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电影《乱世佳人》的文化内涵

时间:2022-05-15 07:08:01

解读电影《乱世佳人》的文化内涵

[摘要]电影作为一种有力的传播工具,日益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好莱坞经典影片《乱世佳人》曾获得奥斯卡最佳电影等八项大奖,经久不衰,电影通过运用影视技术、增加对话、改变地点及重现女主人公的英雄形象,赋予了女主角斯佳丽鲜明的个性和巨大的人格魅力,给我们视觉享受的同时赞扬了斯佳丽敢于与命运抗争的不屈斗志,并把它转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使影片公映后轰动了全美国和整个大洋彼岸。《乱世佳人》,作为文学艺术与电影艺术的理想之结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电影;《乱世佳人》;文化内涵

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是少数几个仅以一部代表作便享誉世界的作家。她于1936年发表了其惟一的一部作品——《飘》,当时引发的社会轰动效应至今无人能及,以至于自诞生之日起便被人们争相传阅。作品塑造了一位具有女性主义色彩的光辉形象,先后被翻译成4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成为当时名副其实的最畅销小说。小说问世不久就被改编成电影——《乱世佳人》,曲折震撼的内容,加上主演克拉克·盖博与费雯丽的精彩演绎,使之成为一部美国史上最具浪漫传奇色彩的电影,曾经红极一时,现在看来,也依然能够带给观众美与力量的震撼。

一、《乱世佳人》影片简介

《乱世佳人》由大卫·塞尔兹尼克导演,克拉克·盖博与费雯丽分别饰演白瑞德与斯嘉丽,于1939年首映,在票房上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且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电影等八项大奖。电影以内战前后的美国南部为背景,讲述了美国战争和战后重建时期女主人公斯佳丽曲折纷繁的爱情故事与奋斗经历,最终她成为一名新生代的资本家。电影以斯佳丽以及家庭的种种遭遇为叙事中心,精心刻画了在历史转型时期人物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揭示了美国内战前后南方社会妇女低下的社会地位,表现了导演对爱情、民族以及美国历史的思考。

二、《乱世佳人》的女权思想

通过影片女主人公形象的塑造,我们看到了苏醒的女性意识,她们思想和行为的叛逆性表达了女性应该走一条自重、自尊、自强、自立的路,诠释了她们对独立、平等、自信等的理解和实践。在婚姻、家庭、妇道问题上,斯嘉丽的骨子里有着背叛道德规范的意识,也正是因为如此,她的三次婚姻都是在坚持独立、坚持自治、追求权利平等未果的情况下进行的选择,她用自身的行动证明她完全有能力摆脱依附于男人的地位,满足了女性自我意识的实现和对自身权利的追求。首先,她少女时代的反叛是一种下意识的独立意识,她年轻漂亮,赢得了影片中几乎每一位青年男子的青睐,即使是贵族青年,也对她爱慕有加。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年轻的女孩们只能等着父母为其安排婚姻,斯嘉丽痛恨这风俗,最终斯嘉丽接受了查尔斯并很快与其完婚,这就是斯嘉丽的第一次婚姻。在那个年代,没人敢违背父母的意愿,而斯嘉丽却坚持这么做,体现了她初期对女权主义的坚持。其次,婚后不久,查尔斯牺牲在了战场上,她去了亚特兰大,之后,战争爆发,南方种植园经济随之崩溃,在这期间她逐渐摆脱女性的束缚,不再完全依赖男人,开始干起了挤奶、劈柴、种菜等粗活,这些都体现了斯嘉丽的独立精神。在这个过程中,斯嘉丽显示了她的坚强和自信,她理智地面对这个新兴的功利主义世界,这也使她变得越发独立、越发坚强。最后,为了偿还账务,斯嘉丽嫁给了弗兰克。此时的她,公开架着马车在城市里谈生意,与男人们进行激烈的竞争,最终获得了经济上的独立,成为一位成功的女商人。影片进展到此,斯嘉丽的形象完整地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她美丽、自信、坚强、乐观,她积极追求现代女性的平等权利,可以说,斯嘉丽形象的塑造对打破传统伦理道德观、争取妇女地位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乱世佳人》的婚姻观念

