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植物对农业排水净化效果比较

时间:2022-05-15 06:20:29

不同植物对农业排水净化效果比较

农田输出的氮素和磷素是造成水体发生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1-3],利用高等水生植物对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来净化水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水生植物修复技术在湿地水质修复系统中具有投资小、运行维护简单、改善生态景观、保护表层土壤、有效去除水体中有机物、氮、磷等显著优点[3-5]。因此,选择适合当地气候条件和污水特性的植物种类,从中筛选出生长周期长、氮磷去除能力强的植物种类,是恢复重建自然湿地的关键措施。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季节性淡水湖,承纳江西省境内赣江、抚河、信江、饶河和修水五大主要河流来水,区域内生物资源丰富,是我国十大生态功能保护区之一,也是我国传统的重要粮、棉、油、渔产区,养育着周边12个县1 000多万人口。由于其周边村镇密集,人口多,农田分布广,大量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逐年排入,导致鄱阳湖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下降,对鄱阳湖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破坏严重。针对鄱阳湖流域防污减排的工作要求,以TN(总氮)和TP(总磷)为研究对象,以选择对氮、磷等富营养成分有高吸收能力植物为目标,考察7种水生植物对水体中氮、磷的去除特性,从中筛选出最佳的种类,为鄱阳湖污染防治的顺利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试验在位于鄱阳湖流域的江西省灌溉试验中心站内进行,在试验站原有农田基础上,改造成9个规格相同的矩形湿地,湿地长15m,宽6m,设计水深为60cm,中间通过田埂隔开,实行灌排分开。通过排水管道将农田排水排入9个湿地,管道进口设置水阀以方便控制和计量。根据适应性、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皆备原则,选取鄱阳湖流域常见的自然湿地多年生植物作为研究对象。试验设置9个处理,植被类型依次是莲藕、白莲、藜蒿、茭白、水芹菜、菖蒲、水蕹、杂草和空白,不设重复,其中空白和杂草为对照组。由于植物种类之间差异较大,生物量大小不一,为使试验结果具备可比性,各种植物种植密度基本保持一致,计算在控制水量相同的条件下不同植物对污染物的去除率,植物种植时间为4月15日。各湿地面积均为90m2,控制稻田面积为540m2,湿地与稻田面积比为1∶6。各小区植被灌溉水源均为农田排水,灌溉水源氮、磷等营养指标相同,单次灌水量和灌水总量以及排水量相同,排水量通过田面水层进行计量,通过进水口设置的水表计量灌水量。湿地水层控制标准以6倍湿地面积的稻田排水量进行核算,折算后即控制水层深为20cm。湿地小区安装水尺,每日观测水层的变化。湿地控制排水时间以氮、磷体积质量降低至拐点且曲线平稳时为准。

1.2 取样和测定方法

试验时间在2011年7—9月,在湿地灌水后第2天开始连续取样分析,取样点控制在湿地排水口附近,取样时间为每天14:00,每次取水量200mL。水样分析在江西省灌溉试验中心站内进行,分析前在4 ℃环境下保存不超过30h。TN、TP的测定方法分别采用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GB 11894紫外分光光度法)和过硫酸钾消解钼酸铵分光光度法(GB 11893钼酸铵光光度法),TN、TP去除率(R)采用文献[3]中的方法进行计算。试验在原位状态下进行,湿地水的变化由自然蒸发和植物蒸腾引起,通过水尺读数换算成水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植物对农田排水 TN 净化效果比较

