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文言信息筛选题的“诗外”功夫

时间:2022-05-15 10:10:40

解文言信息筛选题的“诗外”功夫

许多人解文言文信息筛选题过于重视对“筛子”(题干)的研究,审题后再看文,以为知道“筛子”的尺寸就不会有漏网之鱼,也不会网错鱼,其实不尽然。

同学们对

题干的要求不一定能

理解得毫厘不差,倘有一丝偏离,在文中筛选时便可能谬以千里。因此,筛选文中的信息首先需要 “诗外”功夫。所谓“诗外”功夫就是看题之前对文章的自由解读。虽然多数人都会这样做,但它绝非很多人认为的聊胜于无的序幕。

文体不同,“诗外”功夫有异。①叙述类文章

的解题方法是:先在比较短的时间里以了解与主要人物(事件)相关的

时间(地点)

的转变、事件的生灭、际遇的存废等信息为主线阅读,主要人物是主线,相关信息是旁枝。此外还要准确理解作者对主要人物的评价;②议论性

文章则要先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分观点(基础弱者仍要依据于人物或叙述性语句);

描写性文章要先把握描写对象的特征等相关信息。这样做貌似浪费时间精力,其实可为第二步看题、第三步“按图索骥”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了解文章全貌的基础上解题。没有花“诗外”功夫是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明确的针对性固然可以缩小“包围圈”,但是正是因为

缩小“包围圈”,也缩小了视野,致使一些有效信息流失。按错图索骥,大谬矣!

研究题干选项之间的关联类型也可视为“诗外”功夫。有的题干是评价(观点态度),选项为事件;有的题干是具体人事,选项中有评价(观点态度);有的则是混杂型的(以事对应评价,以评价对应事)。评价(观点态度)若是作者的,则一定要找到出处;若是出题者的,则要统观全篇,找到最佳的对应语段。这样做可以把观点与人事一一对应,不至于偏差。

解题之前有必要研究一些易犯的错误。这些错误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存在于出题者所设的陷阱;另一类是解题者自身的弱点。我们常常忽视这样的“诗外”功夫,尤其是后者。我们要通过一定量的解题训练发现自己的弱点,明确自己常犯的错误类型,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修正。

例1 (苏州市2012届高三教学调研卷)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孔为人方正无私的一组是( )

①忧国忘家,用意至到 ②事有害于正者,无所不言 ③言京兆尹阿纵罪人 ④境内诸州负钱至二百万,悉放不收 ⑤苟有验者,悉推与之,无算远近 ⑥公之北归,不载南物,奴婢之籍,不增一人

A. ①②④B. ①③⑤

C. ②③⑥D. ④⑤⑥

解析 这篇墓志铭以叙为主,可先于较短的时间里浏览,以了解与孔相关的信息为主线阅读,孔是主线,其余为旁枝。把沿主要人物主线筛选全文的结果呈现如下:

孔子……孙曰……事唐……年七十三……韩愈……谓曰……曰……一宜去……二宜去……愈又曰……曰……愈叹曰……明日,奏疏曰……不报。明年……公……公始……迁……加皇太子侍读……诏夺……明年……奏疏罢之。十二年……悉放不收……公……十五年……公之北归……长庆元年……二年……

主线明则全篇明。如果没有花一些 “诗外”功夫,直接做题可能会把选句①④⑤均理解为

表现孔为人无私,以至陷入困扰。在主线旁枝明白的语境中我们会发现选句①表现其一片忠心,选句④表现其体恤百姓,选句⑤表现其为他人着想。

答案 C

例2 (2011年南京一模)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赵生是率性之人的一组是( )

①有好事时召与语,生亦慢骂,斥其过恶 ②吾意欲见君耳 ③此亦邪术,非正道也 ④今有梦、觉之异,则性不全矣 ⑤尝自言生于甲寅,今一百二十七年矣 ⑥常以一物自随,寝食与之同

A. ①③⑥B. ①②⑥

C. ②④⑤D. ③⑤⑥

解析 题干以对人物的评价(观点态度)为要求,选项所涉及的句子有的为事件,有的为评价(观点态度),我们不能以评对评,草率地认为评价相近可能其观点便相同,③句是赵生对养性的议论,④句是赵生对“道”、“术”的理解,⑤句是表现赵生的狂妄而非率性。

答案 B

例3 (2011年襄阳市高中调研统一测试)下列各组语句中,阐明不采纳意见、直面错误的危害的一项是( )