婚姻这一主题在《乱世佳人》中多次被涉及,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影片中斯佳丽与玫兰妮两种不同的婚姻观:斯佳丽选择的是物质婚姻观,而玫兰妮选择的是精神婚姻观。纵观全片,斯佳丽12年间共经历了3次婚姻,这三次婚姻经历虽然发生在不同时期,但却有着一个共同点:由于她唯利是图,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因此斯佳丽的三次婚姻都带有强烈的目的性,这也注定了斯佳丽不幸婚姻的必然性。斯佳丽三次婚姻皆以失败告终,真是让人唏嘘不已,令人同情。与查尔斯的第一次婚姻发生之前,斯佳丽曾不顾一切地向阿希礼倾吐爱情,但遭到了拒绝,这使她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负气地嫁给了自己并不爱的人。通过影片进一步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她这次婚姻所要达到的目的便是刺激报复阿希礼。嫁给弗兰克的第二次婚姻完全是为了解除当时塔拉庄园的经济困境。斯佳丽的第三次婚姻即与白瑞德的婚姻,同样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钱。可见,主人公的这种带有目的性的婚姻观注定了她在婚姻上必定遭受失败。而与斯佳丽截然不同的,玫兰妮更相信婚姻相信爱情,她有着纯洁的灵魂,善良而宽容。也正是这个原因,阿希礼最终选择与玫兰妮结婚,事实也证明他们的婚姻基础是牢固的,婚姻生活是幸福的。同时玫兰妮也很信任她的丈夫,这正是我们现代年青一代所需学习的地方。

四、《乱世佳人》的民族情怀

影片《乱世佳人》以史诗性的视角,折射了民族文化精神的内涵,片中的斯佳丽作为不朽的艺术形象,其主要的内核是美国民族的精神象征;斯佳丽的奋斗经历,间接折射了美国民族精神的真正内涵,凝聚了美国历史和精神的文化积淀。一方面,战前的塔拉庄园十分气派和富足,电影《乱世佳人》将战前塔拉花园的恬静、十二棵橡树以及庄园的豪华做了全方位的描绘,此时的斯嘉丽,作为一个南方大种植园主的女儿,拥有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影片把看似简单的民族情结以及当时的民族文化内涵,植入了塔拉庄园中。战争使塔拉庄园洗劫一空,从富饶到贫瘠,塔拉庄园见证了古老美国南方的沉沦,而且也造成了人们的心灵创伤。经过亚特兰大战火洗礼的斯佳丽逃回到塔拉庄园时,她突然感到自己的灵魂和身体已经找到归属,她觉得她的根已经深深地生进这些红色泥土里,这实际上也是斯嘉丽追求的灵魂的归宿。可以说,电影选择塔拉庄园作为电影的主线之一,在对塔拉主题的阐述方面比原版小说更胜一筹,生动地展现了美国古老南方的土地传奇,把令人扼腕的民族内部冲突,展现给了所有观众。此外,影片最后的蒙太奇,映显出斯佳丽的背影,表达了斯嘉丽对故土的眷恋,也间接表达了作品的民族内涵。