7月19日,将 TN 体积质量为12.1mg/L的污染水排入9个湿地,7月20—28日对湿地进行连续取样分析,各种植物对农田排水TN 去除率随时间变化情况见表1。可见,水力停留1d时,白莲 TN 去除率最高,达62.7%,是最低的(空白对照)5 倍多,去除率同样高于杂草对照;7种植物中茭白去除率最低,与空白对照去除率无明显差别;菖蒲、水蕹去除率与杂草去除率接近,都在50%以上,水蕹去除率略高于菖蒲;藜蒿去除率与空白对照最接近,去除率仅为18.7%;莲藕和水芹菜去除率接近,都在20%以上。随着水力停留时间延长,去除率均有上升,不同湿地 TN 去除率增幅差异较大,增幅最大的为莲藕湿地,去除率由26.4%增加到80.9%,增幅最小为菖蒲。水力停留时间为9d时,对TN 去除率从高到低依次是杂草、白莲、水蕹、莲藕、菖蒲、茭白、藜蒿、水芹菜、空白,杂草对照去除率最高,空白对照去除率最低,在7种湿地植物中,白莲对 TN 去除率最高,去除稳定性同样较高;藜蒿、茭白、水芹菜去除率与空白对照非常接近,与去除率较高的白莲、水蕹差异较大,导致差异较大的原因是:①作物生长适宜温度不同。7月份江西平均气温高于30℃,杂草(主要为狗牙根)和白莲是喜热植物,高温下生长旺盛。而水芹菜是一种耐寒不耐热的多年生匍匐植物,高温炎热不利于水芹菜生长。②作物生长状况及生长时期差异大。7月份白莲正处于成苗期与花果期过渡阶段,对氮、磷等营养物质需求量大,而相对应的水芹菜还没有到最适合种植的时间,长势不理想。藜蒿生长早期湿地漏水,高温、干旱导致藜蒿成活率低,植被分布密度小。8月19日,排水入湿地,排水 TN 体积质量为9.40mg/L,在8月20—28日对湿地进行连续取样分析,TN去除率随时间变化情况见表1。可知水力停留1d时,水芹菜和菖蒲 TN 去除率低于空白对照,2d后均超过空白对照,导致第1天偏低的原因可能是试验误差。白莲在水力停留1d时去除率最高,杂草对照去除率除低于白莲和莲藕外,超过其他湿地。水力停留9d时,白莲去除率最高,为87.6%,去除率超过杂草对照的有莲藕、白莲和菖蒲,藜蒿、茭白、水芹菜去除效果无明显差异,去除率居于空白和杂草之间。根据去除率大小排序依次为白莲、菖蒲、莲藕、杂草、水蕹、茭白、藜蒿、水芹菜、空白。9月中旬,江西气温下降。在9月10日对湿地排入 TN 体积质量为8.8mg/L的水,在9月11—19日对湿地进行连续监测。可知,随着水力停留时间的延长各湿地对 TN、TP的去除率均呈上升趋势,有植物的去除率均高于空白对照,少部分植物去除率高于杂草对照。水力停留9d时,菖蒲去除率达82.9%,接近为去除率最低的藜蒿的2倍。对比同一湿地在3个不同月份对 TN 去除率的差异可知,莲藕、白莲、藜蒿和菖蒲变化规律相同,7—8月,去除率上升,8—9月,去除率下降。茭白、水芹菜变化规律相同,从7—9月,TN 去除率上升。水蕹与2个对照湿地变化规律相同,7—9月,去除率呈下降趋势。根据3个月份水力停留9d时各湿地 TN 平均去除率可知,无植物空白对照 TN 平均去除率为46.3%,莲藕、白莲、藜蒿、茭白、水芹菜、菖蒲、水蕹、杂草平均去除率比空白对照分别提高28.4%、33.4%、10.0%、23.1%、15.6%、34.9%、27.2%、33.5%。空白对照的去除率变化过程同有植被的湿地相比,TN 的变化过程更平缓,而有植被的湿地,去除率在排水进入的前几天去除率较高,后期变化平缓,显示的特性是:空白对照虽然总的去除率也可以达到40%以上,但是应对短期内的高浓度农田排水,其抗冲击性显著弱于有植被的湿地。在显著性水平P≤0.05的条件下,各湿地 TN去除效果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白莲、菖蒲和杂草对TN 去除效果显著优于其他植物,同时考虑到经济性、观赏性和易栽培性,白莲、菖蒲为鄱阳湖流域湿地氮净化最具推广潜力植物。

2.2 不同植物对农田排水 TP净化效果比较

由表2可知,随着水力停留时间延长,各种植物及杂草和空白对照对 TP的去除率呈显著上升趋势,7—9月,杂草、空白对 TP的去除率均下降,7种植物大多数与杂草和空白对照规律相同。部分植物对 TP的去除率随月份波动较大,尤其是白莲和菖蒲,去除率分别从7月份的88.4%、80.1%降低至9月份的78.4%、68.6%,去除率分别下降10.0%、11.5%,相反,水芹菜 TP去除率从80.4%提高到84.9%。7月份,水力停留9d时,白莲和杂草 TP去除率最高,均在90%左右,二者差别不大,去除率最差的为空白对照,去除率为69.3%,比7种植物中最低的茭白去除率低7.7%,其他6种植物去除率均比空白对照去除率高10%以上。8月份,9个湿地在水力停留9d情况下,TP去除率均发生变化,莲藕、白莲、茭白、水芹菜及水蕹TP去除率超过80%,去除效果较理想,菖蒲去除率较7月份明显降低,根据各湿地对 TP去除率排序,去除率由高至低依次为莲藕、茭白、杂草、水芹菜、水蕹、白莲、藜蒿、菖蒲、空白。9月份结果显示,植物之间 TP去除率差异显著,7种植物中,水芹菜去除率最高,达83.4%,最低的为菖蒲,其去除率为68.6%,相差14.8%,莲藕、藜蒿、茭白、水蕹4个湿地 TP去除率无明显差异,去除率均在80%左右。

