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公民新闻与专业新闻

时间:2022-05-16 02:32:59

浅论公民新闻与专业新闻

一、传播主体:从精英论剑到众声喧哗

传播活动始于传播者,在专业新闻中传播者有时是个人,如记者、编辑、主持人之类的职业化新闻从业人员,有时是媒介机构,如新闻报社、广播电视台、出版社等,跟普通公民似乎无关。专业新闻渐渐发展为精英传播,媒体几家之言,新闻从业者进入媒体门槛渐高,在这群精英主宰的媒介中普通公民显得势单力薄,而出现不久的公民新闻为新闻改革带来了曙光。公民新闻传播主体指非专业的新闻传播者,传播者主要由草根民众组成。草根是公民最大的特点,它标志着传播者可以是我们中的任何一人。公民新闻的出现突破了官方媒体和主流精英话语的主导地位,实现了民众的传播权和媒介接近权。民众就是通过传播公民新闻,积极参与社会事件和公共事件讨论,发表观点,从而提高民众参政议政的意识和热情。如重庆的不雅视频在网上疯传,引起众多网民跟帖,且不断深挖,牵涉出重庆二十多名党员干部违纪事件。因此,公民新闻以平民视角,客观呈现社会的现象和问题,从而有效地传播社会的真实民意。再如,“郭美美”事件,郭美美因在网上炫富,引起网友的质疑,并牵扯上“中国红十字会”而引起广泛关注及争议。传播者决定搜集整理选择处理加工与传播什么信息给受众。1947年,美国传播学奠基人之一卢因在《群体生活渠道》提出了“把关人”理论。其实,“把关人”就是审核,就是指信息的过滤者和加工者。传统媒体机构的审核过程受到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影响,在这些因素影响之下完成信息并且营造信息环境,进而影响人们关注的焦点。例如,电视台对于新闻节目的播出就实行三级审核制,第一级把关人是编辑,第二级把关人是值班主任,第三级把关人是电视台的台长。对于重要新闻还实行四级审核制度。这些把关人在每一个关口上都要守土有责,确保新闻舆论导向正确,不发生政治性错误。然而在公民新闻中,人们可以匿名传播信息或评论交流,把关相对弱化。如陕西“微笑表哥”杨达才事件,就是有一网友在浏览报道2012年8月26日陕西延安发生死亡36人特大交通事故的现场图片时,看到有一名官员却满面笑容,这与事故现场的悲痛气氛形成鲜明对比,于是,该网友发出了微博,并附上了相关截图和“得让大家看看这丑陋的嘴脸”文字说明。这充分体现公民新闻传播信息可以不受真实姓名所限,人人都可以发表意见。公民新闻一般都是即时,如有违背真实违背伦理道德的现象也是在之后网络编辑进行删除。

二、传播模式:从线性流动到多重交互

专业新闻的传播模式用拉斯韦尔的5W模式描述最为生动,从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什么效果,加入噪声和互动的反馈,是线性的传播模式,一对多的大众传播。然而在公民新闻中,受众自己主动寻找、发现信息,交互性更强,参与性更积极,是多对多的交互模式。图中的“广播模式”,就是指传统线性传播方式,所有的新闻在与受众见面之前都须经过媒体机构的层层审核。新闻经过“广告商———媒介机构———网站、电视节目、报纸等———受众”的由上至下的传播过程。“互播模式”就是一张“互联网”,又被称为“社会网络”、“点对点”的传播,最明显的特点是所有参与者均以个人的身份参与,传播者与受众完全处于平等地位,并且他们的角色可以交换,拥有独自处理信息的自由权利。这种互播模式中公民之间的交流互动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互动交流,公民新闻也就失去了生命。不论是博客还是微博,博客用户与微博用户之间、浏览者之间都属于多重交互的沟通。如“表哥事件”的,第一个网友微博发送于16:35,这条微博被转发六千多次,随后由于一些大网站的关注,转发量暴增,并以各种形式被转载到网络世界的各个角落,这正是发挥网络信息的聚合力所在之处,把陕西省安监局原局长杨达才拥有多款价值不菲的名表、眼镜、皮带等昂贵饰物进行人肉搜索,最终因他涉嫌严重违纪而被撤职。正是网友间的互动交流,才使该新闻有生命力,成为2012年度网络传播热点事件最具有影响力的十大案例之首的公民新闻。