①此犹捕雀而掩目,盗钟而掩耳者,只以取诮,将何益乎 ②尽己而不以尤人,求身而不以责下 ③为之无已,深乖恻隐之情,实启奸邪之路

④听之于无形,求之于未有 ⑤高谈疾邪,而喜闻顺旨之说;空论忠谠,而不悦逆耳之言 ⑥私嬖之径渐开,至公之道日塞,往来行路,咸知之矣

A. ①②⑤B. ②④⑥

C. ③④⑤D. ①③⑥

解析

对文言基本功比较薄弱的同学来说,第一遍阅读时还要以人物、事件为根据地,此后大致找到文章的主要观点、分观点:“时有小事……虽掩之何益”“捕雀……”“君之……薄厚”“为之无已……”“魏武帝云”“贞观之初……”

选句①属于第一个分观点中的一个反面的喻证。选句③是第三个分观点。选句⑥是最后一个分观点中近年来的反面对比。选句②④是古代圣王的正确做法;选句⑤是不采纳意见、直面错误的具体表现。

答案 D

当然,“诗外”功夫是基础,不是起决定性的因素,文题的要求及对应的文章内容才是关键,“诗外”功夫要服从、服务于文题的要求。“诗外”功夫不能下得太多,否则会占用太多的时间精力,影响后面的解题;

同时

还要处理好自己理解文章与出题者理解文章之间的矛盾。

现 场 练 兵

邑有王生,行七,故家子。少慕道,闻劳山多仙人,负笈往游。登一顶,有观宇甚幽。一道士坐蒲团上,素发垂领,而神光爽迈。叩而与语,理甚玄妙。请师之,道士曰:“恐娇情不能作苦。”答言:“能之。”

其门人甚众,薄暮毕集,王俱与稽首,

遂留观中。

凌晨,道士呼王去,授一斧,使随众采樵。过月余,手足重茧,不堪其苦,阴有归志。一夕归,见二人与师共酌,日已暮,尚无灯烛。师乃剪纸如镜粘壁间,俄顷月明辉室。一客曰:“良宵胜乐,不可不同。”乃于案上取酒壶分赉诸徒。俄一客曰:“蒙赐月明之照,乃尔寂饮,何不呼嫦娥来?”乃以箸掷月中。见一美人自光中出,纤腰秀项,翩翩作“霓裳舞”。三人移席,渐入月中。移时月渐暗,门人燃烛来,则道士独坐,而客杳矣。几上肴核尚存;壁上月,纸圆如镜而已。王窃欣慕,归念遂息。

又一月,苦不可忍,而道士并不传教一本。心不能待,辞曰:“弟子数百里受业仙师,纵不能得长生术,或小有传习,亦可慰求教之心。今阅两三月,不过早樵而暮归。弟子在家,未谙此苦。”道士笑曰:“吾固谓不能作苦,今果然。明早当遣汝行。”王曰:“弟子操作多日,师略授小技,此来为不负也。”道士问:“何术之求?”王曰:“每见师行处,墙壁所不能隔,但得此法足矣。”道士笑而允之。道士曰:“归宜洁持,否则不验。”抵家,自诩遇仙,坚壁所不能阻,妻不信。王效其作为,去墙数尺,奔而入;头触硬壁,蓦然而踣。妻扶视之,额上坟起如巨卵焉。王渐忿,骂老道士之无良而已。

(节选自《聊斋志异》)

1. 下列句子中,全部揭示王生学技难成原因的一组是( )

①邑有王生,行七,故家子 ②过月余,手足重茧,不堪其苦,阴有归志 ③又一月,苦不可忍,而道士并不传教一本。心不能待 ④抵家,自诩遇仙,坚壁所不能阻 ⑤王窃欣慕,归念遂息 ⑥王渐忿,骂老道士之无良而已

A. ①②⑤B. ②③④

C. ④⑤⑥D. ①③⑥

【参考答案】

B 解析: ②③句揭示王生娇弱不能吃苦。④句揭示王生矜夸自傲不能洁持。这三句揭示王生学技难成原因。

①句“行七,故家子”说明王生娇弱不能吃苦的家庭原因。

⑤句说明王生安心学技。⑥句是王生学技归来后的事。

(作者:张国彦,南京市第四中学)

上一篇:热句 第3期 下一篇:化难为易,突破文言虚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