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状核变性10例

时间:2022-05-15 11:24:56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6.001

资料与方法

2007年以来收治肝豆状核变性10例,男女各5例,年龄8~12岁,最小6.5岁。其中2例为兄妹,父母非近亲结婚,无本病的任何症状及体征,后又生1女孩,有唇裂。1例之姐因肝大黄疸死亡。1例之父和另1例之母铜氧化酶降低,但无症状。本组最初诊断为病毒性肝炎(简称肝炎)者6例,均在1年半后出现神经精神系统症状,以急性肾功能衰竭及关节炎为首发症状者各1例,均在1.5~2年出现神经精神症状,仅2例最初诊断为本病。

临床表现:①肝脏症状:5例初发为发热、厌食、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和腹泻。4例有黄疸。5例有腹水。9例肝脏在肋下2~2.5cm;8例脾脏轻度肿大,1例脾脏在肋下10cm。6例有鼻、牙龈出血、呕血及便血倾向。1例9岁女孩诊断为“肝炎”2年后出现水肿、少尿、语言含糊、一过性眼花、失明、震颤及反复惊厥,尿铜350μg/ml,死后尸检为坏死后肝硬变及充血性脾肿大,大脑皮质及豆状核等脑神经细胞肿胀,尼氏小体部分或完全溶解消失。其兄12岁,有同样症状,巨脾,查见角膜色素环(简称K-F环),铜氧化酶0.035(正常0.1~0.3)光密度,用D青霉素胺治疗无效死亡。②神经系统症状:9例先后有发音及吞吐困难、语言含糊、流涎、震颤、手足不自主运动、行走不稳。5例反复惊厥、昏迷。仅1例确诊时未出现神经系统症状。③眼部表现:10例中除1例很快死亡外,另外9例均查典型K-F环。5例有一过性眼花或失明。④肾脏损害:明显尿异常6例,肉眼血尿2例,镜检血尿4例。其中1例以血尿及急性肾功能衰竭为首发症状,两年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及K-F环。6例尿蛋白(++~+++),1例管型尿,2例尿糖阳性,4例尿素氮升高10.5~21.4mmol/L,血肌酐132.6~353.6μmol/L。⑤关节症状:4例有关节疼痛。其中1例多关节疼痛误诊为结缔组织病达两年。骨关节X线摄片,1例有骨质疏松和脱钙。⑥溶血:本组均有程度不同的贫血,血红蛋白在56~90g/L,网织红细胞4%~15%。2例黄疸、肝脾大、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诊断为溶血性贫血。

实验室检查:7例查血清铜蓝蛋白,为17~78活性单位(正常为95~270)。1例查血清酮,为5.4μmol/L(3.4μg/dl,正常14.0~19.5μmol/L,20μg/dl以上)。8例尿铜增高,在85~1388μg(正常50以下)。ZnTT 20~70U,TTT 4~8U,SGPT 10~40g赖氏单位(正常值5~35)。7例均作血胆红素,总胆红素17.1~150.5μmol/L(1.0~8.8mg/dl),直接胆红素5.1~12.0μmol/L(0.3~7.0mg/dl)。

治疗:3例二巯基丙醇治疗无效,加安坦及镇静剂神经系统症状缓解。3例D青霉胺治疗,1例10岁女孩0.25g,每日3次,3个月后全部症状控制,另2例疗效差。2例用硫酸锌,其中1例加D青霉胺并控制含铜饮食,近期效果好。

随访:10例中除住院确诊时即死亡1例外,1例失访;5例出院1年左右惊厥死亡;1例D青霉胺治疗2年多后症状全部缓解,K-F环消失;1例用硫酸锌治疗9个月后,1例硫酸锌加青霉胺治疗2个月后,症状全部缓解,K-F环消失,尿铜降至正常。

讨 论

本病临床表现差异较大,易误诊为肝炎、肝硬变,出现神经精神症状时还易误以为是肝昏迷。本组5例肝脏症状持续1.5年后出现神经精神症状,1例表现为亚急性肝脏坏死。疑及本病进而确诊。故对原因不明的黄疸、肝大及肝硬变者应考虑到本病。本组1例以血尿、肾功能衰竭起病,1例以关节为首发症状,均少见,故难以想到本病。后者先为关节肿痛、肝脾轻度肿大、溶血,并有血沉、抗链球菌溶血素“O”升高,抗核抗体阳性,误诊结缔组织病达2年之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后才想到本病。本病有溶血表现并不少见。本组以神经系统症状起病都较少。仅2例最初表现为肌强直、不随意运动、流涎等。总之遇有肝病或锥体外系症状时应考虑本病。

上一篇:肝硬化并低钠血症61例临床分析 下一篇:维持低血容量治疗肝硬化并发急性上消化道出血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