根据7—9月各湿地 TP去除率均值分析结果,无植物空白对照 TP平均去除率为65.6%,莲藕、白莲、藜蒿、茭白、水芹菜、菖蒲、水蕹、杂草平均去除率比空白对照分别提高18.4%、16.9%、12.6%、15.5%、17.3%、8.7%、16.6%、19.6%,各湿地TP去除率提高量均未超过20%,不同植物之间差异也比较大,提高幅度最大的为杂草对照。

2.3 综合分析

试验时间为7—9月,各植物所处生育阶段有所差异,不同月份温度差异较大,根据试验站对试验期间连续观测结果显示,7—9月平均温度分别为31.6、26.4、19.2℃,各月之间温度相差均在5℃以上。由空白对照在7—9月份对TN、TP在水力停留9d时去除率变化可知,7月份去除率最高,9月份去除率最低,去除率呈下降趋势,去除率随温度降低而下降,综上可知,TN、TP去除效果与温度关系密切。结论显示温度对氮去除抑制作用明显,大多数反硝化细菌最适生长温度范围为30~37℃,随着温度上升,释磷和吸磷速度都会有所提升[5]。植物对 TN、TP 去除贡献度有差异,各植物系统湿地对 TN 去除率普遍比空白对照 TN 去除率高20%~35%,而对 TP的去除率提高在20%以下。一般认为,湿地对氮的去除途径主要是硝化和反硝化作用。而湿地对磷的去除途径由基质的物理化学作用、植物的吸收和微生物的同化作用共同完成,其中,基质的物理化学作用被认为是磷去除的主要途径,试验结果验证了这一观点。导致有植物系统对提高氮的去除能力强于对磷的去除的原因是:植物不仅能对氮、磷等营养成分直接吸收,而且能产生根区效应,促进湿地底泥沉积物中氮氧化分解,从而降低水体中氮的污染负荷。湿地对 TN、TP去除率增长幅度随水力停留时间延长而减缓。由7—9月份,空白对照对 TN、TP去除率在水力停留9d内变化情况可知,在水力停留超过5d后,湿地对 TN、TP去除率增幅明显变慢。主要原因是:①随水力停留时间延长,水体中氮体积质量下降,高体积质量氮去除速度相对高于低体积质量,与葛滢模拟流水的小型无基质试验结果一致[6]。②微生物对于磷的去除效果在短时间内是比较稳定的,导致其去除率放缓主要因素是土壤,土壤对磷的去除主要是通过离子交换、专性和非专性吸附、螯合作用、沉降反应等[7],随时间的推移,土壤基质对磷的吸收逐渐趋于饱和,导致去除能力下降。由此可见,依靠湿地基质不能达到长期除磷的目的。由各植物在7—9月对 TN、TP的去除率对比可知,莲藕、白莲、菖蒲、杂草等生长较快的植物对净化效果更有利,根据各植物的生长速度和去除率对比可知,水生植物的氮、磷积累量与植物的生物量有一定的相关性。植物在不同生育期对氮、磷需求量有所差别。水芹菜在7—9月对 TN 去除率分别为51.8%、63.0%、70.9%,对TP去除率分别为80.4%、83.4%、84.9%,去除率上升较快,原因是水芹菜在秋季最适宜移栽,在15~20℃环境下生长最快,尤其是8—9月份水芹母茎生长,对氮、磷需求量大。而与之相对应的是白莲,其对TN去除率由7月份的88.4%,降低至9月份的63.0%,去除率降低25.4%,7—9月对TP去除率分别为88.4%、78.4%,去除率降低10.0%,降低幅度较大,原因是7—8月白莲处于盛花期,而到9月份后进入末花期,盛花期白莲种子生长,需要大量氮、磷以形成磷脂。

3 结 论

研究在江西省灌溉试验中心站内进行,以南方常见红壤作为湿地基质,莲藕、白莲、藜蒿、茭白、水芹菜、菖蒲、水蕹为筛选植物,杂草和空白为对照,研究9个湿地系统对污染水体中氮、磷去除效应。得出以下结论:1)在水力停留9d时,有植物湿地 TN、TP去除效果好于无植物湿地,植物对 TN 去除贡献度明显高于对 TP去除贡献度。有植物系统湿地 TN去除率比空白对照高20%~35%,而对 TP去除效果提高幅度均在20%以下。其中,莲藕、白莲、菖蒲、杂草综合效果比较好。考虑到经济性和观赏性原则,莲藕、白莲和菖蒲比较适合在鄱阳湖流域推广。2)植物在不同温度、不同生育期对 TN、TP净化效果差异较大。不同的植物适宜温度有所差别,植物在适宜温度和生长旺盛期时净化效果较好。无植物系统湿地对氮、磷去除率与温度有一定关系,随温度的上升,去除率提高。3)植物对TN、TP去除率与植物生物量积累有一定的关系。生长速度越快,去除效果相对越好。

上一篇:长江口鱼卵种类变化 下一篇:邮政贺岁卡营销探讨