五、《乱世佳人》对坚韧精神的宣扬

电影《乱世佳人》生动地刻画了斯嘉丽在各种恶劣处境下所做出的种种无奈的选择,这从侧面体现了斯佳丽反叛、乐观、能干以及勇敢不屈的性格特点,这也正是美国民族普遍具有的心理素质。本是塔拉庄园大小姐的斯佳丽,家里有上百的黑人奴隶供她使唤,但是随后是生活的变迁,南北战争这场风暴摧毁了斯佳丽的美梦,也使她彻底抛开了往日淑女的浪漫梦想。面对完全陌生而又极其残酷的环境,年轻美貌的斯佳丽以“敢为天下先”的大智大勇用行动冲破了黑暗、沉闷的生活环境,并用自己刚强的意志去克服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困难,顽强开辟着自我生存的空间,并以她特有的机敏和果断,去适应新的经济规律和竞争原则,最终她从实际出发,抓住时机办起了锯木厂,这是南方贵族所不容的,也正是她敢于正视南部贵族对她的轻贱和鄙夷的这种精神,恰恰表现了她的勇敢和叛逆。另一方面,对待爱情,她执著追求,在对爱情的自主把握和在执著、渴求爱情的艰难奋斗中拥有永恒的信念。因此可以说,斯嘉丽,是绿色生命的象征,是不懈奋斗的化身,她始终相信只要能够付出努力,任何困难都能解决,只要拥有这种不达到目的不罢休的拼搏精神,就算深陷绝境也依然能够抗争到底,因此无论是在十二棵橡树庄园的酒会上,还是在战争的恐惧中以及在战后的贫困情况下,斯佳丽始终敢于直面残酷的现实,而这些恰好是当时美国社会中一种积极向上、充满活力和朝气的新生力量。

六、《乱世佳人》对奴隶制度的影射

影片《乱世佳人》对当时黑人奴隶制度的影响从侧面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美国内战爆发之前,南方实行奴隶制种植园经济,奴隶完全听命于管理阶级,而战后黑人的社会地位有了很大的变化,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首先,内战前,由于种植园经济落后的生产方式,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对黑奴的自由买卖,导致许多黑人家庭被拆得七零八散。战争结束后,奴隶获得了人身自由,黑奴自由买卖的历史一去不返。第二,内战前,奴隶作为白人奴隶主的私有财产,没有任何政治权利。战争尾期,军队开始招募奴隶去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从此奴隶开始有了自己的权利。影片中通过刻画斯佳丽家的黑奴山姆被挑选去挖地道时兴高采烈的样子,可以看出黑人对于参与政治的渴望。第三,在内战前,黑人都是随种植园奴隶主的姓氏,内战过后,黑人也有了自己选择姓氏的自由。影片从侧面反映了美国内战前后黑人在社会生活各方面发生的变化,使我们更客观更清楚地看到了黑人在美国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血泪史。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影片中白人战后对黑人态度上没有变化,仍然歧视黑人,而且塔拉庄园里的所有黑奴对南北战争无动于衷,战争的结局也对他们的处境毫无影响。

综上所述,《乱世佳人》是美国电影发展史上一颗最闪亮的艺术明珠,生动地刻画了斯嘉丽反叛、乐观、能干和坚强的个性,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女性形象,并以其恢弘的气势、绚丽的色调、饱满的内涵,书写了19世纪美国南方社会乃至整个美国文化史上的一部传奇,成为电影史上最优秀的影片之一。

[参考文献]

[1] 魏楚豫.一生要看的50部经典电影[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2] [美]玛格丽特·米切尔.飘(上)[M].王勇,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

[3] 胡智峰.影视传播艺术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 王宜文.世界电影艺术发展史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 盖珺.扭曲的人格张扬的个性:中西文学人物性格的双重解读[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0(03).

[6] 谈小兰.从历史的角度解读《乱世佳人》[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4(02).

[7] 陈晓红.郝思嘉:一个寓言式的叛逆女郎[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06).

[8] 张京晨.《飘》中的战争与女性[J].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01).

[作者简介] 李彬(1981—),女,吉林梅河口人,硕士,吉林艺术学院公共基础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文学。周海燕(1974—),女,吉林九台人,硕士,吉林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外语语言文学与外语教育。

上一篇:Sharing the Chinese Dream with Latin Americ... 下一篇:The Eternal Couple Taishan Mountain and T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