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新探

时间:2022-05-15 09:16:21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新探

语文是什么?我见过这样精妙的释解: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唐宋琵琶,是高山流水的明清琴瑟;是“推”“敲”不定的月下禅门,是但求一字的数绺断须;是庄子的逍遥之游,是孔子的颠沛流离……如此语文,语文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在语文课上出新意、出诗意、出美意。“枯燥乏味”是当前某些学生对语文课的评价,我认为与教学模式、观念老化及高考选拔模式影响等因素有关。语言作为知识信息的载体,是人际间交流思想情感的工具,可见语文教学语言艺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有密切关系。语文课堂中,存在许多奇怪现象,如语音不准,方言味浓;街言俗语,里唆;长篇大论,假大空话;陈词滥调,照本宣科,这些都是课堂教学语言的大忌。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语言的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下面我将探讨“如何优化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

一、厚实的规范美

课堂毕竟是学习知识的地方,教学语言一定要规范,这是前提。只有准确无误地使用概念、遣词造句,科学地传道授业,才能真正做到答疑解惑,才能按照二期课改的课程目标,使学生获得真知,引导学生规范而积极地进行创造性思维,进而化知识为能力,才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所以,在课堂上,任何的含糊不清、模棱两可、自相矛盾,都会造成学生思维的混乱。如果教学语言拖泥带水、语病丛生,那将导致本来能自己弄懂,反而被糊涂“讲课”搞得一头雾水,不仅影响学生掌握知识,而且会使学生养成不良习惯。

二、灵动的情境美

教学情境是指笼罩在课堂上的特定气氛和情调。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对于提高学习兴趣、开发智力、陶冶情操、优化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备课中凝聚的情感越深,蓄积越厚,则发之愈烈。只有做作者的代言人,爱其所爱,憎其所憎,才能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情动而辞发”。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语文教学这门艺术离不开感情,而教学的情境美为感情的抒发营造了氛围,情景美是上好语文课的前提。在教学实践中,我经常用美妙的音乐、动感的节奏让学生的耳朵竖起来,采用现代化技术教辅教学,活跃氛围,引领学生寻幽探宝,其乐无穷,并用巧妙的设问、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大脑动起来、转起来。另外,根据实际情况,我还适时引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往往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和谐的优雅美

语文课堂不同于其他课,如果教学语言仅仅准确规范,则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语文教学语言的优雅性其实就是课堂语言的文学性。比如,在“希望之星”活动的学校初赛上,授课对象是刚进入高一的学生,我选了一篇寓意理解较难的《兰亭集序》备赛。为了让学生真正体会王羲之文中“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等写景部分的“淡”“雅”,我这样引导: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江南的春”历来是人们争相描写的对象,像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等,然而在这篇文章里,既无花红柳绿,又无彩石丽鱼,更无碧波白浪,有的只是那样的一份闲情和雅致,我们来讲讲看……这样变枯燥为生动具体、妙趣横生,学生很容易理解这一问题,同时巩固原有知识,拓宽知识面,提升审美情趣。

四、永恒的逻辑美

皮亚杰曾经有过一个著名的论断:“就智育而论,关键问题就是一个逻辑问题。”我们的理解是,在教学中,传授知识仅是构成智育的材料,远不是智育本身。知识只有当学生经过思考后获得,其思考的过程,包括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启发、提问、引导、举一反三――才真正有助于智育。这种时候,即便课堂气氛毫不热烈,甚至寂然无声,学生的智力之花也在争相绽放,因此,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注意问题的设计,使问题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符合学生的逻辑思维习惯,使整个课堂呈现出结构严谨、有序的逻辑美。我们要求学生在把注意力集中到对陈述性知识理解和记忆的同时,必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加强对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以改变教师独占讲台、一统天下的信息传递模式,加强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用创造性思维方法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用智慧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让学生去探索、发现、创新,使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有所发展,人人都成为创造型人才。

五、丰富的情感美

情动才能心动,心动才能思发。各种各样的语言技巧如若没有情感,那么依旧会是“寡然无味”。如果教师善于运用富于激情的语言,那么他的话就会深深地撼动学生的心灵,并且产生心灵的共鸣,获得即时的美感。如果教师再准确、生动、细腻地挖掘教材本身的情感因素,并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理解,调动学生的情绪感受作者的情感,在一定程度上教师、学生、作者就能达成共识,感情上产生共鸣。这样的语文课不会不生动,学生不会不感兴趣。比如教学苏轼的《赤壁怀古》时,我用深沉、壮阔、由急到缓的语气读这首词,让学生从中品出坡的豪放、激越、热情,以及最后的那种无可奈何。

总之,语文教学语言的优化,不是一个单纯的技巧性问题,归根结底是教师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所以,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广泛涉猎,勤于思考,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有意识地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如此,才可以做到“有墨十斗,撒一斗即精彩纷呈;有兵千万,选一将才可合格”。愿更多的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语言,使教学语言在百花齐放的教坛成为常开不败的奇葩。

上一篇:谈谈如何有效实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下一篇:浅议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