三、传播内容:从议题设置到回归自由

在专业新闻中,事实被报道必须要符合新闻工作者对事实的新闻价值进行甄选的标准,而他们常常根据事实的时效性、重要性、显著性、贴近性、趣味性五要素进行取舍。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肖在《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中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往往通过设置各种“议题”引起人们不同程度的关注,从而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大事”重要性的判断。在新媒体时代,由于新媒体的开放性、自由性、弱把关性,受众能够第一时间信息,发表意见,表达观点,参与社会热点、难点话题的讨论,并且由某一社会话题讨论上升为整个社会一系列公共事件的讨论。例如“,我爸是李刚”事件,并没有报纸、电视等大众媒体设置这个议程,而是天涯论坛的一位网友爆料:在河北大学校园里一名男子酒后驾车发生车祸后,被警察拉下车竟出口狂言“你们告去吧,我爸是李刚”。一个帖子一天之内近47万的点击量,引来全国各大媒体关注,使全国民众皆知“我爸是李刚”事件。这些讨论的事件和话题被受众以显著性、突出性的方式加以传播,能够为整个社会设置“议事日程”,由此可见,在新媒体时代受众也能够实现议程设置功能。发展至今,人类又回到了最初英国政论家、文学家约翰•弥尔顿在1644年《论出版自由》中提出的“观点的自由市场”时的追求了。弥尔顿认为真理是通过各种意见、观点及思想的公开辩论和竞争获得的,不是权力赐予的,必须允许各种思想、言论、价值观在社会上自由地流行,如同一个自由市场一样,才能让人们在比较和鉴别中认识真理。“观点的自由市场”以及与之相关的“观点的自我修正”理论后来称为自由主义新闻学的理论根基,也是西方新闻自由的理论根基。当然,公民新闻在内容上的真实性仍是个值得争议的话题。不同侧面的信息来源可以相互印证、勾连链接,提供多方判断的依据。作为一种再理解,受众对多侧面的新闻信息进行评估、协商、互动。然而由于一些道德、法律的规范不够完善,缺乏像专业新闻那样成熟的制约机制,一些人虚假信息,一些人利用网络这把双刃剑进行炒作,如“芙蓉姐姐”“、凤姐”之类,幕后推手蓄意愚弄大众,挑战主流价值观,有些广告商也利用新媒体的特性在微博博客等网站平台上进行病毒式广告营销,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公民新闻的健康发展。

四、传播媒介:从大众媒介主导到自媒体泛化

专业新闻制作需要摄像机、线性非编系统、硬盘播出系统、虚拟演播系统等复杂的专用机器,花费和代价高昂,还需一定的技术手段和专业技能支撑,不是普通的公民所能任意介入的,新闻信息的传播是交给大众媒介来完成的。大众传播媒介主要是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介分为印刷媒介、电子媒介和间接媒介三个部分。印刷媒介是最原始、最基本的大众媒介,它是借助文字、图片等印刷符号系统传递信息的一种正式的媒介,如书籍、报纸、杂志。电子媒介是广播、电视、电影、录音、录像的总称。间接大众媒介主要有通讯社、广告社、公共关系机构等。在大众传播面前公民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科技的进步和新媒体的出现,为公民提供了传播工具。如,在“4.20”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的当天,作为新媒体的新浪、腾讯、网易、搜狐等网络媒体均在第一时间发出消息新闻、以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等多媒体的信息使普通网民在第一时间了解到雅安地震的最新消息,在突发灾难中体现了我国新媒体的成熟。广义的公民媒体,既包括博客、公民新闻网站、以集纳媒体新闻为主的信息分享网站、社交网站和视频分享网站,也包括传统媒体网站中的公民参与板块。每个公民可以当记者,通过一台电脑或是一部手机,可以随时随地将身边的新鲜事、突发事件发于网络上。这再一次印证了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的论断。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不是这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公民新闻传播的特性体现了大众性特点。新媒体传播的便捷性和传播终端的兼容性,极大地满足了公民新闻传播的要求,从而实现了信息实时传播。如2001年美国发生的“9.11”事件,公民可以在网络上自由信息,报道“9.11”事件的个人博客了无数照片、录像和现场录音,还有目击者的亲笔描述,提供给受众一个在传统媒体新闻看不到的、更深度的新闻事件的报道。因此,在公民新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社交化媒体不仅成为信息传播的渠道,更重要的是将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种族、不同利益集团以一种“弱连带”关系联系起来,从而加速信息共享和互动。

当前,随着科技的发展,数码摄像机、网络博客、移动电话等传播科技工具进入了平常百姓家庭,为公民提供了新闻的便捷条件,这种新的新闻传播形式对传统的新闻媒体带来的挑战是毋庸置疑的。公民新闻未来的发展趋势还有待于网络媒介平台的变化和网民媒介素养能力的提升。从公民新闻理性发展方向来看,普通民众借助网络平台产生的新形态加速社会信息传播,围绕公共事件,激发大家共同讨论,共同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实现媒介的公共性,从而真正实现公民新闻的价值。

本文作者:詹素萍单位:龙岩市新罗区广播电视宣传中心

上一篇:燃气安全监管工作方案 下一篇:简述兽医微生物学的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