄克龙.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问题及对策探讨[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4(2):110-111.

[4] 王洪.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8.

上一篇:巴林右旗玉米种植条件与效益提高的探讨 下一篇:海员心理健康预警体系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