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品”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时间:2022-05-16 01:18:12

“一村一品”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摘要]发展“一村一品”,就是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传统优势和区位优势,通过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使一个村(或几个村)拥有一个(或几个)市场潜力大、区域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和产业,促进农业增值增效和农民广泛增收,进而大幅度提升农村经济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本文试从农业生产、自然凛赋、历史文化的角度进行论证。

[关键词]一村一品;农民;增收

“一村一品”可以说是一个形象的提法,所谓的“村”也是一个区域概念,它并非要求一个村只限于生产一个产品。

“一村一品”的根本在特色,做大在规模,关键在提升。长治市坚持以“村”为切入点,以“品”为突破口,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不断增值壮大农村特色优势产业,促进了农业增值增效和农民广泛增收,进而大幅度提升了农村经济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可以说,长治市“一村一品”的发展,已经成为实现农民收入翻番的主要路径。

一、长治市推动“一村一品”取得良好效益

在工作实践中,长治市紧紧依托全国第一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市的产业优势,牢牢地把工作着力点盯住了“村”,把发展目标盯住了“品”,响亮地提出了“一村一品,强村富民”的口号,采取目标锁定、政策支持、资金扶持等切实有效的措施,使“一村一品”迅速成为惠及千家万户农民稳定增收的实际举措。全市省级“一村一品”专业村达到197个,专业乡镇达到40个,从业农民达到近10万户,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60元,高于全省和全国水平。

——素称名米之乡的沁县,以名米“沁州黄”为主导产业,扶持龙头企业,组建科技攻关队伍,努力延伸小米加工的产业链条,已形成年产“沁州黄”谷子2000~kg,与中国农大联合研制的“谷之爱”婴幼儿小米米粉也于今年成功上市,营销网络已覆盖全国200多个设区的市,终端销售店铺达2300个,带动3万农户户均收入3000多元。

——沁源县以迅猛发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带动,全县马铃薯、绿色小杂粮、食用菌、肉牛育肥产业都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一村一品促进了该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2010年全县农业产业化总产值实现了1.8亿元,沁源已经形成农牧林立体发展的生态农业区。

——以红色旅游为依托,武乡县的一村一品发展也红红火火。目前,一村一品专业村涉及农户5128户,主民产业从业农户3539户,从业人员达到8339人,人均纯收入3490元,特色产业平均占到各村农业经济总收入的七成以上,以农家乐、小杂粮、林果等为主导的产业格局已经形成。

以上只是长治市“一村一品”发展洪流中的部分事例,正在蓬勃发展的还有长子的大青椒、壶关的旱地西红柿、平顺的大红袍花椒等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都在为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二、

“一村一品”促进农民增收的原因分析

发展“一村一品”,是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1.有利于充分发挥各地的自然禀赋

发展“一村一品”,就是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传统优势和区位优势,通过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使一个村(或几个村)拥有一个(或几个)市场潜力大、区域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和产业,从而大幅度提升农村经济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2.有利于充分开拓农业的多种功能

开拓农业多种功能,是推进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客观选择。各地在发展中大都拥有自己的比较优势,譬如有的地方矿产资源丰富,有的地方区位优势明显,有的地方经商传统悠久,有的地方人文底蕴深厚。发展一村一品,就是把“优势”变为“特色”,把比较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把产业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既遵循自然规律也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经济行为。

三、多模式继续推进我市“一村一品”发展

各地自然禀赋和发展条件各异,树起的“一品”和具体发展模式也是不相同的。就今后现代农业趋势发展要求而言,长治市的“一村一品”发展要多模式继续推进。

1.是继续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型

特点是从传统产业发展而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明显的地方特色,群众对产业的认识较高,有传统习惯或传统工艺,发展区域以一个和几个相邻的自然村为主,产业地理界限清晰,地域和规模相对固定。如沁县次村乡檀山村的沁州黄小米,平顺县中五井乡留村的大红袍花椒,屯留县河神庙疙套村的中药材,长子县王家峪乡王村的烟叶,长治县宋家庄村的花灯,黎城县黎候镇谷驼村的布艺老虎等。

