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市乡村低碳旅游发展研究

时间:2022-05-15 10:50:56

秦皇岛市乡村低碳旅游发展研究

摘 要:低碳旅游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在旅游过程中通过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来体现节约能源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在低碳经济时代背景下,为响应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鉴于秦皇岛市拥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根据其乡村旅游自身发展的需要,必须大力发展低碳旅游

关键词:秦皇岛;乡村旅游;低碳旅游;发展模式

乡村旅游的“绿色生态”和“亲身体验”特性,满足了现代都市人追求心灵回归的精神诉求,但是旅游的快速发展,使一些乡村典型的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旅游资源的破坏与浪费,产品开发不合理,旅游者环境意识淡薄与不文明旅游行为并存。乡村低碳旅游倡导环境保护,在乡村旅游过程中灌输低碳生态问题。

一.秦皇岛市乡村旅游必走低碳之路

(一)秦皇岛市乡村旅游概况

(1)乡村旅游资源

秦皇岛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市境地理坐标为北纬39°24’~40°37’,东经118°33’~119°51’,南北最长127公里,宽110公里,总面积812.4平方公里。秦皇岛市境内 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为乡村旅游业发展和繁荣奠定了资源基础。

(2)乡村交通

乡村旅游发展所依赖的主要交通形式是公路。秦皇岛市公路通车里程达3270公里,路网密度为41.9公里/每百平方公里,高于河北省平均水平。按技术等级分:高速公路103公里,一级公路148公里,二级公路471公里,三级公路1009外错角城,四级公路1488公里,等外路52公里。按行政等级分:国道266公里,省道622公里,乡道1646公里,专用道90公里。全市75个乡镇实现乡乡通油路,行政村通油路率达74.7%[1]。总之四通大达的交能也使秦皇岛发展乡村旅游的区位优势更加明显。

(二)“低碳”是乡村旅游的必然选择

相关研究表明,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而CO2作为最主要的温室气体,在温室气体对气候变暖的贡献中,占到了60%。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2005年旅游部门CO2的排放量占全球所有排放量的5%,这主要来源于交通运输、旅游住宿、旅游活动等三方面(不包括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温室气体排放)而整个旅游部门对人为因素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的贡献率占到了约5%-14%[2]。根据世界旅游组织最近发表的一份技术报告,如果旅游业仍维持现有的发展方式,在旅游业现有增长速度的情况下,到2035年全球旅游者数量将增加17.9%,旅游部门CO2的排放量将增加15.2%,整个旅游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变暖的贡献率将加18.8%[3]。我国台湾地区学者Nae Wen Kuo和Pei Hun Chen(2009)运用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对澎湖岛旅游者进行跟踪调查,以“资源消耗”、“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垃圾排放“等指标,量化出旅游者对当地环境所造成环境负荷(见表1)。

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使一些乡村典型的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二.秦皇岛市发展乡村低碳旅游的主要模式

(一)秦皇岛市乡村低碳旅游发展模式

乡村低碳旅游的一般发展模式,主要包含3个主体:政府、乡村旅游企业和旅游者。乡村低碳旅游是政府、旅游者、乡村旅游企业共同协作的旅游发展新模式,需要建立政府、旅游者、乡村旅游企业三方合作机制:政府、乡村旅游业和旅游者共同为低碳旅游目标而努力,这种努力既来自于各主体本身的功能调整,也来自于各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调整,以及各主体之间的密切配合,三方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二)秦皇岛市乡村低碳旅游开发模式

综合国内外研究成就,结合秦皇岛的实际情况,秦皇岛乡村低碳旅游的发展应当选择参与式乡村低碳旅游的开发模式。该模型全面概括了社区居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内在机制、参与形式和他们对整个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乃至最终结果的影响。参与式乡村入流模式与传统旅游及传统农业相比,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三.结论

从秦皇岛市旅游业发展的小环境来看,秦皇岛市政府已经把“旅游立市”作为未来发展的方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成为秦皇岛市的重头戏。近几年秦皇岛市乡村旅游的发展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低碳旅游成为其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的必然选择。在乡村低碳旅游过程中,旅游景区可以采用循环技术,构建以沼气技术利用为核心的循环系统:种、养殖系统。正真做到“变废为宝”。

总之,乡村旅游业是一项俗人的产业,必须要制订一整套发展计划,走低碳化之路才能使其持久而兴旺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李光霞.河北省乡村旅游发展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4):12~13.

注:本文为2012年秦皇岛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秦皇岛市乡村低碳旅游发展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022A036。

基金项目:秦皇岛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编号: 2012022A036),主持人:刘志红,课题组成员:陈子明、冯艳、巩蕊、吴玉文、戚玲玲。

作者简介:刘志红(1979-),女(汉族),黑龙江人,硕士,燕山大学里仁学院辅导员,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科学、计算机技术研究。

上一篇:试论国家级风景名胜景区管理与发展 下一篇:徐州两汉文化旅游发展现状与开发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