2.是继续推进特色产品开发型

特点是依托优势资源,尊重农民种养习惯,挖掘产品特色,培植产业规模,形成主导产业,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和品牌优势,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这类产业易于复制,很容易形成大的规模,甚至上升为一村一乡乃至一县的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如,长子县的大青椒,壶关县的旱地西红柿,黎城县的尖椒等。

3.是继续推进市场效益拉动型

特点是以市场需要为导向,以效益为杠杆,周期短,效益高,随市场变化可能及时进行转型发展,产业发展有一定的起伏很大,具有明显的鼎盛时期和衰退时期。长子县南川庄村80%的农户鸡,2006年禽流感造成毁灭的打击后,重新进行项目考察、筛选、认证,通过扶持,变养鸡为种菇,变养鸡户为种菇户,这个村由养鸡专业村变成了双孢菇专业村。

4.是继续推进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型

特点是依托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通过产业与项目对接,农户与公司的对接、产品与市场的对接,提高特色优势农产品的聚集度,有效地推动了“一村一品”产业的发展,使农民增收有稳定的基础。如:壶关县小山南村、三家村在紫团饮业公司的带动下,实施“千棚十区”食用菌产业园区建设项目。潞城市合室乡熬脑村在森龙公司的带动下种植大葱,450亩,仅此一项就农民人均收入可达到6197元,大葱已成为全村村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5.是继续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型

特点是在合作社的组织下,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和“一村一品一社”模式,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苗木、统一施肥、统一操作规程,统一商标“五统一”,扩张基地规模,扩大农产品销售市场半径,有效地推动了“一村一品”产业的发展。如:武乡县故城镇权店村依托东青杏树种植专业合作社,进行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注册了“权店梅杏”商标,量身定制了精美的包装,提高了梅杏品位,仅靠种植梅杏收入就达到120万元,户均增收上万元,成为了闻名远近的“梅杏之乡”。

6.是继续推进农村能人扩张牵动型

特点是通过农村能人带动,采取“有序流转土地、规模集约经营”的发展形式,扩大发展规模,提升发展效益,带动和辐射周边农户,形成一村一品专业村。壶关绍良村栗交忠,带动农户进行西红柿种植,在壶关县独树一帜;长子县大李村在李生贵的带动示范下,已成为闻名省内外的青椒种植专业村。

7.是继续推进生态休闲旅游特色型

特点是以农业为基础、以休闲观光为目的,以服务为手段,依托农村的田园风光、生态景观、乡村风情、民俗文化、农耕文明、特色产业,合理开发体验式、参与式、采摘式、观光式等乡村旅游,在有限的村域空间内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使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和延伸中获得更多收益。如:武乡县丰州镇下关村,依托当地红色旅游优势和关河水库,建成了全县一流的“度假村”;郊区老顶山滴谷寺村依托老顶山森林资源和城郊优势,积极发展农事体验都市休闲农业产业。

8.是继续推进市场商贸物流型

特点是充分利用得天独厚区位优势,围绕“商贸兴村”,通过市场物贸,建物流基地,搞物流平台,加快一二三的融合速度,拓宽了三产经营渠道,第三产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城区新民菜场,依托区位优势,积极招商引资,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经济,先后建立起了新民蔬菜瓜果市场、龙盛装饰城、万博装饰广场,昌沁园等餐饮娱乐休闲市场,初步形成了集建材、储仓、餐饮、服务业为一体的辐射带动作用强的第三产业集群。

总之,长治市把发展“一村一品”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抓手和重要途径,可以说是从战略的高度找到了解决农民收入翻番的路径和着力点,取得了确定一个目标、打开一条思路、找准一个突破点、拓宽一条增收渠道的实际效果。“十二五”期间,长治市在农业上要按照省委、省政府转型跨越发展的总体部署,继续抓住“一村一品”这个重头戏,引导机制、模式化推进机制和资金扶持机制,建立健全“一村一品”政策,坚定不移地进行板块化发展,园区化承载,集群化推进,全力打造“一村一品”优势品牌,深化拓展“一村一品”的内涵和外延,加快形成“一村一品”整体推进格局,有力推动“一村一品”向更大范围、更广深度、更高层次发展,为早日建成全国一流宜居城市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长治市统计年鉴,2010年

[23网络资料文献

[3]山西省“一村一品”长治现场会典型交流材料

上一篇:城中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多层面分析基于对北京市X... 下一篇:双季稻在勐遮发展的喜和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